分享

奥斯卡的背后

 赵东华 2013-04-23

 

  当米歇尔·奥巴马宣布由《逃离德黑兰》(Argo)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大多数人并没有感到意外,尽管,上一次没有获得最佳导演提名却得到最佳影片奖的状况还是在1990年,《为黛茜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逃离德黑兰》的胜出体现了学院成员对此片导演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在提名阶段遭到轻视的补偿心理。

  有媒体批评奥斯卡官方请“第一夫人”宣布获胜者的做法有向权力讨好的含义,为什么一个电影行业的奖项需要白宫的认可呢?其实,好莱坞与政治从来密不可分,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九部入围影片中就有近一半是各种取向的政治题材片。

  很难说《逃离德黑兰》在艺术质量上真的高过了《林肯》(Lincol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它取胜的原因大约有二。一是这部影片是典型的好莱坞的自我表彰,它用好莱坞式的夸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中央情报局在电影工作者的帮助下,拯救了陷于伊朗的六名人质。这仿佛是在对电影圈恭维说,擅长造梦的影人对现实世界其实也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学院成员们岂能不为此感到沾沾自喜?这部影片实际上是延续了去年《艺术家》(The Artist)和《雨果》(Hugo)的电影迷恋情结,或许这也是电影制作者对好莱坞所面临的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安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