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返校参加清华百年校庆摄影汇编(第四集)古月堂、自清亭、318断碑、近春园、荷塘月色亭、晗亭、临漪榭、零零阁、西校门、新老生物馆、医学科学楼、天文台、物理楼、数学楼、化学馆★
上接★3返校参加清华百年校庆摄影汇编(第三集)★
下面四张照片介绍“古月堂”。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上面三张照片为古月堂的大门。下图则是古月堂的庭院与殿堂。
下面照片中的建筑是位于工字厅东墙外“水木清华”湖面东北岸边的四方形“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为纪念朱自清先生、1978年改名“自清亭”。
下图是“自清亭”旁边的一块石碑,上书写: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下面照片给出了“自清亭”(位于照片的右前)与“闻亭”(位于照片的左后)两个亭子之间的位置关系。
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朱自清因其祖父、父亲久居江苏省扬州市,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他于1912年入江苏省扬州中学学习并毕业,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教学严肃、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时期重要作家之一。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颤抖地抓住他妻子的手、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注:自清亭建于“水木清华”岸边,有的人误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汉白玉拱桥附近),后面将有介绍。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下图是位于“水木清华”北岸边的“朱自清先生”汉白玉雕像。
在''水木清华''北山之阴,北校河南畔有一座用白色石断柱改制成的纪念碑,与闻亭和自清亭毗邻而立。这是为纪念在1926年3月18日反帝爱国示威中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韦杰三烈士而建立的纪念物,人们都叫它''三一八断碑''。此纪念碑是清华学生在1926年从圆明园遗址运来的一根大理石断柱,碑座上刻“十五年三月十八日、韦杰三君死难纪念碑、本校学生会同人立。韦杰三,广西蒙山人,牺牲时为我校大学部一年级学生。临终前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时年23岁。此断碑曾于上世纪60年代安放在清华图书馆前广场,后移至“水木清华”北山。
从下图可看到:''水木清华''北山之阴''三一八断碑''的左后背景是大礼堂的“园顶”。
从地图上看:在清华大学西区,具体说“工字厅+甲所+丙所”的西边、“老生物馆”的南边,有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荷塘+岛、总面积约是“水木清华”的近四倍),这就是“近春园”,它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北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建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先生的“晗亭”与吴晗先生雕像,并有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近春园原为清康熙皇帝的熙春园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后成为清咸丰皇帝旧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后慈禧太后欲兴土木修新园,便将近春园的建筑拆除、以提供建筑材料,从此近春园便沦为“荒岛”达120余年。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清华校内常称之为“荒岛”或“荷塘”。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于1927年7月写下“荷塘月色”脍炙人口的名篇,文中对近春园西北隅的荷塘月色有如下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下图为“近春园遗址纪念石碑”。
近春园入口的右边,有如下图所示的一组“石雕构件”,估计是原近春园(或圆明园)遭遇破坏后的遗留残迹。
下图为近春园的北岸景色:人们行走在荷塘右岸的水泥路上,荷塘左岸便是小岛。湖面西北角有一座汉白玉“拱桥”。荷塘右岸水泥路右侧,正对着拱桥的是“老生物馆”南侧的“紫籐架”。下图右侧可看到部分的“紫籐架”。
下图便是近春园荷塘北岸路对过的“老生物馆”紫籐架。
下图为“小岛”北岸+汉白玉拱桥(春季景色)。
下图是对汉白玉拱桥的放大。
下图看到了汉白玉拱桥下面的大片荷叶(夏季景色)。
下图是站在近春园荷塘东北岸对小岛东部拍摄。湖中岛的东部山坡上有一小亭,它就是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附近写下名篇《荷塘月色》而于1982年建成的“荷塘月色亭”。下图左侧有一段荷塘的东岸,东岸树丛深处便是“强斋”、“熙春餐厅”、“静斋”,一条南北走向的“熙春路”将近春园与东边的“甲所”、“丙所”、“工字厅”隔开。
下图是从近春园荷塘北岸对小岛北侧拍摄所得照片。
下图是“荷塘月色亭”的近景。
下图为近春园荷塘西南角风景:在“小岛”的西南侧建有一方亭,为纪念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由邓小平亲笔题词并命名为“晗亭”。
下图为晗亭雪景。
吴晗,中国历史学家。1927年秋考入杭州浙江大学,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颇受校长胡适赏识。后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吴晗因对现状日益不满,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194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他主持了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以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随后又主持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吴晗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亲自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发表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匡正时弊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在“为彭德怀翻案”。诬陷吴晗“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接着,《三家村札记》也遭批判。后来又给他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文革”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养女也受到迫害。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晗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昭雪。
上图是站在近春园荷塘西岸、拍摄位于荷塘小岛西南端的“临漪榭”。它是一组古式长廊建筑,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下图是从近春园荷塘的南岸向北拍摄“临漪榭”南侧的风景。
下图是站在近春园荷塘小岛上,从“临漪榭”的北侧向南拍摄“临漪榭”西端建筑所获得的照片。
由于近春园是由荷塘+小岛构成,当天寒地冻之际,小岛周围的水面便结成很厚的冰,形成“天然的”滑冰环道!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冬季每天下午4点钟多外出体育锻练的主要项目便是“穿上冰刀鞋、围绕着小岛滑冰”!
下图是站在近春园荷塘的西岸、拍摄荷塘小岛的西南角,以及荷塘南岸的景色。在近春园西南端、荷塘南岸边的小山坡上,耸立一座精致的圆顶亭台楼阁,这就是下面将要介绍的“零零阁”。
下面两张照片是我为我的扬州小老乡、韩灵寻小同学现场拍摄的纪念照片。2011.4.24百年校庆中午,我们力702班全体到校同学集中在“近春园餐厅”吃完中饭,在荷塘西岸的“近春路”上边散步、边聊天。这时身后有位女同学赶上前来,问我们是否是扬州人?招呼过后,才知道这位女同学也是扬州人,是清华的在校学生。她听到我“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中夹带有明显的“扬州话”,便“一见如故”。我便以荷塘南岸的风景为背景,为她(们)拍摄了下面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的左侧便是“零零阁”。
下图是我们就餐的“近春园餐厅”。
下面三张照片是我们力702班的返校同学中午近春园餐厅会餐之前,在附近的长凳或椅子上打牌、休息。
下图是“零零阁”的全景。此亭由沿游泳池西侧的近春路,向北行近百米,再拐入路东石板小路,抬头即见“零零阁”。当你沿“零零阁”的任何一方(东,西,南,北)台阶登到楼阁的四方基台,便可见石砌围墙的内侧墙面上,均匀整齐地铭刻着捐赠者的班号,由此可知此阁名称与“零零”有缘。那么多的“零零”班、共计一千六百余人的00届毕业生,为庆祝他们入学三十周年、为表达对母校培育之恩,在1995年校庆之际集资兴建此园亭、并命名为“零零阁”。
下图是莲桥:近春园在北、零零阁在南,静斋在东,莲桥是连接三者的通道。
“零零阁”的南边便是学校西游泳池的北墙。游泳池的南边便是东西走向的“清华路”。清华路从东校区的“中央主楼”、从“二校门”南侧经过,向西经过“甲所、丙所”、“游泳池”的南侧,再向西便直达清华大学的“西校门”!下图是清华路途中路边的“一群毕业生”雕像,给人一种“发奋拼搏、积极向上”的感动!
下图便是清华路与近春路交叉路口拍摄到的人潮+自行车停车场。下图的左上部位可看到“西校门”的背影!
下面四张照片是清华大学的西校门。从西校门出来,转向北、可到圆明园;转向南、可到“蓝旗营”、中关村、海淀区、北京大学等;直接向西即可到达北京大学西大门、頣和园、青龙桥(1964年我曾经在此参加过“四清”运动)、玉泉山、厢红旗、香山等地。
下图是本人于1991年8月8日返校,在西校门前摄影留念,正值我清华大学毕业24周年。
下图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获得的“西校门”照片,可看到清华西大门南侧石狮子的“嘴”被人为破坏了。
下图是我班(力702)部分同学于1962年(即大学二年级)为庆祝清华校庆,在清华西校门前合影留念。我在照片中的位置是:后排右数第4位(身高较高)。可以看到下图的右侧有石狮子,但其嘴的上颚部被破坏、成了“歪嘴”,其破坏程度与上图相似。从下图即可确定:西校门的南侧石狮子早在我们1961年入学进校之前就已经被破坏。可以推断是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连同附近的“近春园”也一并损毁了。作为近春园的“石狮子”,自然没有逃过侵略者的“手掌”。再观察上页“清华西校门”最新照片:发现现在西校门南侧石狮的嘴已经“修好”,与北侧那只石狮的嘴几乎相同了!
下图左侧便是清华西大门的背影。图中间是用花草制作而成的“清华校训”模型。此“清华校训”模型正对着清华西大门,门外游客及进校的人员,第一眼即可看到“清华校训”!
从"清华西校门"附近的"近春路"向北,可一直到达清华的"西北校门"、并与“中关村北大街”相连。
在这一段“近春路”的西侧,自南向北、有:近春园餐厅、校医院、医学科学楼、生物技术楼等;
在这一段“近春路”的东侧,自南向北、有:西游泳池、近春园荷塘、老生物馆、天文台+生命科学院、理学院大楼、老化学楼+何添楼。老化学楼的西北侧即是清华的"西北校门"。
上述多座建筑,如生物技术楼、老生物馆、天文台+生命科学院、理学院大楼、老化学楼+何添楼,还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老”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侧)共组成了环境优雅的“理学院理科楼群”,同属于“清华大学理学院”!
下面先介绍“校医院”,如下图所示。“校医院”位于近春园西北侧、“近春路”的“对过”,“坐西朝东”。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校医院”是在“老体育馆”南边,好像是一排南北走向的平房,我曾经在那个校医院治过病、开过刀,觉得校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治疗水平很高。如下图所示:新址“校医院”要比旧址的规模大许多!
关于“清华大学理学院”的介绍:“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于1929年,当今我国众多知名科学家、院士、专家和学者都出自原清华大学理学院。1978年我校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需要,先后成立了应用数学、现代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等四个理科系,还建立了应用数学和近代物理两个研究所。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85年正式恢复重建清华大学理学院,聘请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兼任理学院院长。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理学院楼(蒙民伟理科馆)、生命科学馆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老”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侧)、“老”化学馆(位于西北大门东侧)、“老”生物馆(位于近春园北侧)和天文台(位于生命科学馆的西侧),组成环境优雅的理学院理科楼群。理学院下设四个实体建制的理科系。数学科学系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物理系设置物理学本科专业,化学系设置化学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设置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均为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理学院现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
下面介绍老“生物学馆”,如下图所示。老“生物学馆”建于1929年,位于“近春园”的正北方向、“校医院”的东北侧,“坐南朝北”。其北门前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石桥、横跨在门前的“万泉河”上。从老生物馆北门过桥,向东北方向即是新“生命科学馆”、向西北方向即可看到老“气象台”。
下面四张照片是老“生物学馆”的南侧景色。老生物馆南大门前有一段紫籐架,还有一片“牡丹园”。紫籐架直对着近春园荷塘西北角的“汉白玉拱桥”。
下面三张照片为“生命科学馆”,又称“伟伦馆”、新“生物馆”,1999年落成。位于老气象台的东侧,老“生物学馆”的东北侧,与老生物馆“隔河相望”。
“新生物馆+老生物馆”是生物系系馆。生物系隶属于“清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创立于1926年,是我国近代较早开展生物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曾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院士中有30余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或在清华大学工作过。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生物系并入其它院校。1984年恢复建系,并更名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简称生物系。
清华大学生物系现设“生物学”一级学科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分子酶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藻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蛋白质药物、生物芯片、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制剂等。清华生物系的科研教学机构有“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子细胞生物学中心”、“中药研究室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合作研究机构有“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药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
下面介绍医学科学楼,如下图所示。“医学科学楼”在校医院的正北方、近春园路的西侧,西北校门的南侧。
上图为“医学科学楼”,又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为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决定创建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首任院长由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首任常务副院长为赵南明教授,现任常务副院长为“千人计划”教授施一公。依托清华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整体优势,医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既掌握临床技能又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医学领域从事研究、医疗服务、教学及管理的医学科学家、高级临床医生、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高级管理人才。医学院目前包括基础医学系、临床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系和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培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等学科专业的学生。学制8年,学生完成学业,成绩优良者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医学院已于2006年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301医院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第一批已聘请了22位知名专家作为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在科学研究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为使我校在2011年前能跻身于国际一流大学之林,校领导已明确提出“要争取在信息、纳米及生命科学上有所突破”这一战略目标。在当今的新的发展形势下,为加强和促进我校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清华大学于2004年1月9日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其主要职能是将分散于全校各院系的有关生命科学、医学及相关的工程学科统一组织和协调起来,建立若干研究所(或研究平台),以利于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下图为医学院的背景。
下图为鸟瞰“老生物馆”+“天文台”+“医学科学楼”。此照片是从老生物馆的东南侧居高远眺西北方向的“医学科学楼”,同时拍摄到老生物馆的屋顶和天文台。
下面三张照片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1952年,随着院系调整,清华的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1997年,清华大学改变了“无天文”的状况,建成了“天体物理学科”,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短短的几年间,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
下面五张照片为“清华大学理学院”的“物理楼”,位于天文台与生命科学楼的北侧、化学馆的南侧、西区老体育馆的西侧。
下图是:“清华大学理学院”的“数学楼”,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的系馆。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和前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以及1979年恢复建立的应用数学系。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等就是从清华数学系走向世界的,他们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的数学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年的科研项目都保持在三十项左右。在应用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以萧树铁为首的课题组关于水渗流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计算数学研究方面,有限元方法、数值代数、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及科学计算软件、并行算法等均有重要成果,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1999年系名更改为数学科学系,以更好的反映本系教学和研究对数学科学的涵盖。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清华数学系已成为国内几个最具实力的数学系之一。继1981年获得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点,1984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点,1998年获得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点之后,2000年获得了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下面三张照片是:“清华大学理学院”的老“化学馆”,是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的系馆。位于“理学院”的北侧、西北校门的东南侧。
清华大学的化学教育始于建校之初的留美预备学堂,化学系设立于1926年,1937-1946年成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时,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为了适应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1978年在化工系恢复招收“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专业的理科学生,1980年化工系更名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5年11月化学系正式恢复建立。化学系于1990年建立物理化学博士点,200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设立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复系以来,清华大学化学系已重新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始建于1946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曾进行过若干次调整,目前按照“厚基础宽专业”思想在系内设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主要学科方向包括化学工程(含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过程与系统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化工。1998年首批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审定,按照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学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思想,四年制本科教育设有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1998年首批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以招收“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化工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我系始终坚持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工艺与工程研究相结合的方针,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实验室,4个二级学科研究所。学科领域涉及现代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的各个主要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分子科学、微介观结构与表面科学、多相反应和分离工程、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能源化工、生态化工以及计算化工等,服务领域涉及能源、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医药、信息、生命等。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各种奖项20余项,为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我国塑料工业和石油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下图:远眺化学馆。
下图是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即蒙民伟楼;位于西区体育馆南侧,简称“艺教中心”。
下接★4返校参加清华百年校庆摄影汇编(第四集)★陆传基拍摄并整理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