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造精子,男人靠边站?———— | 性 情主题站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皖林专栏 2013-04-24
北斗京华 2011-08-17 13:02

要你这个臭男人有什么用?夫妻吵架到了极致,女人们难免说出这样的话。如今,人工精子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这气话会变成现实吗?

2011年8月初,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培育出了小鼠精子,这些“人工精子”能够使母鼠的卵细胞完成受精,并已培育出60只健康的、能够繁育后代的小鼠。于是,有些媒体以“不用男性也能生孩子”为题做了报道,搞得许多男人们都坐不住了,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其实这种担心为时过早。

大“精”小怪

事实上,培育人工精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关研究一直在进展,通过人工精子而成功繁育后代的实验也不乏先例。

早在2003年,当时还在澳大利亚蒙纳什生殖与发育研究所的艾伦?特伦森(Alan Trounson,此公是干细胞研究的大牛,后任加州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就曾对媒体表示,具有生殖功能的人工精子和卵子不久将成为现实。结果就在2003年底,美国科学家就通过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培养出小鼠的精子细胞。尽管这些细胞存在缺陷,但注射进未受精的卵子中,还是有1/5的受精卵发育成了正常的小鼠胚胎。

2005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年会上,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干细胞生物中心的科学家宣称,该研究中心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原生殖细胞会分化成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然后再变成成熟的精子或卵子。

到了2006年,胚胎学家首次证明从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精子可以完成受精并发育出成活的后代。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由此获得了7只由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精子受孕而来的小鼠。可惜,这些小鼠不仅体型不一,而且命途多舛,7只中只有6只活到成年,这些小鼠在出生5个月后就已经“全军覆没”……

所以,可以看出,这次日本研究者们公布的新成果,的确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将人工精子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但是说他们突破性地培育出了人工精子是不恰当的。

走男人的路,让男人无路可走?

除了小鼠的人工精子颇有成果以外,最近几年,人类的人造精子也在研究当中。先是在2009年,前边提到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那个培养出小鼠精子的团队宣称已经掌握了利用人体骨髓干细胞培育人类精子的技术;之后在2009年10月的《自然》杂志上,美国科学家称已在实验室中通过人体干细胞制造出人工精子。美国的科研团队利用生长了几天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诱使干细胞发育成了精子,他们培育出的精子有头部和短小的尾部,被认为发育成熟,完全能够使卵子受精。

尽管人造精子的研究者都在宣称是在为解决男性不育问题寻找突破口,但是不是真的像媒体所说,“不用男性也能生育后代”?堂堂大老爷们怎么能没有了“用武之地”?其实男人们对这个问题不用过分担心。

事实上,正如很多围绕干细胞进行的研究一样,人工精子的问题同样存在争议。

技术层面上,尽管研究者们已经解决了胚胎能否最终发育成幼鼠的疑问,但胚胎成活率较低,而且发育常常不正常,这说明人工精子还存在不少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小鼠相比,培育人类的精子更加复杂,从人工培育小鼠精子到培育真正靠谱的人类精子并投入使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就算人工精子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已经能够应用于人类,男士们也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失去地位。一方面,人工精子技术的初衷本身是为了帮助那些不育的男性,在应用上必定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正如女性不是仅仅为了生孩子而嘿咻一样,男性也并不只是精子的提供者。在两情相悦,共赴高潮的过程中,连制作精良的情趣用品都没法撼动男性的地位,区区人工精子就更不构成威胁了。

编辑的话:很多研究,报道起来都常常会被人冠以“第一”“突破”之类的名堂,不过如果细细品味一下这项研究的前世今生,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进展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取得的。

了解更多:

BBC News - Stem cell sperm study leads to successful mouse births

ARTIFICIAL SPERM AND EGGS BY 2013; Stem cell advances to help infertile couples. - Free Online Library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ave the potential to develop into eggs and sperm in the laboratory

Press Releases - Press Office - Newcastle University

Scientists turn stem cells into precursors for sperm, eggs -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 Public Affairs -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ature相关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