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第二章 解秘南社千年古村——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三)

 麒麟合创 2013-04-24

第二章 解秘南社千年古村

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三)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

南社明清古村落1.jpg

南社明清古村落(本图片由南社村委友情提供,特别鸣谢!)




                               199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南社村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717,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南社古筑群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9月,入选东莞市文物八景之一“南社遗韵”。
                               2005916,南社古村落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6525,经国务院文化部确定南社村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1126,广东省旅游局评选南社村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称号。
                               2007114,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等12个单位联合评选南社村为“中国景观村落”。
                               2007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牌南社村为“广东省文明村”。
                               200813是,广东省旅游局评选南社村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
                     ……



罗哲文.jpg

著名古建筑专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罗哲文先生欣然为南社挥毫题字

.

南社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jpg

南社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莞茶山南社古村落拥有多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jpg

东莞茶山南社古村落拥有多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




    一问:沉寂千年的小村,近十余年来,缘何引起各级政府、文保单位的高度重视?南社古村潜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南社古村,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有着农耕和侨乡双重文化特点的古村,自宋代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仍保留着明代谢氏大宗祠、老东园公祠、晚节公祠、百岁坊、社田公祠、古围墙,清代的谢遇奇家庙、谢汝镠故居、东园公祠、谢膺书院、五百多年古树、古塘,还有二百余幢古民居群、古门楼、古祠堂、石板古巷、古井等,茂林修竹,依山傍水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堪称一座岭南建筑的百科大全博物馆。

北门楼上鸟瞰如诗如画的千年古村.jpg

北门楼上鸟瞰如诗如画的千年古村

    二问:南社谢氏始祖为何定居此地呢?当初得到何方高人指点?

     南社《谢氏族谱》载:谢謝希良,号元宪,会稽进士,南雄节度使推官。其子谢尚仁,为避宋乱。於宋朝德佑元年(1275年)时年三十七岁,由南雄珠玑巷,初徙东莞茶园芦炉墩,见其荒芜幽旷而另择地安居。



南社《谢氏族谱》(影印本.jpg

南社《谢氏族谱》(影印本)



     传说始祖初来,以补鞋为业,意欲在月圹立村,并已立村界石。有一天到横沥补鞋,见一衣履不整之人,脚穿千里码(今天凉鞋)破烂,始祖为其补好,且分文不收。拉起家常。始祖指点远处一山坵在水中突起,欲立村于其中。这位衣履不整之人听了皱了皱眉头,始祖有些不解,便向此人请教。此人是何许人也?原来他就是地学堪舆风水先生赖布衣。

     赖布衣之名,在东莞广为流传,与之关的修建东莞城的谶语如“癸水绕东城,永不动刀兵”,再如关于东莞科举考试的谶语“圆沙圆,出状元”,再如东莞潢涌黎氏大宗祠的“三元不败”的风水局……数不胜数,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位传奇的大师。

     南宋著名赣州风水大师赖布衣,名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赖文俊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





风水大师赖布衣像.jpg


风水大师赖布衣像(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赖布衣见始祖不明白,便对他说道:“宝鸭是孤州,云枕罗浮佢亦忧,功名富贵唔多有,出的子孙车水浸坭头”,因当时石排镇未筑福隆堤 ,东江横支河流入,民间有“三日不雨则旱,一场大雨则涝”之说,且四面环水,交通不便,遂又卜居山清水秀,“梧桐宝脉”之南社定居焉。


      我们由《谢氏族谱》可知,当初谢氏始祖欲在月塘立村,因“宝鸭孤州”之地,后迁于“梧桐宝脉”之地——南社定居。




美丽的南社古村果然是风水宝地?.jpg

美丽的南社古村果然是风水宝地?






      三问:定居南社,这是谢氏始祖慎重选择的结果。但是选择之后的发展如何呢?


      《谢氏族谱》载:始祖以只身插居,草舍茅檐,仅避风雨,与戚、席、麦、陈、王、钟诸姓集处,食不过太仓稀粟,艰苦创业。


      明代以后,其他姓氏或衰落或外迁,南社几乎只剩谢氏一姓,从瓜瓞延绵,历经800年,枝传28代,子姓8000多人。谢姓终于成为村中大族,并逐步形成南社谢氏血缘村落。至于谢氏如何做到一姓独大的呢?后文中我们逐步揭秘。



谢氏大宗祠前功名碑林立.jpg

谢氏大宗祠前功名碑林立,南社谢氏如何做到一姓独大的呢?





     四问:南社所谓“梧桐宝脉”一地,究竟如何体现“宝脉”之地的?


    “南社,地形自东向西伸延,区分南北两部份,西南面地势较高,群山环绕,绿树成阴,远处有梧桐山脉环抱。东北面地势较低,濒临南畲蓢湖。远远望去有罗浮叠峰,蜿蜒拥抱其前。山水相依,得天独厚,环境幽美。”《南社村志》


    南社村自然景观独特,加之千百年来南社人的改造,从而使南社成为宜适的村落。

从《东莞南社古建筑群参观路线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社的风水格局.jpg

从《东莞南社古建筑群参观路线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社的风水格局


    走进南社村西门,立于南社市场顶楼,鸟瞰这座红瓦绿树、青山碧水的画卷般美丽的古村,我们惊奇地发现南社古村落的范围以古围墙为界,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村内从东南向西北走向的一连串水塘构成村落中心,南北两边是高起山冈,南为樟冈岭,北为马头山,村中住宅都沿两侧山势错落建造,类型多样,既有东莞地区典型的住宅类型,又有中西合璧式的洋楼。

中西合璧的小洋楼独具民 国建筑风格.jpg

中西合璧的小洋楼独具民 国建筑风格





    南社村民谢灿林先生口述:


    我们大祠堂的祖坟所在的山(鹤园岭)上有一道龙气自北向南跑出来的,故而这座山是我们村的风水山,我们很担心哪天山被推倒啊!我们这条围,人称合掌围。两边房,中间凹下去是鱼塘。现在市场那里原来就是稻田。





2013年3月11日村民灿林说,人称南社为合掌围。.jpg

2013年3月11日村民灿林先生说,人称南社为合掌围。



      村民谢成运(82岁)口述:


     本来我们的村道并没有这么宽的,当年我们的祖先向陈姓买下祠堂前面这四口鱼塘,陈姓“卖塘不卖[bó]意思是“垄”)”,没有,人如何能经过这些鱼塘呢?谢姓先祖吃了亏却没有泄气,他们从鱼塘里挖了泥,填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后来陈姓迁出南畲,二合一,故而我们的村道就比别处要宽很多了!

     《南社谢氏村志》载:村之东有樟岗岭,北有马头山。村中建筑地,高低错落于水塘两岸。中央有一颗530多年古老榕树,枝繁叶茂,绿树婆娑,郁郁葱葱。……村正东有座鹤园山,高高翘起,九世祖谢东园之墓在焉。历代谢氏族人,把村形容是一艘大帆船,村中伞形大树为桅 ,樟岗岭像了望台,扬帆昂首,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驶向东方,一望无际田园的大 圳 埗,诏示着南社村锦绣前程、明天一定会更好。




2013年4月9日,我们采访了82岁的谢成运先生,他说:“当年陈姓‘卖塘不卖壆’。”.jpg


2013年4月9日,我们采访了82岁的谢成运先生,他说:“当年陈姓‘卖塘不卖壆’。”




   南社村民谢成运口述:


    我们南社村谢氏大宗祠前有樟冈岭,后有马头山,中间池塘为“鱼盆旭地”,四口鱼塘形似四个船舱,两岸民房如蓬,大榕树似帆,正驶向东北方向的南畲湖,驶向寒溪水,驶向东江……

     我们居高临下,俯视南社古村落,但见山青水秀,古朴宁静,景色优美,果然极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而中国各地均有村落似船之说,例中国安徽黔县西递村、绩溪县龙川村。故而南社古村落绝对是一处感受南粤古村落的极佳旅游胜地,深刻体现了中国先民择居“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青山秀水的南社村果然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jpg

青山秀水的南社村果然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





     五问:南社村是否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一立村选址的传统理念呢?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传统观念中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中国传统观念中,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负阴抱阳”要求村落基址坐北朝南,背后有主山称来龙山,作为背后的屏障;山势向前面两侧延伸,连接到左辅右弼又称青龙白虎山,使基址的背后以群山环抱。


     基址的前面有月牙形的水塘或弯曲的水流,河流水道向南突出,以收到六秀水,同时免基址被冲刷。再前面有作为对景的案山。


     我们惊奇发现,南社村落基址恰恰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整个村落坐北朝南,背后主山近为马头山,中为梧桐山,远为罗浮山,足以为屏障;东面鹤园岭、西面狮子屈山都低矮平缓,起到辅助主山之用,同时南面、东面、北面尚有数十丘陵环绕。这正是古人所谓“负阴抱阳”之地势。




“负阴抱阳”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jpg

“负阴抱阳”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六问:那么“背山面水”如何解释呢?背山已经无须解释,南社村如何面水的呢?


     村中有东西走向的四口相连的鱼塘,被庆丰桥、四通桥、丰收桥三座小桥,分隔成四口水塘,从西到东为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兔赤塘。据村中的老人说,这四口鱼塘就像船上的四个船舱,两边的民居就是船上的船篷。若泛舟水塘中,轻波荡漾,如置身于东方水城威尼斯之感觉。




2008年10月18日,我们拍摄到的庆丰桥.jpg

2008年10月18日,我们拍摄到的庆丰桥


·



    南社村中水塘横贯东西,仿佛一条玉带系于腰间,此之所谓“玉带环腰”之说。因为狭长的水塘犹如古代高级官员的腰带,与房屋、祠堂、书院、牌坊有情相绕,所以居者非贵则富。


    村中水塘随两岸地势,高低起伏,且迂回曲折,犹如“S”字形。古人云:“九曲入明堂,当朝宰相。”

      南社村民谢成运口述:


     南社村西北有一座银帽岭,岭上有条小溪,村民称之为“银笔水”。“银笔水”本来流向其他方向,后来村民认为此水可以带动南社村读书风气,集体动手让“银笔水”改道,而流入村中池塘……自此,南社村读书练武之风甚盛。

abbr_1482458ae966d0e255e32faac309994d.jpg

“银帽山上有一支银笔水,直流进我们南社谢氏大宗祠门前的四口鱼塘里……”82岁的谢成运先生说道。

·



    七问:东莞莞城有“陈家祠堂,谢家宝树”之说,南社村也有“谢家宝树”的说法吗?


    “谢家宝树”一说,《谢氏族谱》有载:“……适值炎天,晋帝秉銮,兴幸安(安石公)宅,距安宅数步,仃銮甜榕阴下,凉爽可爱,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曰:此树谁家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


    南社村所说“谢家宝树”均指村中榕树,尤其是村中央500多年的大榕树,堪称南社“宝树”。


    东莞农村种榕树,大多数为风水而种,据说这是因为榕树能结子,一棵榕树上的榕子千千万万,数也数不清,寓意着子孙兴旺繁荣,故而有“风水树”之称。在东莞,所有村落,村头村尾,均种有榕树。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曾经说过,广东人常常把榕树种来做风水树,“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


    南社村中央之大榕树,其起源于风水。传说自谢族人立村以后,由第一代至第五代都是人丁单薄,发展停滞不前。


     古人最相信阴阳风水的。八世祖谢樵谷,多次邀请堪輿先生看风水。原来南社村地形,南北两边为山坡地,地坡下为一条流水坑,东头有座鹤园山,每逢下大雨,雨水在西边高岭(山名)汇集奔腾流入,水土直泻流失。财属水,丁属土,财随水走,人丁不聚,像一条风飘水流的木船。


     根据輿师指点,明朝成化十六年庚子岁冬,(1480年)谢伯宽倡议把北门坑拦截筑堤坣,并种上榕树,即可保住水土流失,又能遮挡北风扫荡,并在村中种一棵榕树。这样南社就不是随水漂流的木船,而是一艘扬帆出海帆船。从此,由第九代开始,财路亨通,人丁兴旺、贤才辈出。


    南社“谢家宝树”经过五次飓风考验,幸而这株宝树,理直气壮,豪不动摇。至清代时,已经历尽沧桑,虫注叶焦,濒于绝境。


一棵枝繁叶茂的细叶榕堪称谢家的宝树.jpg

这棵枝繁叶茂的细叶榕已经五百多岁了,堪称谢家的宝树




    清朝光绪32年(1906年)建威将军谢遇奇解甲还乡后,目睹榕树孤寞凋零,非常痛惜。遂慷慨解囊,顾工覆土培植,除虫施肥,加以红石围堰,保持水土流失。经过多方管理,雨露滋润,杇树逢春,重获新生。


    如今,这株大榕树,萌发新枝,长势喜人,状如伞形。树身围8.5,高15,纵宽约29,横宽约25,平均树冠28。枝繁叶茂,绿叶婆娑。风华正茂,郁郁葱葱,老树重新焕发青春。


    古村落的早晨总是榕树上“啾啾”的鸟鸣声开始,而每一天的傍晚亦是在百鸟归巢的榕树稍结束,数百年来,“谢家宝树”为古老的村落平添一景,一直与南社人同舟共济、兴衰与共。





    八问:南社村落选址属于“藏风聚气”之地吗?


    中国传统乡土聚落立村选址、营宅造院都遵循着趋利避害的普遍原则。


    村落布局中重视对“气”的考虑。在村落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协调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构成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格局。故而南社当初立村之时,虽然地形基本符合这一原则,但具体的细节仍须完善和改造。


     银帽山“银笔水”的引入,很好地调节村落小气候,以形成“气”。“气”虽然形成了,但如何使“气”留下来?这也是个难题。据《谢氏族谱》载:村中水塘原为流水坑,一有大雨,自西面高岭一泻而下……南社人在北门口利用鹤园岭与马头山之地势建壆,有效扼守出水口,仅在北门下留一窄狭水道。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以水为财,留住了满塘的水,无疑积蓄了财富。


    不仅如此,因为南社地处两山之间,每年秋冬,风从北面吹来,顺着中间塘面呼啸而过,村人多受其害。南社人又于北门外北门坑外坡积土成壆,又植树其上,从而在南社北面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有效阻挡了北面来风,也使南社形成了内在的宜居小环境。

风景树下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地方.jpg

这道绿色的屏障也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据村中的老人回忆:


    在日寇侵华的时候,日本鬼子将北门外的榕树全部砍倒了。没多久,南坊村的村民则死的死、病的病,境况凄凉。于是有族人提出在北门外重新栽种榕树。当榕树种起来之后,南坊村的村民慢慢地好了起来。大家都似乎清晰地意识到,北门外的榕树就是村中的宝树。在十多年前,一位时年90多岁的老人曾经对村里人说,当年他就曾经参与种植北门外的榕树,故而可以推断,北门的这个榕树群大概有数十年的树龄,亦有少数仍是原来所植。





     九问:南社村落 “打竹跤” 风情缘于何因?止于何时?


     民 国三十一年(1942年)前,南社村民有“打竹跤(打竹架)”习俗,而且也是村中一景。


     谢氏大宗祠前祠堂塘底有两块不贴合的红砂石,当地人称为石爆,意思是说这石头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并非从别处冲过来的。据说这是“双龙抢珠”地势,珠从何来?南社村的龙脉上有座小山叫“樟岗岭”,樟冈岭像一颗镶嵌的明珠,双龙抢珠争斗,要用竹杆挠开,才能免致两败俱伤,从此而发起“打竹跤”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是“打竹跤”活动时间。这项活动会促进青年们的勇敢和智慧。而且也会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六畜平安。


    开始前,参与者自费到各地寻找购买最长的竹杆“恨天低”竹,或杉木,并练好打竹杆本领。有意参赛者,事前用红纸张榜公布。


    自八月初一起,每夜明月高挂时,总会有三五成群青年小伙子,自觉聚集于倒蔗塘南北两岸,或参赛,或助阵,组成东、南坊组与西北坊组两个阵地。

当年,南社的年轻人曾经在这里“打竹跤”.jpg

当年,南社的年轻人曾经在这里“打竹跤”



     摆开局势,每组分前攻与后卫,由对手握起竹杆相打,打得竹杆劈啪响……旁观者鼓掌助兴。劈啪声、鼓掌声晌彻夜空,埸面十分紧张刺激,经过几轮初赛后,转为决赛,赛出冠、亚、季、军、由崇恩堂论功行赏。


    在打竹跤中,不时会有年轻人被对方打伤的,人们就会将他送进谢氏大宗祠,从供祖先的香炉中抓一把香灰抹到伤口上,伤口就立马止血,人也会无大碍。


    公元1942年的一天晚上,正是大家打得十分激烈,难分胜负的时候,忽然有人不小心,误伤了一青年。大家立即到祠堂里拿香灰敷贴,因伤势过重,回天泛术。


    后来村中族长建议,把塘水放干,查阅那两块红砂石,发现两块红石(龙唎)已吻合,无须再要“打竹跤”了,由此结束,废除旧例。

    南社村民82岁谢成运先生口述:


    我参加过1942年那次“打竹跤”活动。当时打得十分激烈,不知是谁不小心,把谢止休打倒,抬到祠堂抢救,可惜抢救无效,休止去世了。

    后来大家将塘水放干,我也跳到塘泥中去踩那两块石头,发现基本吻合,两石间刚刚可以放一只脚掌,大概有十公分吧!从此,南社“打竹架”的风俗就此“止休”了,或许是天意吧!

关帝庙内,几位老人家为我们拼凑着曾经的记忆.jpg

关帝庙内,几位老人家为我们拼凑着曾经的记忆

.

南社村支部书记谢柱成思考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转型升级.jpg

南社村支部书记谢柱成思考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转型升级

.

罗哲文字.jpg

罗哲文先生虽已远去,但对南社的关怀却是一如既往

.

南社明清古村落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jpg

南社明清古村落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



     南社村落对人居与自然关系的充分考虑,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环境观,建筑以群山为背景,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以水为前景,取得开阔的视野;建筑因山而气派,因水而生动,呈现出一段段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未完,待续)



    茶山南社村的围墙坚固,曾经多次成功抵御不同时代的土匪,保护了南社村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那么到底当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防御秘密呢?敬请关注下周一【麒麟合创】!

温馨提示
     【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相关链接:

      1、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一)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0957&extra=page%3D1


         2、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二)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2921&extra=page%3D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