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書法的秘密—講演初稿

 兰黛公主 2013-04-24

 

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古人的士大夫心態在我們這裡都不復存在,
這是個很擔憂的一個問題。也是書法是否有貴族精神,
是否有藝術思想的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一個問題。

 

             /徐吉春

一,書為心畫。我們可以做個試驗,寫個“國”字。有的人寫口用外拓之法,有的人用內擫之法,還有的人平直之法,具體以“國”字兩個豎畫為例。外拓,表現的作品雄強、寬厚、威嚴、大氣、莊重。以顏真卿、王獻之、楊沂孫為代表。內擫之法以王羲之,歐陽詢為代表,內擫的特點是峭拔、險峻、內斂。平直之法。平直之法的特點是兩個豎畫平行,用古語稱就是挺拔。劉熙載講“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二,鐵畫銀鉤。古人的書法無論楷書或行草書,鐵畫銀鉤是主要特徵,鐵畫一般在甲骨文或金文中表現突出。而鐵畫銀鉤同時出現是在行草書中表現突出。古代優秀作品無一不是鐵畫銀鉤。而且字字帶鋒利的鉤。看一個人是否懂書法,就看他的作品有沒有鐵畫銀鉤。鐵畫銀鉤是鑒別書法入門與否的主要方法。

三。使轉映帶。古人的書法,都是“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是一條具體的用筆方法。它首先是由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提出來的。原意指寫豎筆和橫筆時的用筆方法。行書中不在乎偏鋒的多少,而在於任何情況下,筆鋒始終往中鋒上調。筆筆留力,筆筆蓄勢。

“無垂不縮”指寫豎畫時,筆畫末端都要“縮”筆,即“回鋒”收筆。不僅垂露豎如此,也包括懸針豎。懸針豎雖露鋒出筆,但在提筆收鋒時,也要有一個向上空回動作,以保持空回之勢。使其筆鋒雖露而筆力卻不浮;

“無往不收”指寫橫畫時,在筆畫末端要有一個向左“回鋒”收筆的動作,使起筆、收筆得以前後呼應。使得筆畫圓潤、有力。
這條用筆方法同樣適用於漢字所有的點畫。特別是對於像撇、捺、挑等露鋒出筆的點畫,也應保持空回之勢。這樣能使寫出來的點畫更加穩健、厚實。

     懂得“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我們才會理解古人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的含義。古人的使轉筆法,都是逆向行筆。在行草書法作品中,我們會看的很清楚。古人豎畫結尾處向右上方行筆,而是從左側繞一個圈出來,才向右行筆。我的理解是這樣寫的字會有很有彈性,這是蓄勢發力的一種辦法。

    橫畫向下走筆時,都是向上翻筆轉個圈,蓄勢發力,才向下行筆,或許這也是調整筆鋒的最好方法,如果不這樣就會側鋒行筆,導致書法出現薄弱的毛病,使轉正確,你的書法就會有彈性。飽滿和充實。

四。矛盾對比。古人的作品特別是行草書,的矛盾對比很明顯。大小、方圓、俯仰、濃淡、肥瘦。字字連綿與字字獨立的對比,塊狀與線條的對比。

五、與古為徒。這個徒不是徒弟,而是朋友。我們要設身古人之境。學習古人。諸如學習古代的四書五經,四書五經的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是古代文化。我們只有處身古人之境,瞭解古代的文化,才會懂得古雅之美。古雅很重要,具體表現在書法上的古雅,我們應該知道,商周金文甲骨要古於漢魏,漢魏諸碑帖要古於唐宋,唐宋要古於元明清。這時一個清晰思路,就表現在我們面前,那就是要想古雅,就要取法乎上,這就是我要說的下個問題,爲什麽我不同意學習唐楷,而讓我們學習魏碑的一個原因。唐代的書法發展到極致,讓我們缺少想像的空間。筆法結構謹嚴,我們完全被束縛住了,如同進入牢灰话恪K囆g需要自由,藝術需要施展,藝術更需要想像。而魏碑字體有千萬種,每一個名帖,只要你努力都可以促使我們成為一個書法家。

六、士人情懷。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人的士大夫心態在我們這裡都不復存在,這是個很擔憂的一個問題。也是書法是否有貴族精神,是否有藝術思想的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一個問題。

七、法無定法。弘一法師的書法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從他的作品中很難見到古人的筆法痕跡,筆筆不溫不火但它卻是筆筆都是古人的筆法。弘一法師的字,我不建議學習,因為那樣要佛學修養高深才行。王陽明說:“君子之所謂灑落者,非曠蕩放逸,縱情肆意之謂,乃其心體不累於欲,無入而不自得之謂耳。”金剛經的結尾偈語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念不生、如如在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