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10730kaishi
2013-04-24 | 阅:  转:  |  分享 
  
内侄

大哥的女儿是我的侄女,从电脑上的照片看不怎么像我,真实地看到却很像。眉和眼,长脸,嘴和鼻不明显,现在四岁,将来长一长,又会是怎样的呢?小手是弹电子琴的,秀气,整个一个小女孩,所有孩童有的顽劣她都有,所有家庭的幸福都在她身上。想起自己的童年,确实忘记,但没这么幸福,没这么宽裕,没这么进行早期开发。那深黑的眼瞳有时深不可测,有时又那样洒脱不羁,让人不可捉摸。

外出

回到宁波父母身边,总结两点,父亲的话要反着听,母亲的话可以不予理睬。

宁波富裕,而且贫富分化,本着不讲钱的心去触摸人世,又不得不在心中斤斤计较自己的所得所失,不爽。加上7月的天气太热,实在是适应不了,呆了5天,加上4天往返旅程,近9天的暑期旅行结束,也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连续4年去了4次,只是这次见到了侄女和母亲,以后觉得不去为好,不用再闻到那丝丝霉味,不用被虫子咬,不用再热得受不了。

那天晚上一进门,以父亲的要求先去问候母亲,母亲的眼和侄女的眼,那一霎那只有一股寒意,没有任何感情。好在自己已经习惯,不去就是。

生与死

早上醒来,就想到人总会死,死是什么呢?化成灰,消失在时空中,顿时有一种死的恐惧。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及时行乐,所有可行的务必在活着时候去实现,而死对于我来说似乎是在和时间赛跑。近前单位里经常为葬礼摆席,单位里陆续有人离世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就像永恒的时间,生的信念那么强烈的告诉我,要像其他人一样,生儿育女,至少有一点对婚姻结合的期待就是生养。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也就不想去结婚,现在想有一个自己生养的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虽然用自己都养不起也就不用生养的话来游说,但潜意识那么喜欢孩子,和子女在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情结

我一直在这里,而且我一直会呆下去。从江南老家由父亲一次出差的机会带到大漠来,在火车上我就一直哭哭啼啼,没想到当时前去的还有姥姥。八十年代,闭塞而贫穷,耳边总是母亲的唠叨,只是赶上政策分房,住着新楼房,一家人总是团聚了。不适应,更重要的是家人情感的不融洽,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这种感觉以前没有丝毫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对家的冷漠和疏离是我人性中的致命伤,至今我不敢捂着自己的伤口去出生地看一看,部分原因也在于此。现在我一个人了,一套住了近30年的老房子,家里人已各奔东西,忽然有一天早上醒来,脑海浮现出儿时家中那人声鼎沸的热闹和嘈杂,心中一种怅然,回避和逃离已经不起作用,反倒陡然生出一种亲切感。儿时看童话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有着“从此两个人过着幸福生活”的美好结局,懵懂中忘却的现在又浮出脑海,我似乎在犯一个没出娘胎就知道的道理,那就是爱,婚姻,家庭和幸福。没有政治,宗教,战争,没有种族,罪恶,压迫,都没有,只有爱,爱是可有可无的吗?人的肉体要生存下去,需要爱以外的许多东西,只有爱是不行的,于是现实的自我自作主张,排斥着拒绝着甚至抗争着,我要爱以外的许多,而且这是第一位的,可是我却在内心挣扎着疯狂着焦灼着煎熬着,这不是爱这是爱以外的任何东西。在冰冷的外表和物质的外壳,看不到一丝人性的温情,“上帝”成为我的口头禅,我要和我爱是那么的不同,我的内心在分裂,分离的程度越大分裂的意识越强,总有一天我会垮掉,没有踪迹的离开,就如我没有啼哭地来临。

佛教之普陀

其境

在大巴车上,漂亮的女导游,打扮得很中性化,说进岛后要“戒言戒心戒行”,心里一直默念“戒心”,因为大学是心理专业,对人的认同感较敏感,偶尔像集会一样参加一个旅行团,虽然是一种消遣娱乐的心态,突然有丝不经意的严肃感生出。出大巴车,登上游轮,大屏幕放着介绍片,一个漂亮的女子,穿梭在普陀仙境中,用温和委婉的声调述说着如何行走于寺庙,我也的确记住了不少佛教的清规戒律,其实只是一些礼佛的基本仪式,到了寺庙不敢跪拜,拜错拜得不合理都不妥,不如不拜,最后是跪拜了“地藏王”的神像,如果没记错的话。游玩一遍,脑子里一片空白,像死一样,像云一样,像出鞘的灵魂,也像佛所言的有即无,无即有,未去过就已去过,已去过就如未曾去过。佛在心中,普渡众生,已无所谓佛法僧人,融为一体,这是中国民间最朴素最自然的一种文化形态,我徜徉其中,乐不思蜀,精神的希冀得以解脱,灵魂得以安宁,那就是......

其佛

普陀山是一个有名的佛教道场,有一个佛学院,还有那近几年花了多少个亿的南海观音,这一观音的称呼是与佛教有关,不去深究,游玩时候并不在意,只想着随着人流行进,而后从相片中看到的确是南海观音。翻看地理图册,知道大陆南边毗邻的是南海,现在国际上正为南沙诸岛挑起了纷争,大陆东边濒临的是东海,再往北是黄海、渤海。早些时候去过海南,看到面向大海的一个沙滩上的基座,令人耳目一震,像是要建南海观音。从地理位置看,海南的确毗邻南海,称作南海观音让人很好理解。从佛教上说,南海观音建在普陀又有着很耐人寻味的意义,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而已。

其人

不知道佛教把佛法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导游说一遍、介绍片中又说一遍的,寺庙的门一般是三进的,不要走中间的门,那是佛法僧走的门,凡夫俗子要走两边的门。一种很浓的宗教仪式的排斥感,一丝我辈乃旁门左道的尊卑感油然而生,后来越想越不对,自己也做不了佛教徒,即使中国一直深受佛教影响,我觉得尘世对我的意义更加强烈,在片刻佛境的逗留更增强了生的信念。

其物

世间万物皆为空,佛言四大皆空,一些佛教的清规戒律总是那么没有人性,凭自己的常识也了解不少,初去普陀也想看一看那些僧人是怎样的。平常偶然在车站、市场会看到一两个僧人打扮的人,对于其身份真假就很猜疑,而现在看到的是不是僧人呢?不敢猜忌。用玻璃罩围住的佛像仍然不失庄严肃穆,僧人在佛前放张座椅,翻着书,也许是梵文或者是汉语,也许是寺院一些杂事甚至无关佛教的事,好在后面有一个风扇加足马力在吹风,头顶有吊着的风扇吹风,即使穿着宽大长袍也没有游客流的汗多。我点香烫手,被一男子说拜佛心诚之类,才舍得扔掉手中那撮香,即使汗流浃背也要一心诚心精心安心地跪拜。过后看到农历2011年7月23日那天正是大暑,那天洗的“桑拿”能净心净身净神。

其神

人生的悲凉从佛开始,救人如造七级浮屠这是从善的佛的比喻,而世界从此开始悲凉、沉痛、无奈,从佛那里总是体会到负面阴晦不快感,从悲喜善恶是非正反好坏体会人生的悲凉,在佛之路即人之路中体会现实的深刻复杂。在游玩中并不在意,心里想着明天要到福建去,默念着厦门集美。不想当天临睡前父亲看电视新闻后告诉我“7,23甬温”高铁事件,预定的车票全额退,而且遂了我舍不得花钱的愿望,又可以带着没花的钱回家了。其实说起来为此还在午觉间打扰家人,要退掉旅游的行程约定,只要扣除违约金即可,算来将近千元,这样以后就不用去了,用不着去烧香拜佛了。

去旅行社办理退款事宜,父亲临走还在那代理商面前说我昨天去普陀山烧香的事情,是善是恶,在世人的眼中总是那么不在意。神灵不会知道,在神与人之间专门从事宗教的人例如佛教的僧人不会知道,只有活得人才属于这个世界。为此,我为“7.23甬温”死难的人们致以沉痛的悼念。





献花(0)
+1
(本文系sino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