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封的房價 作者:李開周 閑讀宋人詩文,發現很多大文豪在開封定居時都是租房住。 比如說歐陽修,他二十壹歲到開封趕考,是租的房子;二十三歲再次到開封趕考,還是租的房子;二十四歲考中進士,等待朝廷分派工作,還是在開封租房住;三十八歲那年做到“知谏院兼判登聞鼓院”,相當于國家信訪局副局長,仍然在開封租房。後來他寫詩回憶在開封定居的那些日子:“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閑坊就古屋,卑陋雜裏闾。鄰注湧溝窦,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爲潴。”這首詩裏有個“就”字,意思就是租房。整首詩的意思是說,當年他來到開封,沒有住的地方,只好在壹個偏僻的社區裏租了壹所破舊的房子,那所房子地勢低窪,容易積水,壹下大雨,四面八方的水都湧過來,院子裏汪洋壹片,出門上街都得蹚水。 再比如說蘇東坡,二十壹歲那年跟著父親蘇旬和弟弟蘇轍到開封趕考,父子三人壹塊兒租房,租的是太平興國寺的浴室。這所太平興國寺不是現在鶴壁浚縣大伾山上那所,而是位于開封大相國寺的西側,當年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寺,僧衆很多,朝廷專門給它蓋了壹個小跨院,作爲合寺僧人的澡堂子。澡堂子裏有閑房,專門租給進京趕考的舉人,蘇轼、蘇旬、蘇轍三人在那裏整整住了壹年,直到他們都有了官銜和俸祿以後才搬走。但是有了官銜和俸祿的三蘇父子仍然沒有在開封買房,他們先是在西郊租民宅,後來又搬到太學南邊租公房。再後來蘇轼和蘇轍參加選官考試,爲了安心複習功課,在國營招待所(當時叫“驿館”)裏住了壹段。而蘇旬爲了節省生活成本,則跑到杞縣(當時叫“雍丘”)壹個親戚家裏借住了將近兩年時間。 蘇東坡名滿天下以後,收了幾個年輕弟子:秦觀、張耒、黃庭堅、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四學士在開封都沒有房産,也是租房住,其中秦觀在市中心租房,黃庭堅在城西的酺池寺租房,張耒和晁補之在南郊租房。多年以後,張耒贈給晁補之壹首詩:“昔者與兄城南鄰,未省壹日不相親。誰令就舍得契闊,此事我每愧古人。”翻成白話就是說,當年我跟妳都在開封南郊租房,離得很近,沒有壹天不見面,只是我時常感到羞愧,因爲我只能在租來的房子(就舍)裏招待賓客。 實在講,蘇門四學士不是不想在開封買房,而是買不起。蘇東坡和歐陽修也不是不想在開封買房,他們也買不起,至少做高官以前他們買不起。爲什麽買不起?因爲當時開封是首都,是全國人口最多、規模最大、商業最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全世界首屈壹指的大都會,人多屋少,土地稀缺,房價高得嚇人。 宋太宗時有位詩人叫王禹偁,用壹句話描述了開封不動産的昂貴程度:“重城之中,雙阙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宋真宗時另壹位詩人楊侃則用壹句話描述了開封住宅的稠密程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到了南宋時期,大哲學家朱熹則通過前輩的追憶描述了北宋前期開封非常低的自有住房率:“且如祖宗朝,雖宰執亦是賃屋。”連宰相這壹級別的大臣都要租房住。爲什麽不買房?房價太高了。 那時候開封房價到底有多高?看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大將軍田欽祚在開封買房,花了白銀5000兩,相當于銅錢5000貫。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割據福建的軍閥陳洪進歸降宋朝,宋太宗爲了獎勵他,分別給他的幾個兒子各買了壹所房,每所房都花了白銀10000兩,相當于銅錢10000貫。 到了北宋後期,房價又漲好些倍诶,萬兩白銀或者萬貫銅錢根本買不到好房子。宋徽宗政和七年,淮南轉運使張根說:“壹第無慮數十萬缗,稍增雄麗,非百萬不可。”意思就是那時候在開封置壹所豪宅得花幾十萬貫,如果再想裝修得更豪華壹些,得花到100萬貫。 如果不買豪宅,只買普通的房子,得花多少錢呢?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可以爲我們現身說法,他晚年在開封買過壹所普通住宅,花了9400貫。不過後來因爲嫁女兒沒錢辦嫁妝,又把這所房子賣掉了。 對宋朝老百姓來說,9400貫銅錢絕對是天文數字。洪邁《夷堅丙志》記載,壹個沒有技術的青年農民出外打工,每月能掙900文,還不到壹貫錢。《宋會要輯稿》食貨54之18記載,宋徽宗時朝廷雇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也就3貫多壹點。《宋會要輯稿》食貨64之16記載,宋太祖時國營紡織廠“绫錦院”的熟練女工每人每月能領200鬥小麥,相當于兩貫銅錢。《歐陽修全集》第153卷收錄了壹封歐陽修寫給大兒子歐陽發的信,提到歐陽修家裏雇的幾個男仆的工資,每人每月發給500鬥大米,相當于5貫銅錢。 也就是說,如果讓歐陽修家的男仆在開封買壹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長達150年以上;如果讓绫錦院的熟練女工在開封買壹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將近400年;而要是壹個沒有技術的農民工攢錢買房就更難了,他得付出800多年的努力,才能買得起蘇轍那套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