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 简介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副伤寒丙尚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发病原因副伤寒的病原体有三种: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又各称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副伤寒丙沙门菌。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 发病机制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病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部分进入淋巴结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病原菌可反复多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反复发作。病菌向全身扩散,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内毒素可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重炎症。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肠出血或穿孔少出现,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不显著,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常引起化脓症。败血症副伤寒常有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化脓性迁延性病灶。[1] 副伤寒的潜伏期较伤寒短,一般为8~10天,有时可短至3~6天。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较特殊。 甲、乙型副伤寒起病徐缓,但骤起者不少见,尤以副伤寒乙为多。开始时可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约2~3天后症状减轻,继而体温升高,伤寒样症状出现。发热常于3~4天内达高峰,波动较大,极少稽留。热程较伤寒短,毒血症状较轻,但肠道症状则较显著。皮疹出现较早,且数量多,直径大。复发与再燃多见,而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丙型副伤寒临床症状复杂,常见有以下三种类型: 副伤寒甲、乙、丙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与伤寒大致相同。对并发化脓性病灶者,一旦脓肿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2] 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 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3] 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还可采用药物预防等方法: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2] |
|
来自: 神医图书馆318 > 《湿温=伤寒,副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