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将若干历史问题的真相

 远处的灯塔356 2013-04-24

近日,杨家将故事再度被拍成电影《忠烈杨家将》,号称传递正能量。然而,杨家将的真实历史可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历史悲剧。杨家父子三代一心为国为民做事,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他们却并不为当权者所重视,反而受尽了压制与嫉妒,一辈子都是疏外之臣(圈外人)……

1、杨业的战功问题

杨业是以北汉降将而入仕宋朝的,在北汉期间,杨业有着丰富的对辽作战经验。因此,宋太宗才派杨业到代州抗辽前线驻防,归潘美节制。但在《宋史》中,杨业归宋后对辽作战的战功仅为雁门大捷,同期宋朝对辽作战的战绩大多都记载在潘美头上。

而《辽史》中关于杨业战功的记载却与宋史大相径庭,宋对辽作战的战果多是杨业取得,而且记载了潘美多次战败、不战而逃的事迹,并把杨业看成了宋军的方面军统帅。“宋将曹彬、米信出雄、易,杨继业出代州……继业陷山西城邑,各以兵守。”(《辽史·耶律斜轸传》);“宋将杨继业统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辽史·肖达兰传》);“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辽史·耶律提子传》);“宋将杨继业…北据云朔数州”(《辽史·圣宗纪》);《辽史·耶律斜轸传》更是把杨业看做雍熙北伐的西路军统帅:“…继遣曹彬,杨继业分侵伐。是两段役也辽亦岌岌乎殆哉。”

为何《辽史》中屡次言及 “杨继业来侵”,很少提到潘美,而《宋史》中,凡对辽作战则皆举潘美之名却很少提及杨业?各种原因大家一猜便知,杨业的功劳被潘美贪墨了。潘美坐镇后方为主帅,杨业在前线的血战之功,自然都被记到他潘美头上;辽国人写史,不会考虑诸多利害关系,当然只记实际指挥作战的杨业。呵呵,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2、杨家将的政治地位

真实历史中,杨家将的政治地位并不高。评书《杨家将》称杨业为“杨老令公”,“令公”,是指节度使加中书令,这个地位对于杨业而言真是遥不可及,他一辈子都没达到。考据宋朝武职主要包括:节度使(从二品)、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以及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为从五品)。杨业归宋时,官职为“领郑州防御使”,是个从五品官职;取得雁门大捷后,杨业“领云州观察使”,正五品;而杨业最大的官也就是做到西路伐辽军的副督部署,但督部署不是常设职务,只有在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临时授予。

杨家将第二代杨延昭的政治地位也不高。杨延昭镇守河北边关20 余年,与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拥戴,威震辽境,被称为杨六郎。999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军攻宋,围遂城(今徐水西),杨延昭正是遂城守将。当时,遂城“城小无备”,萧太后亲临城下,围攻数日,“众心危惧”,杨延昭利用天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近”,以冰城智守,辽军只得撤围退兵。次年,杨延昭羊山设伏,再度大败辽军。凭借这两次战功,杨延昭才升为团练使,从五品。澶渊之盟前,杨延昭审视战略形势,向宋真宗建议:“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复。澶渊之盟签订后,杨延昭才升领防御使(还是从五品),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负责河北路北部的防务,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分区副司令。纵观杨延昭一生,在朝堂毫无根基,也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因此杨延昭也不可能娶柴郡主。

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在抵御西夏及随狄青讨伐侬智高都立下不少战功,临死前还献取幽州(今北京)策略,忠勇可鉴,但也仅做到泾州(今泾川北)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而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干部。

3、谁为杨业之死负责

对于杨业之死,《宋史》是这样记载的:宋太宗雍熙北伐,三路攻辽,杨业为西路军副帅。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十余万西攻。面对强敌,杨业对主帅潘美、监军王侁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

杨业“老于边事”、身经百战,深谙辽军军情和边地形势,其建议可称“万全”。但杨业的建议马上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王说:“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主帅潘美此时耐人寻味地一言不发。实际上,王侁得到了主帅潘美的默许和支持,并使杨业处于如不出战即是通敌的境遇。

这样,杨业被迫出军。出兵前,杨业泣告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朔州西南)接应。“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者,无遗类矣。”潘美与王侁虽然答应了杨业的请求,但当杨业在前线鏖战之时,监军王侁、主帅潘美先后离开了谷口。《宋史》记载潘美“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行”三个字,潘美如欲为杨业助阵,则当沿灰河向东北行,“西南行”显然是退往宋朝辖区之举。由此可见,潘美压根就没有准备上前线与辽军交锋。在杨业与辽军交战时,潘美已在“西南行”的退却途中。这说明潘美心里是清楚的:以杨业数千人之偏师,要挡住十数万辽军之铁骑,是断断不可能的。他既已在退兵途中,当然不会践约死守陈家谷了。

杨业所部经自午至暮的激战,从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杨业“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自知必死无疑。当时,杨业残部还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素与士卒共甘苦患难,深受兵心,值此生死关头,所部竟皆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但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被俘,绝食三天而死。其子杨延玉亦战死。杨业自北汉时起,与辽朝“角胜三十余年”,“人号杨无敌”,深为辽国军民敬畏。

杨业之死,监军王侁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主帅潘美乃老资格的军事统帅,他显然知道杨业孤军出战的后果。潘美显然也怀揣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因战功,“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这些人中就有潘美。潘美忌恨和报复杨业的原因是,雁门大捷后,杨业直接把捷报奏知朝廷,但在奏折中只字未提主帅潘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业的功绩遭到了宋军中不少将领的妒忌,这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战争结束后,王侁、潘美等人为逃避责任,极力掩盖事实真相。杨业之妻折氏与儿子杨延昭乃将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状。最终,宋太宗将王侁、刘文裕罢官,但潘美在宋朝树大根深,仅仅予以贬官三级的处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复原职,这样的处分明显不公。当时朝廷上下,对此就议论纷纷。

杨业死后百余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出使辽国,途经密云县古北口(时属辽境)的杨业庙(此庙为辽朝所建)时,写下《过杨无敌庙》一诗: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军魂。

苏辙通过这首诗直接指出:杨业之死,非战之罪,乃性格太刚直而遭人嫉恨的缘故。诗中所提的周子隐,即西晋名将周处(字子隐),因“忠勇果劲”得罪了梁王司马彤。后随梁王出征,遭其陷害,力战而死,其遭遇几乎与杨业相同。苏辙用此典,道出了杨业之死的原因。而宋太宗追悼、褒奖杨业的诏书中也是这样解释战败原因的:“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宋史·杨业传》)。

4、杨家将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人当道、遭人嫉妒并不是杨家将悲剧命运的根源,倒是宋朝皇帝亲口说出了真相。

《宋史·杨延昭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帝(宋真宗)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这段话的历史背景是,杨家将的第二代名将杨延昭,与另一将领杨嗣在羊山镇设伏,大败契丹。宋真宗接到捷报后对宰相说:“杨延昭与杨嗣,都是疏外之臣,而忠勇如此,朝中一直有忌妒之人,幸我保护他们,才有今日之效。”

疏外之臣,即组织人事部门内定的不受重用的圈外人。宋真宗这话说的,着实让人寒心,说明杨家将在宋朝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就那么回事,那些浴血死战、忠勇报国的事迹看来只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心灵共鸣。而思想家王夫之在《太宗论》中更是深刻地指出:“杨业,太原降将,父子握兵,死士为用,威震于契丹,谤书迭至,宋主其安得无猜?”

古往今来,拼命牺牲的都是圈外人,坐享其成的都是圈里人,人家凭什么要去拼命牺牲?我们究竟有多少爱国热情可供挥霍?想形成一种氛围很难,想破坏一种氛围只需一两件事。杨家将的令人心寒的故事,又能让多少圈外人甘心为圈里人做嫁衣裳?古老的中华民族呦,这难道是你的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