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的生猪养殖业已开始将母猪生产性能的目标设定到每头母猪每年生产30头断奶仔猪。如此高的生产目标尽管存在很大难度,但在很多国家已经实现。要达到此目标应从年产窝数和平均断奶仔猪数这两个最具繁殖潜力的指标入手。首先关注活产仔数、繁殖年龄和胎次结构;其次,在保证高活产仔数的同时要降低断奶前死亡率。此外,获取较高的断奶仔猪数也需要尽量减少断奶到发情的非生产天数和重复配种率。本文基于以上因素探讨如何实现母猪每年生产30头断奶仔猪。 一、欧美发达国家母猪现有生产水平 母猪的生产能力从10-12头提高到20-22头,比三十年前提高了一倍左右。欧洲、加拿大和美国的部分养猪场甚至已经达到每头母猪每年生产30头断奶仔猪。Peet和Vansickle研究显示,大部分美国养殖场年产仔猪数已接近26头,甚至有的已超过30头。而从美国和西班牙2002-2004年的生产数据中发现,两国母猪的年产仔猪数已达到26-28头,表明大型繁殖畜群的生产能力已基本接近30头。丹麦作为全球母猪养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能够维持当前的发展速度,大约到2020年,每头母猪年产30头断奶仔猪将会成为丹麦母猪的平均生产水平,而丹麦养殖者Henrik Jensen 早在2002年就使其母猪年生产能力达到30头,并在2005年突破了32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其生产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每头母猪年产仔猪数大约在18头,且仅存在于部分养殖水平较高的大型养殖场。因此,中国母猪繁殖潜力亟待发掘和提高,且发展空间极大。 表1 国内外母猪优秀生产水平对比
注:数据摘自Jensen(2004)和吴德(2010) 二、母猪年产仔猪数突破30头的繁殖理论基础 集约化生产中,母猪年产仔猪数由配种率、产仔率、非生产天数、活产仔数和断奶成活率等因素决定。年产胎数和断奶仔猪数是母猪年产仔猪数的决定因素,其中断奶仔猪数的影响尤为突出,而70%的断奶仔猪数由活产仔猪数决定,其余的30%则受断奶前死亡率的影响。母猪年产胎次主要受非生产天数影响,增加非生产天数会减少母猪年产窝数,从而导致年产仔猪数的减少;泌乳期长短对年产胎次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胎次 胎次一下母猪繁殖性能,其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母体体况及代谢有关。Koketsu研究发现,与3-7胎母猪相比,1-2胎和8-10胎母猪的繁殖性能较差。因此,过早淘汰母猪对畜群最佳胎次结构存在负面影响,且该负面效应会因后备母猪管理不当而进一步恶化。高不孕率是过早淘汰母猪的重要原因,可使后备母猪提前进入繁殖猪群,从而导致年产仔猪数严重降低。若猪群年淘汰率超过50%,那么防止过早淘汰则可成为促进猪群繁殖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后备母猪的淘汰大部分是因为繁殖障碍,另有10%是因为断奶后不孕,20%是因为分娩后不能恢复。而超过40%的淘汰母猪会返情,35%不发情,且这种情况常见于有繁殖障碍的母猪。淘汰母猪其它原因还包括体况差、肢体不良和分娩困难等。而能够改善以上任何繁殖问题的方法都有助于稳定最佳猪群胎次结构。 表2 影响母猪年产仔猪数的相关因素 2.非生产天数(NPD) 年产仔猪数(PSY)与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存在相关性。Peter报道:产仔率低于85%时母猪不能达到30头断奶仔猪;但产仔率接近90%,NPD即成为实现30头断奶仔猪的关键因素。NPD是指断奶至发情的时间,发情间隔过长是淘汰母猪重要原因。。Jensen报道,断奶后21天未有发情表现的母猪、交配后反复返情的母猪和流产后连续两次不能繁殖的母猪都需淘汰。进入生产后的母猪其发情间隔由胎次决定,而后母猪较早进入发情期能优先达到繁殖目标。初产母猪、夏季断奶的母猪以及泌乳期较短的母猪均会延迟NPD。另外,断奶时母猪体况不佳、哺乳期肌肉和脂肪大量减少一件件缺乏足够的公猪接触均对NPD有负面影响。有效确定母猪第一次发情时间的NPD最小化的前提条件,若第一次发情未检出,会增加20天的NPD。Miller报道,超声检测可用于诊断受孕24天的母猪,妊娠失败的母猪大多情况下将增加60-80天的NPD,因此可结合超声检测减少母猪的NPD。 3.断奶前死亡率 美国养殖企业报道,大部分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为9%,极少部分为6%-7%;而在丹麦母猪生产体系中,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平均为8-10%。造成这一数值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仔猪死产、发病率以及出生数增加。在断奶前死亡的仔猪中,75%发生在1-3天,只有13%发生在4-7天,极少的部分发生在未来2-3周。其中,60%的死亡是由于仔猪活力较弱、体况较差。而给母猪注射催产素以刺激乳汁快速分泌,以及对体重较小的仔猪提前单独饲喂或在3-10天时补充牛奶均可减少断奶前死亡率。美国母猪生产体系则着重于提高活产仔猪数,主要包括辅助仔猪寻找奶头、控制加热灯位置以确保仔猪供暖、保证母猪舒适以防其过度向上和向下的运动。部分养殖企业甚至建议对泌乳后期母猪注射催产素以刺激产奶,从而减少体况较弱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