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不及预期之后大盘连连败退,究竟谁才是拯救指数的关键角色?从上周前半段来看似乎是地产股,毕竟一季度宏观数据中楼市情形成为了一抹“尴尬的亮色”,不过上周后半地产股虽然还能连阳,气力却不及从前,以龙头万科为例,在上周二大涨一阳穿N线后,周三周四周五虽然三连阳,但前期次高点形成的颈线位却迟迟不敢突破,量能方面也出现犹豫。别忘了上周二大盘涨得并不算多,上周五才是回归短多头市道,“盼底”三现象成立的转折点,由此不难发现,地产股其实已渐渐交出了龙头的接力棒,从最近几天的表现来看,八股,说得再准确一点就是以中小盘股为主,再再准确一点就是以创业板为主的品种,才是引领多头反攻的强力核心。
就拿上证指数来说吧,沪综指最近五天的振幅是1.39,2.25,0.57,2.67和1.92(笔者截稿时),只有一天在1以下,说其大涨大跌毫不为过,而沪指第一权重中国石油最近五天的振幅却只是1.41,0.83,0.70,1.28和0.94,显著低于指数,说明权重只能起到相对企稳的作用,无法带领指数产生波动,反观创业板指(399006),最近五天的振幅达1.76,2.40,3.00,2.67和3.39,明显要强于主板,并且创业板大涨时主板也能至少勉强收阳,创业板大跌时则哀鸿遍野,权重似也无力。此角度可以明显看出,上周笔者说过“热情已被唤醒”的资金主战场就在八股这里,它的“激动”表现促成了指数的大幅震荡。
不得不承认,指数见顶以后市场风格骤然生变,蛇年以来创业板指(399006)涨幅超过10%,而沪深主板却依旧在下降通道中运行,双双难逃下跌。如此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要知道1949起步的行情可是银行股带动,可现在创业板“多方炮”正在传递着“正能量”,迭创着波段新高,沪指却还在2300的政策底之下徘徊。这对我们研判资金意图有怎样的启示?首先正如笔者之前一再强调的那样,增量资金充裕时二股受欢迎,因为这样的行情往往是指数级别,系统级别的;存量资金自娱时则是八股受欢迎,因为它们的可操控性好,容易走出独立走势。随着股指从2444一路下行至2200点之下,市场情绪趋于谨慎,场外资金始终不敢轻易进场。如此一来,市场只能陷入存量资金折腾的“缩水版”结构性行情。规模有限的存量资金必然优先选择在小盘股中闪转腾挪,赚取差价,而这也就导致大盘股乏人问津,从而加剧了小盘股和大盘股的分化格局。可以预见:增量资金没有明显进场动作的话,所谓的二八现象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只能在确定性的八二现象中牟取利润。
第二,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的结构转型也提升创业板上升预期。昨天笔者讲过“A股或将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对市场中长期的有利性,以及外资打压中国的别有用心,有人会说了,纳入MSCI指数涉及许多金融开放性政策,如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等等,看起来就不可能马上成行,你还在这里洋洋洒洒地宣传什么呢?笔者要说的是,股市从来都是一个“讲预期”的地方,且不论有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意向就能够推进改革,推进这个长期红利的释放,就算一时半会不能成行,笔者也没说短期内非要靠它来上涨啊!看看房产税,IPO这些东西,其实从来也不是说实行就实行的,为什么它们总能成为负面关键字被人挂在嘴边呐?其实说白了还是一个中长线预期的问题。创业板也是如此,现今不少300打头的个股出现了疯狂独立涨升,有些已经透支了今明两年的利润增长,如果按照完全理性思维来判断,它们怎么还能强势下去?其实预期本身是可以被不断发酵,推高的,股市中的最大的“理性”恰恰就是不能完全按照理性思维分析,否则就会陷入僵化。
就拿现在的二八对比来看,钢铁、煤炭等传统的周期板块由于与经济增速密切相关,且难以摆脱产能过剩的痼疾,一季度的GDP增速下滑更是引发了市场对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忧虑加之近期大宗商品暴跌,因此始终无法吸引资金的目光。银行股号称低估值绩优洼地白马,也出现了平安银行一季度同比只增长4.66%这样的例子,而午评时笔者提到的国资委“政治任务”保增长军令状,提到的利润增长幅度也只不过是“10%以上”而已。按照利润增速等于市盈率的推算,目前蓝筹估值不说相对高估,至少也没低估太多,基本处于合理阶段,当然就难起大波澜,不被强周期的悲观新闻压垮就是万幸了。反观中小创业,环保、电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板块和个股相对集中(这三类股中有什么特别的“权重”,“蓝筹”么?我好像没发现),几只持续增长的品种就能够推动整体跟风的上行趋势,如中小板的康得新,欧菲光;创业板中已经提到过的掌趣科技,泰格医药,这些个股都是长期大牛,最近不仅没有停歇,反而出现了加速走势,赚钱效应真乃“势不可当”。
再比比看主板市场老迈产业中的*ST远洋,*ST二重(今天唯一的跌停股),两极分化不可谓不剧烈,资金追求什么,唾弃什么一比就知道,其实小板中也不是不存在这样的“劣币”,如2块多的*ST成霖,业绩持续低迷的通裕重工,银禧科技等等,但笔者也说过,八股之所以叫做“八股”,就是因为人家“股多力量大”(所以IPO是好事啊,没有IPO哪来这么多品种供我们选择?光靠原始“二十八星宿”的艰难保卫战么。),差股一排除掉还是有顶尖的和一大堆中不溜的,但大蓝筹尤其是央企,往往代表的是国家的“脸面”,受瞩目太多往往就会“压力山大”了。别忘了,创业板的基准点位是1000点,至今399006还处于“破发”状态,这说明什么?说明不少个股还是高估,有泡沫的,但正是因为起点较低,才营造了一批龙头的大行情,以上列举的一些品种,其对应点位早就在2000甚至3000点以上了,这就是“股多力量大”的奥妙所在。
了解了资金意图(即“为什么要追捧八股”),也能给我们的策略带来不少启发。首先,行情用实际行动(迅速反攻)证明了2150点一带成底或者说有“头肩底”迹象的推论绝非妄言,我们依然可以用相对积极的仓位来操作,比如五至七成,除非跌破周一所说的“判弱线”,随后半年线“三日不沾”,否则没必要太过恐慌;其次,尽管大盘不弱,但尚无系统性行情特征,期待其立马突破下降通道不现实。主板指数的大起大落带来的更多的是颠簸,不适,相应小板指数的大涨大跌则传递出的是“股震中的正能量”了,有人说局部行情选股难,笔者不敢苟同,看看今天涨幅榜,涨停个股逾30只,涨幅超过5%的品种达200余家,这也叫选股难吗?搞清楚“八二现象”的本质,搞清楚哪些品种是“八股中的蓝筹股”,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就能够按图索骥的找到更多的潜力对象。笔者绝不赞同现在再去追那些“加速龙头”,但沿着送转预定、机构加仓、业绩预增、行业龙头、产业升级等思路去搜索,“热情”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依然不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