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 |
时代 |
代表
画家 |
主要画法 |
变迁要点
|
南北宗 |
质的飞跃 |
草
创
期 |
东晋
|
顾恺之 |
空勾染色无皴法或没骨 |
“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 |
|
|
敦煌壁画 |
隋 |
展子虔 |
解决了比列与透视的问题 |
成
长
期 |
唐
代 |
李思训
李昭道 |
细笔勾勒青绿设色 |
勾斫设色与水墨晕淡两大画系开始分源 |
南北宗分立 |
吴道子 |
墨笔勾而无皴 |
王维 |
水墨勾染 |
成
熟
期
|
五
代 |
荆浩
关同 |
皴法基本成熟
创北派山水 |
皴法成熟,数家并起,以点线为皴,
侧重表现自然,重理法。 |
南
宗 |
第一次质的飞跃 |
董源
巨然 |
创披麻皴法
创南派山水 |
北
宋 |
李成
郭熙 |
创卷云皴法 |
范宽 |
创马牙皴法,善用雨点、豆瓣皴 |
米芾 |
师董巨创米氏云山 |
尝试以面做画,创侧笔横点落茄法 |
南
宋 |
李唐
|
创斧劈皴法,刮铁皴法 |
以面为皴,笔的使用发展到笔肚,笔根,减笔出现,风格转为峻爽。 |
北宗 |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
师李唐,擅斧劈皴法 |
升
华
期
|
元
代 |
赵孟頫 |
以书入画,师法董巨披麻皴 |
赵孟頫等提出了以书法入画法,开拓了线除表形以外的美学价值,侧重表现心灵,皆师法董巨,而卓然自成一家。 |
南
宗 |
第二次质的飞跃 |
黄公望 |
师董巨,创意笔披麻皴 |
王蒙 |
师董巨,创解索、牛毛皴 |
倪云林 |
师董巨,创折带皴 |
吴镇 |
师董巨继承披麻皴 |
衰
微
期
|
明
代
|
沈周 |
试图揉合南北宗画法 |
在南宗画法掺入强硬之意 |
南北宗融合 |
第
三
次
质的飞跃 |
文征明 |
少有建树格局渐小 |
唐寅 |
师李唐、马、夏加入文人画新法 |
以线为主,揉合南北自成一家 |
仇英 |
继承北宋后期院体大青绿山水画法 |
以大青绿山水最为著名 |
董其昌 |
师董巨而简洁明快、天真自然 |
将画与禅学类比,提出南北宗论,强调人的“悟性”和“意”高于一切。 |
南
宗 |
蜕
变
期 |
清
代 |
四僧 |
师南宗而嘎然独创者居多 |
石涛、八大等反对陈法,力主革新的主张,开启了现代绘画的先声。 |
龚贤 |
师法南北宗,创积墨法 |
四王 |
师董巨、元四家之披麻皴法 |
集南宗画法之大成,时有新意发生,终不成大气,后继者愈见衰退 |
现
代
期 |
近
现
代 |
黄宾虹 |
积点成线,创五笔七墨法 |
借助写生,或以西画法为参照,或借鉴西法,变传统山水画的虚、空、淡、远为黑、密、厚、重和绚丽多彩,使远离了的山水画重新迫近了人们的生活 |
|
第四次质的飞跃 |
张大千 |
创泼彩泼墨 |
傅抱石 |
创散锋笔法 |
李可染 |
创写生—创作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