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司研究223期:南京银行或陷债市风暴

 原野奋斗 2013-04-25

南京银行行长离任 任内曾推动债券业务迅速发展

4月22日,南京银行发布关于行长辞任的公告:“夏平因工作需要请求辞去公司董事、行长、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的申请,公司董事会接受其辞呈,该辞任自2013年4月19日起生效。”

按照南京银行的公告显示,夏平(左图)是2009年2月出任南京银行行长的,此前在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出任行长、党委书记。在其过去履职的四年时间里,南京银行总资产从2008年末的937亿元,已增至2012年9月末3326亿元,增幅接近3倍;净利润由2008年末的14.56亿元增至2012年9月末的29.65亿元。夏平在任期间,推动了南京银行在投行、资产管理、债券等多项业务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其中债券业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南京银行的“招牌特色”。此外,南京银行在参股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申请设立基金公司等方面亦走在城商行前列。

近年来,南京银行在夏平的治下,在银行间市场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市场份额,已成为享誉同业和市场认同度较高的“债券市场特色银行”。2012年6月,南京银行联合其他12家中小银行推出新一期“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投向同业、理财、投行等以银行间债券为主的金融市场业务,管理资产达到70亿-80亿元,为中小银行实现资产管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等功能,其金融市场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南京银行目前给机构投资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债券业务。南京银行债券投资联盟项目会员已达50多家,主要为各地方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其资金市场,主要是债券业务的特色在业内早已路人皆知。

南京银行债券业务所占比重庞大 将开展自查

事实上,银行间债券市场日益活跃,目前已经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执行的主要场所,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但是,近期随着债券灰色利益链的曝光,包括银行、券商、基金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及高管陆续被调查。债市监管风暴之下,部分银行已经展开内部自查,对可疑债券交易进行情况说明。而南京银行持有的大量债券亦被外界认为是夏平留下的隐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银行的债券投资收入也由2008年末的11.72亿元开始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3.23亿元、2010年为15.02亿元、2011年为21.29亿元。到了2012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债券投资收入为13.92亿元,由于南京银行尚没有披露2012年年报,暂时无法判断其去年的债券收入究竟达到多少。不过,由于持有大量债券,南京银行在去年三季报中已经显露出债券投资单季度亏损的事实。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受到2012年三季度债市走弱影响,南京银行单季度债券相关业务亏损1.2亿元,拖累了业绩表现。由于持有大量债券存在隐性风险,如果南京银行在债券交易上出现严重失误,这就会导致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下降,现在就等其年报出来才能一窥端倪。

针对近日市场上的债市风暴,南京银行董秘汤哲新表示:“银监会的审查通知已经下达,公司将会很快开展自查工作,南京银行在债券投资上合规运作多年,不会出现这种违规事件。”不过,某券商固定收益部的一位负责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自认为平时对团队管理算是挺严的,绝对没有利益输送的现象,没想到还是被检查组指出了问题。”同样自认为不会出问题的机构已经曝出黑幕,那债券业务占比庞大的南京银行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会不会也因此深陷债市风暴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债市扫黑风暴全面升级 多位金融大佬“落马”

在过去的一周多的时间中,一场席卷整个债券市场的核查风暴正在掀起。万家基金的邹昱牵出基金、银行、券商一大片,甲乙丙账户的交易秘密犹如病毒蔓延。继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邹昱、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杨辉、齐鲁银行金融事业部徐大祝、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薛晨等被公安部门调查之后,易方达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马喜德日前也被提起公诉,从万家到中信证券、齐鲁银行,再到易方达、西南证券,债券黑幕利益链条逐渐浮出水面。而坊间也有这样的传闻,银行间债市“老鼠仓”长期得不到有效监管,一些内控不严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如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信托公司等问题其实非常严重。债券市场的风波不仅使得高层震怒,更引央行介入,将召集各大行整顿债市,网罗债市硕鼠。

央行于4月24日召集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开会,主要议题正是应对当前的债市风暴。而证监会也于近期下发通知,要求各机构在本周将代持债券的明细上报,证监会将全面核查。此次事先监管部门并未提前在业内吹风,就连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及交易所等部门也对此事还不知情。

对于债券市场的整治一方面说明在制度建设方面监管层可能确实存在不规范,导致了包括债券代持等灰色地带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输送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整顿势在必行。虽然事件目前还未定性,监管层对“代持”等放杠杆行为的约束力度尚无法定论,但可以估计银行间的大核查还未到尾声,监管风险的逐步发酵会使机构“人人自危”、“谨言慎行”,并“由点及面”改变债券市场先前偏乐观的预期,导致市场去杠杆压力凸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