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对孙维自辩信的心理分析作者:zabuwa
其次,对朱令的关注,起始于复旦投毒案,然后才各处收集相关的资料。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事实证据,文章所做出的结论,仅限于文本层面(因为我是搞语言的,深知语言各种各样不靠谱,对文本阐释的事实习惯性地持谨慎态度)。我会把孙维的声明当做一个文本来解读,像平时做论文一样,读者可自行评判。 在读孙维2005年发表的自辩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如果说的感性一些,就是这些文字像金属一般冰冷,在里面,我感受不到多少正常人应有的情绪的热量。文章结构缜密,逻辑性强,客观性论证占据重心,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两种: 1. 2. 个人认为,第一种的可能性小,一是因为孙维在声明中多次说自己的性格“非常直爽,心直口快,爱开玩笑 言归正传,首先看看孙维声明中的问题: 1. 2. 但情况不仅限于此,孙维在18号的时候发的帖子让我很诧异。我没有想到这个人的心理反抗力量会如此强大。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质疑和攻击以后,还有这么顽固的抵抗能量。结合我上面提到的集体作案的可能性的分析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原因。孙维的强大的心理素质背后一定有力量在支撑。她既有犯罪后的心理压力,以及在这个案件里,她一个人独自背着黑锅,为了其他几位同学承担了罪责后的自我牺牲感。这种自我牺牲,让她感觉到了一些自我的伟大。(我不排除当年在朱令的宿舍搜查时,朱令的洗漱用具都丢失了,独独在孙维的箱子附近找到了杯子,这可不可能是当初案发后几个人的约定:既然宿舍内犯罪的嫌疑摆脱不掉,总要牺牲一个人。) 一方面,孙维在努力用外界的证据为自己洗白,另一方面,她还有报复后的快感,以及对自己牺牲精神感受到一丝悲剧的崇高感,还有为自己独自承担这些压力感到的焦虑和悔恨。孙维的声明里,即使这个申明是几个室友一起推敲后的版本,也不可避免地丝丝流露出她自己的情感。声明的一二三段,相对长地叙述了案件来由,以及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但到了第四段,该是自我表明的时候,她只用了很短的一句话“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就曳然而止。 事到如今,网络一片声讨之声,当然也不乏呼吁理性的声音。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真相是真相,判决是判决;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何况真相总比表象扑朔迷离。” 我所做的,只是按照我的主观判断,得出孙维的犯罪心理分析。对于孙维,我只想说:你唤醒了人性中的魔鬼来助你遂愿,但这鬼怕要跟随你一生了。 关于寝室伙同作案的情况,我不敢妄自揣测清华大学党委当时是否私下明了。公众期待的,是我们权威的执法机构。在这里,我最后鄙视下北京公安,当时据说是因为“案情敏感,证据不足”而拖延至今,现在快二十年过去了。最高领导人都换届几茬了,你们还那么怂,期待调查结果早日公布,期待正义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