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消息】 盘点地震多发国新西兰应对地震灾害所采取的措施(图)

 天容万象 2013-04-25

盘点地震多发国新西兰应对地震灾害所采取的措施(图)

      在2010920112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基督城先后发生了里氏7.1级和6.3级地震。这其中,在2010年的7.1级地震中,共造成两人重伤,但是,无人死亡。但是,依然在基督城,在时隔5个月后的一场6.3级地震中,夺去了185个鲜活的生命

    

      前后相隔不到5个月的两场大地震都给基督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2011年的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是新西兰建国80年以来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图片展示的是:新西兰城市基督城在大地震过后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

 

    在2011年发生的基督城大地震,那次地震的级别是里氏6.3级,但是由于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再加上当时正值午休时间(午间12点51分),很多人正在商业区就餐和休闲等,所以,在那次大地震中,185个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殒灭。而罹难者中,有23人来自中国大陆,1人来自台湾。这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罹难者大多是到新西兰的留学生。

 

      下图展示的是:新西兰搜救人员在地震中救援时的景象。

    下图所示:受此次地震影响,靠近基督城的一座冰山由于被摇松而造成塌陷,以至于近三千万吨冰块涌入附近的湖泊中,可见,那次地震的威力真真的是巨大!

 

      我在新西兰亲历了基督城的上述两次大地震。我所居住的城市惠灵顿和发生大地震的基督城几乎是隔海相望,相距并不遥远。尤其是2011年的那次基督城大地震中,我真真切切地亲历了来自大地的剧烈“摇晃”,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我被摇晃的几乎从座椅上跌落。。

 

地震前的基督城

上图:地震前的基督城景象。在新西兰,“基督城”被誉为最具有英伦风情的“花园之城”。

基督城,美丽的雅芬河

上图所示:基督城内美丽的“雅芬河”。

地震后的基督城

上图所示:地震后,基督城的地标建筑“大教堂”在地震中全部被损毁。

 

     一个事实是: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家,平均每年发生地震近3000次。在新西兰,抗击地震已经成为了新西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为此,新西兰政府都采取了那些措施呢?

 

一,地震保险制度

 

    1942年,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地区曾遭受里氏7.2级地震的袭击,造成大量房屋建筑严重受损,而且,在那次地震中,许多房屋在数年后都未能修复,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保险赔偿金。为了汲取这一教训,新西兰政府于1945年成立了“地震及战争损坏委员会”,并向地震灾民提供“地震巨灾险”。后来又将其他自然灾害包括在内,并取消了战争破坏险。目前,“地震巨灾险”提供的保险范围包括:地震、山体塌方、火山爆发、海啸和地热活动等,其宗旨是帮助新西兰民众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尽快重返和重建自己的家园。

 

      新西兰对地震风险的应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上述机构分别隶属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那么,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这其中,房屋最高责任赔偿限额为10万新西兰元(1新元约合5.2元人民币),房内财产最高责任赔偿限额为2万新元;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这其中,“新西兰地震委员会”由国家财政部全资组建,在抵御巨灾风险时发挥关键作用。该委员会于199411日重组时,政府无偿拨付了15亿新元。目前地震委员会已经积累了近50亿新元的“巨灾风险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强制征收的保险费以及基金在市场投资中获得的收益。也就是说,每个新西兰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房屋或房内财产保险时,会被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费”。而“地震巨灾险保费”为每户每年60新元左右,由保险公司代为征收后再交给“地震委员会”。

 

     除了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外,“地震委员会”还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从而分散风险。当巨灾损失金额超过地震委员会支付的能力时,政府将发挥托底作用,由政府负担剩余理赔支付,而地震委员会每年会支付给政府一定的保证金。“新西兰巨灾保险”的核心是风险分散机制。首先,当巨灾事件发生后,先由地震委员会支付2亿新元。其次,如果地震委员会支付的2亿新元难以弥补损失,则启动“再保险方案”。而“再保险方案”分三层。第一层是:损失若在2亿新元至7.5亿新元之间,由再保险人承担损失的40%,剩余60%的损失由地震委员会再承担2亿新元;第二层是:当损失额在7.5亿新元至20.5亿新元之间,则启动超额损失保险合约承保;第三层是:如果损失额超过20.5亿新元,则由巨灾风险基金支付至耗尽;仍不足时,由政府承担无限赔偿责任。

 

    例如,一栋普通住宅的地震保险费用约为每年60新元(1新元约合5.2元人民币),那么,保险公司必须把这笔钱交给由政府主导的“地震委员会”,也就是说,由“地震委员会”管理和使用该资金,一旦房屋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等影响,房主会根据受损情况得到赔付。而“地震委员会”的赔付金额为:每栋房屋最高10万新元,这其中,个人财产最高赔偿限额为:2万新元,如果你特别要求保高一些,再额外计算。如果居民的房屋地震中完全毁坏,此时商业保险公司会在“地震委员会”的赔付基础上,按保险面积建一栋新房屋给房主,而且,房主还可报销建房期间的租房费用等。那么,在这种机制下,普通人的房产及投资不会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缩水,当然,灾民也不需要依赖地震后的募捐或政府拨款而重建家园,并且,每个人在地震发生后也大致知道自己会得到多少补偿,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防灾救灾常效机制吧

 

二, 世界领先的隔震技术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三 , 大力推广轻型的木结构建筑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结构建筑”方式造价不高,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除此之外,这类建筑方式具备较为优越的抗震性,并且已经在1987年新西兰南岛发生的里氏6,7级地震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其后,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轻型木结构建筑得以全面推广。目前,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这种建筑方式。 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说,这种木结构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下图展示的是:我拍摄到的新西兰一栋在建民居的景象)

 

 下图所示:新西兰普通民居。

  

四 , 重视对公民的灾害教育 

 

   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几乎每年,“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灾难来临时,如何自救、互救等。例如,在这种灾害教育下,在新西兰,几乎每个住户家中都会自动储备“紧急状况”下使用的饮用水,简单的办法是:用塑料容器等储存上一定数量的饮用水,以备“紧急”状态下自救使用。

 

   此外,“新西兰民防部”还会定期训练民众在地震等自然灾害袭来时的自救能力。图片展示的是:去年,新西兰全国进行的一次百万人模拟地震自救演习的场景

 

 五 ,重视灾害防御工作。

  

   新西兰政府对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并且为此专门设立了“新西兰民防部”。此外,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那么,在这种体系下,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新西兰整个国家即刻会进入“紧急状态”。 

 

六, 最后,还要归功于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质量方面的严格立法,严把质量关。在这里,对于“豆腐渣”工程,法律对其一定会:严惩!! !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大地震发生后,新西兰全国,以至于全世界都向基督城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目前,基督城正走在重建的征程上.。(上图所示:在基督城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在妻子的陪同下为死难者默哀)

     图片所示:在基督城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新西兰民众为地震罹难者默哀。

   如今的基督城已经走在重建的征途中,祝愿这座“花园之城”再次恢复其往昔的“美丽容颜”。  

 

  

   在中国四川雅安发生大地震后,“新西兰国家第一电视台”等各英文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有关四川地震的新闻。(下图)

新西兰媒体第一时间报导四川地震

   很多新西兰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了他(她)们对“中国四川发生地震”的关注和爱心。下图所示:新西兰网友Spot留言道:“给所有(遭受地震)的人们祈福  !" 网友Erena留言道:“祈福中国以及所有的遭受大地震的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