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老城市南京 01
2013-04-25 | 阅:  转:  |  分享 
  
南京大屠殺的記憶一直在腦海裡抹滅不去。但必須退出,方能繼續邁進。除了台灣以外,我在南京住的最久南京該是我的第二故鄉吧!李常生
EddieLeeTaipei12/26/2011Allphotosfrominternetleechangshe
ng5555@gmail.comTobecontinued….請繼續閱讀第02輯南京獅子山閱江樓東南大學杜順寶老師設
計南京明城牆遺跡與玄武湖Handplay手動翻頁早在距今100至120萬年前,南京一帶就有古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
,南京地區出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到春秋戰國時,南京地區先後屬於吳國、越國和楚國。傳說吳王夫差於前495年在南京築冶城。史
載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築越城,這是南京城垣史的開始。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
築金陵邑,傳說楚王在南京埋金鎮壓這裡的「王氣」,南京的別稱「金陵」由此得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金陵邑被改為秣陵縣。
從上古到兩漢,南京的地位並不顯著。3世紀初,東漢王朝的統治即將崩潰,割據江東的孫權於211年將治所移到南京,在金陵邑舊地修築了石頭
城要塞,次年改秣陵為建業。曹魏代漢後,孫權於229年稱帝建立東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同年,孫權將都城從武昌遷至有「鍾山龍盤
,石頭虎踞」之稱的南京,開啟了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注6]。西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又
改為建康[注7]。西晉經永嘉之亂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建康成為華夏正朔所在。42
0年東晉滅亡,此後,宋、齊、梁、陳等四個朝代相繼在建康建都,直至589年被隋滅亡。這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又與此前的東吳、東晉合稱「六
朝」。六朝時的建康城相當繁盛,據說梁武帝時城中人口超過100萬,是南京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然而,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爆發
的侯景之亂對建康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589年,隋軍滅陳之後,將建康城邑宮苑全部平毀,僅在石頭城置蔣州,南京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到此徹
底結束。在唐代,南京地區又逐漸發展起來。唐初在此置江寧郡,後置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唐朝滅亡後,十國之一的南唐(937年—
975年)在南京建都,稱江寧府,並修建了城邑。宋朝時在南京置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作為宋朝行都,但是在建炎四年
(1130年)這座當時有20萬人口的城市被金兵入侵而毀滅,後在紹興元年改為留都。南宋時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改為集慶路,是當
時東南紡織業的中心。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佔南京,改集慶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府為京師。當年,明軍攻
入大都,將蒙元逐出中原,南京第一次成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的京城,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從明朝初年起,南京一直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明初南京城總人口約70萬人,其中居民約47萬人、衛戍部隊20萬人,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牆、明孝陵等建築就是這
一時期修建的。1402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經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421年遷都燕京順天府,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設有南京六部
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注9][注10]。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
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為南明弘光帝。次年,南京被清軍攻陷,降為江寧府。清初,江寧為江南省省府。從康熙六年江蘇、安徽分別建省直到清末,
江寧是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駐地,和江蘇巡撫駐地蘇州同為江蘇省省會。同時,又在江寧又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
長江以北的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和海門廳[4],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曾長期駐紮在江寧。城東明故宮舊址
駐紮有八旗軍隊,設江寧將軍管轄。清朝的江寧在經濟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此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1840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英軍沿長江進逼江寧城下,清廷被迫與英方簽訂《江寧條約》。1853年,
太平軍攻克江寧,在此定都,號「天京」。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戰爭使城市受到毀滅性打擊,戰後的江寧一度極為蕭條。1858
年《天津條約》中南京被列為允許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直到1899年,儀鳳門(今興中門)外長江邊的下關才正式開闢商埠。隨著1906年滬
寧鐵路和1911年津浦鐵路先後通車,江寧作為南北鐵路幹線和東西水路幹線交匯的交通樞紐得到復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
君主統治。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國號為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
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在寧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後又稱南京。不久後袁世凱就將民國首都遷往北京。1927年3月2
4日,北伐軍節節勝利,但進入南京後,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南京事件,成為國共分裂的重要前奏之一,不久後上海就發生了四·一二事件。4月18
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孫中山於中山陵,置首都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
直轄市)。1931年6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規定「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29年至1937年間,南京進行了
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是當時中國的六大城市之一。
1842年中英在下關江面「康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的場景。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南京下游300公里的上海爆
發淞滬會戰,南京開始遭到日軍轟炸。11月,上海淪陷,國民政府和在京的學校、工廠等陸續西遷。12月初,日軍進攻南京。12月13日南京
城陷之後,日軍對平民和戰俘展開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約30萬人遇難,史稱「南京大屠殺」。1940年,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9月9日,中國政府代表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代表在南京接受侵華日軍的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5日,國民
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11月,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召開,12月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取消了《訓政時期約法》中關於南京為首都的
規定,沒有明定首都。民國初年南京的地圖公元212年,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礎修築了石頭城。
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可以貯藏兵械和糧餉。因此,它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石頭城周長6里左右。公元229年孫權在此建都,
始創建業城,這是南京作為都城的正式開始,至今已有1700餘年。當年建業城的內外,人工運河與自然江河縱橫相接,三吳地區(吳郡、吳興
和會稽)豐富的物資,可以通過江南水網直接運抵都城內的倉城。石頭城下的長江碼頭經常停泊有數以千計的船艦,曾經遠航至台灣、海南島和朝鮮
半島等地,並與日本及南海諸島有著密切的文化往來。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
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
東晉至南朝時,農業、手工業有了重要進步,主要表現在開墾良田、煉鋼術、造紙術和製瓷術,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帶來商業繁榮。都城內外的大小
商市有100多個,商品的範圍相當廣泛。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來往,也比東吳時更為頻繁。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
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會集建康,從而使它成為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當時建康有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4座學館,佛學、道家思想
、書法、繪畫、雕塑、數學、天文、化學和醫藥學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思想家范縝;文學家郭璞、沈約和謝靈運;文藝評論家劉勰、蕭統和鍾嶸
;史學家范曄、裴鬆之和蕭子顯;佛經翻譯家法顯、寶去和佛馱跋陀羅;道家兼化學和醫藥學家葛洪和陶弘景;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雕塑家
戴逵父子;繪畫家顧愷之;數學兼天文學家虞喜和祖衝之父子等先後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東晉以來,佛教在江東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
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年建康
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的表面繁榮局面。經曆了300餘年的“六代豪
華”以後,到隋唐時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這是由於隋唐的統治者懼怕在金陵再出現割據政權。唐代的金陵已降為一般的州縣,六朝的城闕宮殿,在
隋兵滅陳時即被平毀,六朝的曆史遺跡,僅為文人學士、詩人詞客的憑吊對象,故唐詩中有關金陵懷古的詩篇甚多。不少著名的詩人都曾訪問過金陵
,尤以李白的訪問次數最多。唐代不少著名的詩人都曾訪問過金陵,尤以李白的訪問次數最多。到唐末五代十國期間的南唐,金陵再次被作為
國都,部分地恢複了昔日東南重鎮的地位。南唐是一個不大的南方割據政權,管轄區域最大時僅有今蘇、皖、贛、閩、湘5省之地,統治年限亦僅3
9年937-975年)。但是,它的統治者李景和李煜父子本身均能注意農業,獎勵耕桑,並發展工商業。南唐對於文化藝術事業特別重視,李景
和李煜父子本身就是著名的詞家,南唐畫苑裏也集中了像徐熙、董源、趙千、巨然、周文矩和王齊翰等很有才華的畫家,為後來北宋畫壇的興盛作出
了奠基性的貢獻。作為南唐國都的金陵城,在南京城市發展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改變了六朝時建康都城將政治區與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分離
的狀況,而將城池南遷到以秦淮二十四航為中心的位置。在南唐金陵城的範圍內,千餘年來一直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工商業最繁盛的地帶。
南宋建康府城城垣因襲楊吳、南唐舊址,其周長、形制及範圍等,殆與之同。其略云:城牆周長二十五裡四十四步,約折合今14020米,城牆頂
部有女牆和雉堞。其北界在今珠江路、廣州路南側一線,北壕即今北門橋下一線水道,東界在今龍蟠路西側一線,東壕即今玄津橋下一線水道。南界
及西界大致沿今明代城牆雨花門、中華門至水西門、漢中門內側一線,漢中門以北則折向東北與北垣連接。今清涼山及石頭城在城外裡余,烏龍潭是
當時一段城壕。整個城垣為一南北略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方形。南宋時期建康府城經過了多次修築,大體可分前後兩期。前期包括建炎、紹興以
及乾道年間的頻繁築城,築城活動大多與前述定都金陵的籲請以及高宗三次駐蹕建康有關。大體恢復了南唐江寧府城的規模。元代南京稱集
慶路。關於江南經濟的發展,從集慶被蒙元統治的八十年中,因革損益可窺見一隅。南宋將建康建設成一座消費型城市,元代也一樣,有大量的官、
軍在其中,除了使得集慶的人口結構摻雜了不少異族色彩,也使市鎮經濟更為繁榮,將外圍農村的農副產品銷售入城。加上蒙古人重視技藝,集慶城
內的紡織業,如織金錦和官紗,都成為著名手工業產品,奠定了往後江寧織造的歷史基礎。而有了農產品與手工業貿易,商業活動也更勝前代。換言
之,集慶一地的經濟發展,證實了宋到明清之間,江南經濟緩步成長的歷史趨勢。除了區域性角色之外,集慶還負責將長江沿岸糧米集中儲存,再
從龍灣港載運到平江劉家港出海。在全國性經濟體當中,扮演了一個海運倉儲的角色。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明,下
令以應天府為“南京”,南京的名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1378年改南京為京師,明初建都南京,曆洪武、建文、永樂三帝,前後53年。1
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仍保留著皇宮,設五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機構。朱元璋稱帝的前兩年,即公元1366年
就下令新建宮城和改築應天府城。曆時21年之久,築成號稱方圓96里,實測為33.676公里的磚城。南京城在現存的古城垣中,不僅是我
國第一而且是世界之最。明代南京皇宮位於城的東部,建築宏偉壯麗。曾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帝所使用。明成祖遷都北京,建造北京皇宮
時,就是以南京皇宮為藍圖的。南京在明朝時期,尤其是明初的53年間,經濟、文化發展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當時城內有100多個工
商行業,其中與絲織業有關的達20多個,官營的絲織業以織造高級的錦緞、素緞和綾、羅、紗、絹為主,尤以織金錦和金銀線織成的彩色妝花緞最
為精工,單是織綿工匠集中的地點就有3個坊。明代南京的建築業和造船業是兩項規模巨大的官營手工業。明代南京的雕版印刷業亦聞名全國。
明代大臣張居正明清兩代交替期間,南京城並未遭到什麼破壞,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兩江總督衙門,管轄江蘇、江西和
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為東南重鎮的地位。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絲織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政府特設江寧織造
署來管理絲織業,著名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經先後擔任江寧織造官近60年之久,從而構成了《紅樓夢》書中內容的重要曆史背景
材料。此圖是清代作者用水彩勾勒的一幅江寧府地理位置示意圖,用筆明快簡潔,繪製技法布局開放隨意且嚴謹,主城以明城牆為廓,城內寥寥數
筆勾勒出兩江總督府和主要建築,其餘舍去,玄武湖中四島清晰可見。一江貫穿北南,八卦洲、江心洲、白鷺洲鑲坎其中,兩岸村落、縣衙、軍事駐
地星羅棋布。(該圖原作者未知)甘家大院日人繪清代南京市場1853年3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的太平軍進抵南京城。天
王洪秀全直接至兩江總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為“天朝宮殿”(1853-1864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期間,曾經在此頒布了以廢除封建土地製
度為核心的“天朝田畝製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軍內部實行平均分配的“聖庫”製度,並設立諸匠營和百工衙等統一管理各種手工
業的機構,還實行了解放婦女和逐步開放商業的政策。由於太平天國政權的種種失誤,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來反撲。1864年7月天京終
於被攻陷。清軍入城後,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倉庫,並縱火焚燒,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連明故宮、明孝陵及大報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毀。
此後,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統治東南地區的中心。並根據被迫與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將南京下關開放為商埠
。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間,南京開辦了幾處以軍火工業為主的近代機器的印刷、發電等工廠。興建的寧滬、津浦兩條鐵路,分別於19
08年和1911年通車,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高等學堂,以及三江師範學堂(後改稱兩江師範學堂)等等。本圖是南京首次用傳統
測量方法測製的查荒基全圖,由餘成勳、仇曾慶測量繪製,測繪時間約光緒末年至宣統初年。從圖中可以看出,居民大部居住在城南一帶,城東城北
荒地不少,主城道路以洪武路、中華路,升州路、建康路為骨架,城門也有原來的13座增至15座。這是以清末的一張南京市(當時稱為江
寧府)地圖所作的分析示意圖,紅色的點表示職能建築(如衙署等),其中最北邊的兩個紅點是鐘鼓樓;黃色的點表示祠廟等宗教建築;綠色的點是
書院貢院等教育性建築。從圖中可以看出江寧府的主要建成區域都集中在鐘鼓樓以南的地方,其北人煙稀少,多為宗教性建築,而衙署與學校則與主
幹道關係較為密切。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至20世紀20年代,南京城市面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仍保持著清末格局,城北幾乎無什麼象樣的道路。城南繁華地帶的道路也是路幅狹小,路向迂回不定,商店林立的街巷陋舊不堪,繁華的地段當屬花牌樓(今太平南路中段)、府東街(今中華路北段)、三山街、北門橋、夫子廟、東牌樓一帶。1927年4月,蔣介石建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政府於1928年成立了首都建設委員會,1929年製定《首都建計劃》書,南京的城市建設有了正式指導文件。南京的建設首先從道路入手,開建幹道係統。1928年8月孫中山奉安中山陵,修建了中山大道一期。把城區劃分成為幾個功能區來進行建設,如把紫金山南麓作為政治區來建設;主幹道兩側、明故宮、新街口為商業區;鼓樓一帶為文教區;山西路一帶為居住區等。本圖繪製於1932年,反映出當時的首都建設給南京帶來的一些初步變化。民國時期南京初建中山東路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