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老人想立遗嘱?——我国首个公益遗嘱库在京试点记2013年4月25日 06:06-特稿·今日报摘 作者:柳田
均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 摄 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
“我,某某,现在头脑清楚、思维清晰,能够正常理解并清楚表达我本人的意愿。为订立遗嘱,我声明如下事实……” 在传统的观念里,身后事是个碰不得的敏感神经。孩子提了,视为不孝;老人说了,不大吉利。然而这身后事绝非小事,据估计,中国每年需要重新分配的遗产总额至少为7万亿元人民币。 中华遗嘱库是敞开说话的地方。 这是我国首个公益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起和主办,北京市工商联协办的公益项目。这里可以为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咨询、登记和保管。 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3月22日挂牌,距今一个月余,约有8000人在此预约登记。现在想登记遗嘱,已经预约到2014年了。 大“热”之地 北京西交民巷73号本是个胡同里的安静处,打开电子地图甚至找不到这个地址上有什么机构。这一个月来,这里却成了老巷中的大热之地。日日门口人头攒动,过往车辆无一不放慢车速,摇下车窗,看看这些人挤在门口。难道是买什么抢手货? 挤在门口的人中,大部分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9点半开门。三三两两的大爷大妈,早已站在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的门牌下排队。“队伍是往东面排的。”“我是排在红衣服大姐后面的。”老人们自顾自地组织起来。队伍慢慢变长,10点钟已是三四十米。刚到的老人没有长凳可坐,只好站在队尾。 有预约当天登记遗嘱的,已经写好了遗嘱带在身上,就等着叫到名字见律师。而第一次到访的人更多,他们只能当天预约一个咨询时间。趁这段排队的工夫,老人们可没闲着,几个人凑在一块儿大方谈起了自己的房产、存款和股票基金——这些可能的遗产。没有脸红,也没有忌讳,只有出出主意或者发点牢骚。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写好遗嘱,免得以后麻烦。 我的公租房算不算遗产啊? 应不应该公证?公证费可不便宜! 发生了纠纷怎么办?遗嘱库还管不管呀? 家住和平门的徐大爷一看就是精明人,如果不是胸前的老年证,看不出有65岁。还在排队时,他就给队伍的前前后后上了堂课。他家情况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女儿。没得说,遗产全留给孩子。但徐大爷有多少存款、存在哪家银行,几只基金股票分别是什么,女儿一概不知。“我们不告诉她,她也不敢问。问了,那是不孝顺。”按徐大爷的理论,家里老人意外身故,孩子拿着存折却不知道密码,也没有遗嘱来确认继承权,是无法从银行中取钱的。最后只有通过“假诉讼”或者向银行提起诉讼才能请法院确权,调取父母在银行的信息。这样一来,一场官司无法避免。 “没想到这些老人谈起自己百年后的事,能这么坦然。”在中华遗嘱库当公益律师的苏蕾感叹道。 临近下午两点,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没顾得上吃午饭。一个上午接待咨询十几人,最终顺利走进登记室完成登记的只有5人。中华遗嘱库负责人、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理事长陈凯说,尽管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登记流程,但试点阶段的接待能力有限。来的老人实在太多了,多得超乎设想——等候的长凳,是挂牌第二天连夜购置的;接热线电话的志愿者,是运行一周后从北京市民政局请来的“外援”。而即便这样,因为热线电话“永远占线”,还被投诉到市长热线…… 情理之中的“热门” “热门”至此,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统计,因没有遗嘱而引发的继承纠纷高达73%。 73岁的高洁,家住北京北五环外的回龙观。因为不认识路,她在天安门就下了车。一路走一路问,找到了西交民巷,距离出门已经将近两个小时了。 “我要立遗嘱,给他们点教训。”老人说得有点急、有点怒,双臂抱在胸前,没放开过。 她和老伴在东直门附近有套两居室,不是新房子,但因为位置优越,也不便宜。两年前,老伴突然中风病倒,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连讲话都困难。此时两个儿子撒手不管,只有一个女儿一直照顾老两口。然而直到半年前老伴去世,他也没留下只言片语谈遗产。 “我知道儿子们怎么想的!”老人说出了心里的结,按照继承法的继承顺序,老伴去世后,她与子女都能分得一份,“不管是不是赡养老人,他们都能分到一份……” 她怨儿子不孝顺,更怕女儿将来也不管她。出来时已经和女儿“打了招呼”。 排队预约后,拿到预约条上写着今年12月,老人很高兴:“到时候说什么我也要来呀!”边走边念叨着:这下可好了。 而肖阿姨则是趁着女儿不在家,悄悄从家里“溜”出来。 为什么不让女儿知道您来立遗嘱了?肖阿姨笑了笑,只是说“女儿管得严啊,出门要请假啊”,没正面回答。 实际上,她的保密原因是:家中有3套房子,要分给4位孩子,其中在老家四川有两套房子,只值30万元;而北京的一套房子却大约能卖到300万元。她心疼最小的儿子,说他房子小、孩子多、生活困难。而其他几位孩子条件更好,也有房产,在她看来并不需要多这一套房子。所以她打算把北京的房产留给儿子,而四川的房产留给另外3位孩子。不过,她现在住在大女儿家中,所以得背着女儿跑出来,不想让孩子们知道妈妈是个偏心眼。 “当妈的都这样,护着最困难的。你们要理解、要理解。”已经走了几步,肖阿姨回过头又说。 中华遗嘱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人立遗嘱是为了减少子女麻烦,有人是为了按自主意愿进行遗产分配,而有些浮上水面的矛盾则让老人不堪重负。 陈凯说,遗嘱库里的第一份遗嘱来自一位大学教授。老伴去世后,3个儿子当着他的面把遗产分了。人人想着自己拿多少钱、分多少平方米的房子,竟没人来怀念他们的母亲,也没人来问父亲的悲痛。老教授说,我家几代书香门第,没想到出这种事,家门不幸。他告诉陈凯,不仅仅是为立一个遗嘱,而是想平息这段家庭风波。 老教授在遗嘱里写:希望你们敦睦共处、厚德传家,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 “敦睦共处、厚德传家”这句话,后来被很多前来订立遗嘱的老人采用,还写入了遗嘱范本。 从法律上说,这句话的内容无法成为遗嘱,而只能,是遗愿。 从“相当复杂”到“简单有效” “同意我捐眼角膜,女儿才能继承遗产。”65岁的梁阿姨最近成了新闻人物。媒体接二连三到访,她还被请到了电视台做节目。 退休前,梁阿姨是一名高中生物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和同学们说,身故后捐献器官意义非常。“人死后,我的角膜还能在别人的眼中看到世界,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4年前,她就想在医院办理捐献眼角膜的手续。医生告诉她,一定要有家属签字,才能办理捐献。梁阿姨的老伴已去世,没想到女儿坚决不同意:妈妈去世了还要遭受“千刀万剐”,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后来她又申请去电视台参加器官捐献的仪式,最终没能成行。而立遗嘱捐献眼角膜是梁阿姨的第3次机会。她说,很多人都是承诺捐献,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兑现。如果能在遗嘱中将这件事落实,她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她在遗嘱库的遗嘱写明:女儿配合医院完成角膜捐献登记,才可以继承她的遗产。回家后她也给女儿透漏了“口风”。“这一次,孩子的态度不太一样”,她感觉女儿既没有特别反对,但也没点头同意,只是说等过几天不忙了再从长计议。 遗嘱库的律师帮梁阿姨订立了一份有“附加义务”的遗嘱。如果“附加义务”本身是合法的,遗嘱在法律上就能够成立。 在中国,现行继承法规定的遗嘱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录音遗嘱和公证遗嘱,以公证遗嘱法律效力最高。对遗嘱形式的争议很多,无论自书还是代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纠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遗嘱人是否身体和精神状况正常、遗嘱人是否受到胁迫、是否为最后的遗嘱等等。一旦法院认定遗嘱无效,即是被打回原形,按法定继承顺序来做遗产继承。 目前,判断遗嘱的合法性是遗嘱库公益律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他们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典型的 “不合法遗嘱”—— 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年轻人,匆匆而来。他家兄妹3个,已经就赡养母亲和遗产分配达成了协议。而且母亲也就这份协议订立了遗嘱,还在公证处进行公证。当时母亲在遗嘱中表示将名下房屋和财产平均分给3位孩子,而年轻人一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但没过多久,这一家人便反悔了,希望能在遗嘱库重新订立一份遗嘱。律师说,如果重新订立遗嘱,需要到公证处公证前一份遗嘱无效,后面的这一份才能生效。 一般而言,订立法律效力最高的公证遗嘱,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先要找律师,律师提出法律意见,也可以代书遗嘱并进行见证。然后,要到公证部门,将遗嘱中涉及的财产进行公证。所有房屋、存款、券证都要有相关部门开具证明。再然后,公证部门会开一封介绍信,凭介绍信到指定的、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医院进行精神证明,证明在“具有自主意识并且自愿的情况下”订立遗嘱。拿着医院证明返回公证处,公证处才能出具公证书。这还没完,还要拿着公证部门的证明回到律师那里,将遗嘱交给律师。这全部的流程走完,遗嘱才算是正式订立。 然而,号称“简单有效”的遗嘱库,被媒体报道称“全程只需要十分钟”…… 真的这么快? “十分钟”仅指遗嘱登记时长 记者跟随78岁的李阿姨体验了一次她遗嘱登记的过程。 李阿姨与老伴已经是第3次到遗嘱库了。从报纸上看到遗嘱库成立的第2天,她就来预约了咨询律师的时间。第2次来和律师见面,并拿了遗嘱范本,回家写清分配意愿。律师认为,她和老伴都在世,应该分开列各自遗嘱。 李阿姨说,老两口早已想好将一套房产和全部存款平均分给孙子、孙女两人。“虽然实际上立一份、两份对我们都一样,但律师说得很有道理,还是分开好。” 第3次,他们带上手写的遗嘱,让律师审看合格,就可以进入登记室了。 登记室是两间单独的密室。登记员和遗嘱的订立人面对面坐下,两个显示屏分别面向两人。旁边一张桌坐着公证处的人员,如果有公证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咨询。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再无他人在场,连李阿姨的老伴也要在门外等。 陈凯介绍,中华遗嘱库的员工均应经过严格的社会背景调查和品格测试。 在这里,李阿姨要先填写一张遗嘱登记表,包括基本信息;登记遗嘱的文档信息,是自书还是代书;查询人和提取人。查询人和提取人这两项提高了遗嘱的保密级别。遗嘱订立人可以将查询遗嘱或提取遗嘱授权给自己指定的人,还可以增设附加条件。比如,某某人在场才可以查询遗嘱内容;某某人年满18岁后可以提取遗嘱。 登记即将开始。两个屏幕上显示着相同的内容,旁边还有一个摄像头、指纹采集器和扫描仪。登记员打开专业的登记软件,摄像头启动。之后的一举一动、一问一答全记录在案。随后,登记员会依次念出登记表上的信息,要李阿姨确认,才会录入系统。 念一项、录入一项,直到全部录完,登记员要扫描这份手写遗嘱,并请李阿姨手持遗嘱,面向摄像头拍照留证。再在指纹器上留下两个指纹,最后签字、按手印。 登记完成,登记员给老人一张收据,表明遗嘱存放在遗嘱库。而遗嘱原本和登记表被放入档案袋、密封,随后将连同电子版本一同存在银行保险柜中。 这比结婚登记的要求还高啊?李阿姨说。 的确。遗嘱库还专门从国外进口了遗嘱特种用纸 “泼酸防腐纸”,免费提供给登记人使用。这种纸与A4纸大小相同,只是摸上去手感稍厚。比一般纸保存时间更长,防止虫蛀,也不会被人体汗液侵蚀,这在国内是首次引入。 记者粗略估计,从开始登记到完成登记,这段时间是10多分钟。 准确地说,“十分钟”指的仅仅是遗嘱登记的时长。如果遗嘱订立人希望法律效力更高,可以再去公证部门。目前,遗嘱库还缺乏与有精神鉴定资质的医院对接。 试点之后还将推广 采访现场,一位老人说,曾经咨询过遗嘱收费,中间每一步都需要收费,最高可能收取占资产2%的服务费。 这个费用,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也成了中华遗嘱库如此“热门”的关键因素。遗嘱库目前资金来源于基金会、个人捐赠和政府资助。 订立遗嘱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事,自己拿张纸写很可能被法院认定无效。事实上,有法院曾经统计过,高达60%的遗嘱是无效遗嘱。 那么,如今存放在遗嘱库的遗嘱,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继承问题? 陈凯说,遗嘱库能帮大家解决“一个半”问题:“一个”是指证明遗嘱的真实性;“半个”是通过录像,登记员与立遗嘱人间的对话,记录立遗嘱人的精神状况。若有诉讼发生,可以请法院调取、认定。遗嘱库以第三方专业机构见证遗嘱的订立过程并对遗嘱加以严格保管。 但遗嘱库不会解决遗嘱合法性的全部问题,比如遗嘱涉及财产的来源是不是合法、是不是真实。“还是要立遗嘱人自己负责任。” 身为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师,陈凯从原本出色的民商法领域“转型”到专门研究继承法。2010年,他担任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法律顾问,也在民盟北京市委参与关爱老年人的活动。有时,老人向他诉说难缠的家庭纠葛,身为律师的他第一反应就问:您立遗嘱了么?您老伴立遗嘱了么?而老人对律师的疑问很是吃惊,摇摇头说:从来没想过。 陈凯心里明白,许多人不是没想过,只是以为这件事太耗精力,或者太耗金钱。 果然,中华遗嘱库试点一个月以来,“门庭若市”。排队的老人们有点牢骚:能不能每个区设一个点,能不能不用预约等候那么长时间…… 3月22日挂牌的北京第一登记中心,只是个试点。据陈凯介绍,今年内,北京将新开3-4个登记点,并希望尽快向上海、广东推广,期待民政部门、社会工作部门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的支持。 (文中高洁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