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4-25

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探究

作者:陆  波

   一。历年真题


  
  二、题型变化规律:由话题作文占主导到多种命题形式争奇斗艳
  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虽然不再一统天下(相比2004年15道题中14题为话题作文,比例大有下降),但仍多达9道,超过了半数;2006年17道试题中,话题作文降为7道,命题作文6道,材料作文4道;至于2007年18道考题,则是命题作文9道,新材料作文5道,话题作文4道。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被打破,目前高考作文进入了“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这一点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多年考查话题作文,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宿构现象难以避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淡化等),而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本身就有自己的长处,完全可与话题作文交替出现。所以在2008年的备考中,各种命题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例如就立意范围而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分别要求立意必须在标题、话题、材料的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命题形式之间呈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部分“命题作文”套用“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像2007年江苏卷、江西卷、辽宁卷);“新材料作文”则套用“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之类的“三自”要求。命题专家的意图非常明确: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只是考查形式,其考查功能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
  三、内容变化规律:“不变”中有“变化”
  (一)“不变”:始终突出着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引导考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2006年江苏卷的“人与路”、重庆卷的“走与停”等,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体现出对人生百态的关注,加强了对学生人文修养的检测力度,一般考生临场作文时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良好感觉。又如2007年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意在强化考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年轻一代迈好生活中的关键“一步”以及走好人生每“一步”;上海卷、辽宁卷等也是如此。
  二是注重引导考生从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比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关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新材料作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阅读危机设题,内涵上富于深意;而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重在引导考生发掘人性之美,题目本身可以说是现对荣辱观的体现,符合时代精神。又如2007年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醒考生回报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倡导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样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关于“孝”“感恩”“回报”等内容紧密相关;此外,北京卷的试题看似极富诗意,其实也暗合时代潮流,因为题目给出的对诗句的“体会”之一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三是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强调论理中的一种思辨能力。比如2006年全国卷甲卷的试题,引导考生用创新视角看待学老鹰抓羊的那只“乌鸦”;福建卷的三个话题,出现的总背景是“创新思维课上”;浙江卷提供了三个备选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及“‘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供自由选择——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开放视野与人文关怀。又如2007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考题,引导考生关注、思考“创造”与“发现”;浙江卷的话题“行走在消逝中”,既延续了前三年试题“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内涵(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又进一步强调以“反思”的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
  (二)“变化”:逐渐强调写“自我感受”
  最突出的是2007年的命题,特别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从题目本身看,像湖北卷的“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着意促进考生认真学习母语、正确而规范地运用母语;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的试题,几乎零距离地接近考生,都适宜写自我感受。而试题提示语或“要求”中,更明确提出考生应当写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像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一个“这道”,容易“诱使”考生选写记叙文;湖南卷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江西卷提示“在你记忆的深处”、辽宁卷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重庆卷提出“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最典型的当属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无论话题材料还是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反复提醒是前所未有的(故而面对此题,胡乱地编述故事,写诸如科幻小说、故事新编、寓言、童话等是应该杜绝的)。以上各题,命题的出发点无不在于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难怪有重庆考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写这道题(指‘酸甜苦辣说高考’),我自己准备的、老师准备的现成的材料,都没有用上。”
  面对高考作文呼唤“真性情”这样一种态势,广大考生理应关注人生百态,关注自我的生活,努力积累起具有个性色彩的“我”的素材。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来。在考前一两个月,同学们还应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比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喜怒哀乐的事件),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走过的生活道路;回顾高中以来写过的最佳作文(尤其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具体可这样操作:先列出一系列问题,比如:①在我近20年的生活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人与事分别是谁(什么)?②我最喜爱(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最喜爱它(或具体影响表现在哪里)?③我的特长、兴趣爱好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与缺点?④我的偶像是谁?为什么以他(或她)为偶像?以他(或她)为偶像对我产生了哪些效应?⑤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是谁?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有何激励与启迪?⑥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与遗憾是什么?为什么?⑦2008年以来,国内、国际哪位人物、哪一事件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⑧我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三五年内,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然后深入思考,试着动笔回答;还可与身边同学围绕以上问题作些探讨。通过这样的“储备”,就有可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文体变化规律:相对前些年的“文体不限”已增加了限制
  比如2005年北京卷只能写议论文;2006年山东卷、上海卷、北京卷、辽宁卷、江苏卷、浙江卷、重庆卷、广东卷等都规定不能写成诗歌,湖南卷则限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2007年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江苏卷、辽宁卷、重庆卷、广东卷、浙江卷等同样规定不能选写诗歌,湖南卷限定了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山东卷在“要求”中特别提出“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事实上,即使是没有明确作出限制的,也强调文体特征。就是说,“文体自选”,对体裁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便于考生自己选择、扬我之长。
  五、不得不说的遗憾:个别题目存在瑕疵
  例如2006年安徽卷要求以“读”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说“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这样的试题宽泛无边,使考生套题写作有了可乘之机。又如2007年江苏卷的考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怀想”意思是“怀念”,按此意义,作文内容应为自己所经历或体验过的、过去了而又让自己不能忘怀的事物。然而,再看命题者提供的提示语(“……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对“怀想”的暗示性解释是“遐思”“神往”,可见命题人对“怀想”的理解与权威工具书并不相同。这样一来,就给部分认真审题的考生出了道难题:到底以哪种解释为准?据“怀想”本意只能写过去,写留恋不舍;据提示语,则时态、内容均可自由处理。按本意理解,题材变窄;按提示语理解,写了对未来天空的憧憬,造成偏题怎么办?另有许多考生,其实对“怀想”这个非常用词的含义并不了解,他们大多作了“想望”“想象”之类的理解。

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佳作展评

作者:陆  波

      初赛题:
  1、说“X”(从0到10以内数字任选一个)
  2、假如我是他(她、它)
  要求:两题任选一题,文体不限,字数不超过2000字,诗歌不少于24行。
  
  说“0”
  
  
  0并不是一个罕见的数字,升学率、伤亡率、成绩、错误中都有它的身影。虽然数字本身并无是非善恶之分,不过既然科学家可以用数字描述世界,那么我也借“0”来描述生活。
  正如“考了个零蛋”一样,0常被用于形容某个人一无是处,就算乘上多少倍的努力也还是0。实际并非如此,“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已提醒我们“0”先生们最擅长的恰恰就是“从零开始”。NBA后卫阿瑞纳斯坐了数年冷板凳,最后用实力为自己披上的正是他自己设计的0号战衣。从1变为3、30这种量的提高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从0到1的质的飞跃更值得钦佩。
  0这条自食其尾之蛇,从任何一处开始都可以从起点回到终点,可作为一个圆它又有其“圆满”的寓意。现实不正是这样吗?并不是只有攀上顶峰才是真正的完美,即便因能力所限而再次回到出发点,却发现山脚的景色细腻美丽,也不失为一种圆满。茅盾就曾说过:“人活一生,就是从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到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想,人生原本就是一次轮回,来时空空,去时清白,从母亲的怀抱投入自然的怀抱,由无思想到无意识。而有人终其一生在昏沉迷茫中度过,至死不知自己的所想所爱,这小小的一个“0”也变得不完美了。
  在数学不发达的时代,“0”即是最小、最差、最低。现在,零增长之下还有负增长,0℃下还有-1℃,而在那些不知有无负刻度的事件上,0就一定代表着最坏的结果吗?厄运与幸运一样难得。在你自暴自弃的时候,或许,事情原本可能更糟,比面前的“0”更令人沮丧。如果0是连接天堂与地狱的通路,它难道就是炼狱?所以,没有最小的数字,也没有最坏的结果。0在代表着失败的同时,也象征着希望——看到了“0”,离“1”还会远吗?
  “0”是存在,是消亡,可积极,可消极,它对于人生的解读也只是一种数字游戏,并不存在普适天下的真理。数字只是数字,人生才是人生。
  评 析
  让联想发散开去,而又能使思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是文章之道。本文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借“0”来揭示出了生活的辩证法:量的提高固然重要,质的飞跃更值得钦佩;顶峰固然完美,山脚却也细腻美丽;失败固然惨痛,然而其中蕴涵希望。此外,本文中的典型素材,如穿“0”号战衣的阿瑞纳斯、茅盾的名言、天堂与地狱的比喻,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说“一”
  
  
  “一”者,两仪所钟,三才所聚也。自古帝王宣言为九九归一之身,宣天下为一统之天下,孤君独临天下,何其壮哉!由是言之,“一”是高贵的数字,是万物之最伟大者。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又是自然界最小之存在,渺小到无可比性,孤孤单单,形影相吊,又煞是可怜。由是言之,“一”又是一个卑微的数字,是万物之最渺小者。
  “一”伟大,“一”渺小,矛盾的双方聚焦到了一个数字身上,大自然的这种安排,让人感触颇多:区区一数字,竟能完美地将两个巨大的矛盾和谐地统一于一身,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这样的大手笔真非人之所及也。
  人,渺小与生俱来,然追求伟大的心理却从未断绝。
  手中书卷几许,李斯之名映入眼帘。
  公元前208年,始皇崩殂后二年,伟大帝国的缔造者之一——李斯,具五刑于咸阳。临刑前谓其子曰:“惟求为一百姓,优游于上蔡,然知其不可矣”。至此,高贵终在极刑前卑微,伟大终因其失衡而渺小。
  观李斯一生,由厕中之鼠至仓中硕鼠再位列三公,由“一”的属性之一端衍变到另一端,其过程之艰,不可不令人嗟叹。在这样艰难的奋进过程中,平步青云,由一上蔡布衣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无厌的贪欲,无限的风光,就连其自身也不禁担心自己的结局,“不知其所税驾”。加之始皇乖戾,位极人臣的李斯首当其冲,进谏陈帝之谬则受诛,退而求自保亦不甘。今日见亲,明日见黜,这样的维谷之境也让李斯在伟大的始皇前显得渺小可笑。处于这样的矛盾中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艰难的考验,何去何从,难下定夺。李斯亦不例外。就这样如履薄冰了几年,在矛盾与悬念中又飘摇了几年,最终李斯于始皇崩殂之际附逆沙丘,为保荣华富贵,偏离了和谐的中心,于是历史很快予以惩罚。二年后,他只能长叹一声,酷刑之下,化为腐尸一具……呜呼哀哉!
  恍惚间,我忽地释然。如果以“一”的处事哲学来评判李斯,显然,他是不合格的。而他的不合格很大程度上又缘于其太牵绊于一隅而不能灵活地平衡伟大与渺小的关系,终偏于一极而失之一极。试想,倘李斯法范蠡而择功成身退,或许他的历史,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从这种角度讲,解决矛盾的关键便在于一种平衡,一种简单而却又难以达到的平衡。
  其实世间不乏地位卑微而灵魂高贵之人,他们既享受着人生进取之乐,又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因而一生充实而快乐。而那些身居高位而品行卑鄙之人,他们偏执于荣华富贵而身死名灭,终为天下笑。
  数字“一”却成功地获得了这种平衡。它犹如一个天平,精确地将伟大高贵与渺小卑微分放于天平两端,纵使受之外力而时浮时沉,可却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人啊人,该大处则大之,则上可纵横于落落乾坤,然不因一极盛忘形;该小处则小之,则下可隐匿于芸芸众生,然不因一极衰变节。其亦大亦小,亦盛亦衰,亦倨亦恭,收缩自如,包容有度。此等坦然,方为平和稳定的“一”等境界。
  我不禁想,倘若人之一生能得其“一”之要义,则于喧嚣世界中亦能存清净于混沌之间,留释然于纷争之外。若能如此,则忧名忧利者少焉,甘于平庸者亦少焉。这落落乾坤内或许又可添得几分生气而更趋圆满,芸芸众生或许亦少几分俗气而偶生雅意,社会亦可少几分纷扰而平缓进步,思维也可少几分羁绊而更得优游。于人于己,于国于家,于世间万物,于乾坤两仪,岂不美哉?
  评析
  让联想由一点而深入下去,想深想透,于文章而言能使议论深刻,中心突出。然非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境界的人,难以为之;我们的小作者就有此等功力:起笔就从哲学的高度感悟“一”中包含的伟大与渺小的平衡;然后由数字及人生,由具体的人李斯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个人到国家,由社会到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连珠般的思维直接表现为连珠般的妙语,随处可见的整句的使用使文章很有气势,一气呵成,可见作者丰厚的阅读积淀。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找准切入口,手头的阅读材料,就能立刻为我们所用。要让我们的阅读尽快转换为营养,进入你的血液,就得丰富你的思想,你想过吗? 
 
 

用心聆听 波涛在心底激起的回声

作者:陆  波
  
  ◎本期话题◎
  我们对着山谷喊:“我恨你,我恨你。”山谷传来悠远而洪亮的同样的回声。我们对着山谷喊:“我爱你,我爱你。”山谷也传来悠远而洪亮的同样的回声。这里有其科学道理,但我们更可推想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请以“回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写作点拨◎
  “回声”是一种自然现象,却世上许多事情都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理:民谚有“种牡丹得花,种蒺藜得刺”,名言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古诗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20世纪60年代初口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都是“回声”之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许多“回声”现象,比如:付出与回报,理解他人与被人理解,欺骗生活与受生活捉弄,破坏环境与遭自然惩罚等。“回声”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在学习、工作、思想、生活、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同学们只要认真思考、联想、拓展,还会发现许多立意角度。“回声”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自然环境是时代的呼唤。同学们,尽可驰骋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用心聆听波涛在心底激起的回声,去捕捉与话题相关的素材,挥动妙笔去描画“回声”现象,剖析“回声”本质,写出隽永华美的篇章。
  ◎经典素材◎
  1、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 历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倾听历史的回音,可以不断获得精神营养;可以找寻推动历史变化的原因;可以引发种种感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可以据过去推知未来。
  2、就是声音在碰到障碍时再反弹回来产生回音。当然,这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足够让你思考这到底值不值得。如果值得,那就要付诸行动。
  3、如果当你有一天种了一个西瓜籽,那你收获的将是一个西瓜。如果你播了一颗爱心的种子,那你就会得到很多的爱心。一个人在路边遇到了一个乞丐,碰巧他身无分文,他就随口地说了一句:“兄弟啊,真碰巧,我没带钱。”就这一句话,让这位流浪汉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抛弃他。这个乞丐从此决定做一个有尊严的自食其力的人。生命就是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回应你什么。爱心是天地间最伟大的产物,让你的爱心通过回声来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4、在荒漠驼铃的摇荡间和玉门寒笳的凄切声里,在深山古寺幽然响起的晨钟暮鼓声里,劲风如矢般地袭扫大地的翁翁作响中,烟尘狂卷呜呜的战马嘶鸣中,历史在我们的心头激荡起无声的绝响。我不禁感慨岁月的磨洗令无数鲜明的往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许多不畏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精魂如故。我俯下身子,让耳朵紧贴着大地,听那些古老城堞荡起的回声,于是我拾起了不少现代遗失的精神。倾听沧桑,让我得到物外的享受,心灵的洗涤。沧桑之声,也如同涓涓细流,流入我的血液,在我体内流淌。
  
  历史的回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滔滔江水自九天倾泻,如闪烁流星从星空闪过,历史没有停留,而一位位历史的伟人,在苍茫的历史洪流中砥柱中流,永恒地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任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似千古绝唱,余音绕耳。
  正视挫折,以轻松豁达之心对待人世的艰险,挫折与艰险也就不足为惧,相反,报之以你同样是轻松与豁达。人性的豪爽便会带来事情爽快的解决。太史公遭受宫刑的耻辱,对一个男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小太监的阴柔与卑微在太史公身上毫无体现。太史公抛却避世消极的遮羞布。有何羞耻?这完全是统治者的错误,是独断专行的皇帝有愧于他。“太史公游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他将自己豪壮情怀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行自己的路,喝自己的酒,抒自己的怀,“故其文舒荡,颇有奇气。”同是宫刑之耻,小太监消极谄媚,而太史公豪放豁达。艰辛血汗,满腔壮情,终于,谱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的回响响彻天地:以豪壮之情对待挫折,挫折将化为豪壮的辉煌。
  乐对挫折,善待困境,悠悠然笑对人生,世事皆以笑脸相迎。李白,二十五岁出川,仗剑行天下,自是一腔豪迈与爽朗。满腔抱负,却得玄宗玩于掌间,御用文人,空有一腔报国之情。于是又悠悠离去,放浪形骸,纵情山水,将满腔怨恨与郁闷抛洒山水,融于酒杯,再对月饮尽,郁恨烦愁烟消云散,却自然飘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天子呼来唤不去,自云臣是酒中仙”的大器狂妄,更有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悠闲与自得。李白,浪荡天涯海角的文人,以浪漫飘逸之情怀,笑看云卷云舒,不是历史造就李白,是李白造就了那段浪漫的传奇。历史的回响如悠悠古筝之音,宁心安恬浪漫之情,便得浪漫的历史。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每遇困境,每逢问题,便思尽力解决,为官者如若做到这点,便也挺得直腰、经得起历史的洗炼。苏轼,为官之途艰辛多难,一个劲地被贬,他仍高唱“吾安往而无不乐?”百姓之事无小事,修苏堤、治水患、废苛税,哪怕当几天官,哪怕只是匆匆过客,他也要尽力解决百姓问题。历史的回响豪迈奔放。东坡被贬犹记民,天下谁人不动情?
  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一曲宏大奔放的交响曲,穿透历史的星空,名人的歌唱仍在回荡,绵延回转,经久不绝,常常萦绕于后人耳际。
  点 评
  作者走笔悠悠历史,扬起“自九天倾泻”的“滔滔江水”,“从星空闪过”的璀璨如星河,思绪飘扬之间,荡起读者久远的思索。结构上,一如回声,回环往复,对比行文,紧扣话题,首尾呼应。选材涉及司马迁、李白、苏轼,引文丰富,且与文章主题和谐贴合,丰富之中见韵致。语言也流畅好读,情思涌动,让人读之情动。
  
  静听回声
  
  天空似水般透明,雨丝轻轻地飘拂在脸颊。我坐在窗前,静思。
  外婆今天照例又去了那条街,照例带着那只玻璃瓶,她捧着,好像捧着价值千金的珠宝,沿着街边的高楼,一步一停静静地挪动碎小的脚步。走过一遍,再走一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雨雪天她也没间断过。
  从小我就知道外婆有这样的“必修课”,但从未追问她原因,只是好奇:她每天做着重复的事,究竟有何意义?还有那只奇特的玻璃瓶。妈妈说那是外公的遗物,我仔细瞧过,不过是只普通的瓶子,再贵也超不过10块钱,外婆却当作稀世奇珍。最奇怪的是瓶子里什么也没装,空空的。
  我猜测:一只空瓶有什么稀奇,要买能买一大堆,为何惟独那只是宝贝?也许外公在里面放水养过花,因此花谢后,瓶子仍有回忆价值;或者养过蝌蚪,再不然就是装过外公送给外婆的他亲手叠的100只千纸鹤,所以外婆满怀思念地保存着,每天带着它徘徊于老街,那么千纸鹤如今飞去了哪里?
  终于,我决定解开这个存在了近20年的谜。
  我收回思绪,穿过雨帘,来到外婆家,向她提出不解。她的睫毛微微一颤,微笑着答应告诉我谜底。
  她佝偻着身子,我扶着她,我们带着那瓶子一同来到老街。她缓缓沿墙根走着,一只手紧紧握着瓶子,一只手轻轻抚摸着墙面:“你一定以为这瓶子是空的吧!每个人都这样想,但除了我。这里面装着最亲切的东西,不,是宝贝,是你外公在临终前,对我说的话。”“说的话?”我惊愕。“是呀,当时没有录音机,他就托医生把他挂水用的瓶子取下,倒掉里面的药水,然后叫我拿着,他对着瓶口,用最后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老伴,好好活着,我永远在天堂等着你。”说着外婆竟然热泪盈眶。她把瓶子紧紧贴在耳朵上,爬满皱纹的脸上竟露出美丽的笑容:“我听到了,他又在对我说话了,回声一次次飘过来。你听!”我接过瓶子,用耳朵听,什么也没听到。哦,是应当用心去听吧。
  人离开后,只留下看不见的东西,也许只有靠回忆和感动把这些看不见的锁链连在一起。外婆从老街搬走后,老房子没有了,但街道仍是充满回忆的老街。带着“回声瓶”走在老街上便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旧屋,可以变成废墟;过去,可以变成褪色的记忆;而爱,会在我们的心里默默地延续。”深夜,我在日记本上写下如是话语,瓶子里装的是最美的声音,是外公把他坚如磐石的心卷成树叶的形状,为外婆轻轻吹奏的一曲天籁!
  点 评
  主题:大爱无言。无须用文字记录,无须用语音记载,只要它是爱的见证,即便是瞬间的一个眼神,一件平平常常的物什,就让人永远珍惜,永远回味不已。
  本文记叙外公病危之时,对着一只空瓶子留下他临终的遗嘱:“老伴,好好地活着,我永远在天堂等你。”这临终的话语凝结着浓浓的亲情之爱,化作一只回声瓶,让外婆永远珍惜,永远回味。
  结构:作者跳出一般写作思路,以回声瓶为线索,全文按 “设疑——猜疑——解疑——揭谜”为顺序。前半部分层层设疑,为篇末点题蓄势。文末揭谜,疑窦顿消,豁然开朗,主旨从文字中自然地逸出,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效果。
  选材:生活中震撼人心灵的不只是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大场景,有时仅仅是一个特定情景下一个极为普通的生活细节、一句话语。文章从寻常人家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捕捉到这样的细节,展开故事情节。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没有选择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作者从平淡的生活中选取题材,展示真情之可贵的主题。以真挚、真诚之心去感受和表现真情之美,是这篇习作成功的原因之一。
  语言:生活化的语言、简短质朴的文字,很少加以修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细腻的心思和浓厚的情感。充满真情实意的文字总是让人过目不忘。



  
  假如我是它
  —— 一等奖佳作展评
  
  
  晚自习间,一只飞虫,小得我摘掉眼镜就看不到它的存在,停歇在我笔旁。我信手一按,纸上便多了一个颜色不甚明了的点。外人看来,这一切是那么寻常,那么无可厚非。
  然而你蹙着眉,幽幽一叹:“假如你是它——一只飞虫呢?”
  我一怔,遂而惧念生,冷汗出。
  假如我是它。
  在人类的眼中,我是只飞虫,更是个弱者——连“卑贱”都不够格的弱者。我的来去,我的生死不会吹起人类心海半点涟漪。纵是在他随手间将我灰飞烟灭时也不会,因为他未曾有毁我之意,更因为他根本不认为我为可杀之物。
  但是,我是活物。我有生命,有生命啊!我们也有你人类不知的文化,我们也有情感。淘气的我瞒着母亲外出游玩,不小心迷了路,无意间闯进人类世界,在歇息时永息了。这人的信手一按对我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我来不及疼痛,来不及恐惧,也没来得及后悔。我仅留下的是母亲失儿时撕心的痛。
  ……
  回过神来,我的心充斥了罪恶感。我懊恼地说:“难怪睿智的古人云:‘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我们实在无法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力。”
  你舒缓眉头,淡淡的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想通了,你也不必太沮丧。可是假若你是一个国家,且如这只飞虫一般孱弱呢?”
  我一疑,进而愤念起,热血沸。
  我是个如飞虫般弱小的国家。
  于是我对外虚与委蛇,企图安心发展,可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储量丰富的石油遭来了红眼,我连续遭到侵略。
  其他国家对我都爱莫能助,毕竟谁也不敢和强者叫板。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我恨恨地问:“同是人类,为什么强者总欺凌弱者呢?我们该和睦共处。”
  你点点头:“人类的历史本身便是一部战争史。当人类面对种族危机时,便会团结了。这样,当你人类在另一种生物前,如飞虫般弱小,怎么办?”
  我一惊,遂而无奈摇头。
  假如我人类是飞虫。
  面对另一种生物,我从心底感到无力,在绝对强大面前,我无计可施。一如飞虫在我面前的无计可施。
  ……
  我叹息:“那时,人类将灭亡,无有他法。”
  你笑了:“潘多拉盒子里唯独留下了什么?”
  “希望?这该如何理解?”我陷入深思。许久,我兴奋地说:“我懂了。只有我们人类对任一生命予以虔诚的尊敬,在面对绝对强大的另一生命时,才会有信心希望让对方也尊敬我们。”
  心底的你不再说话,可我分明看到了你脸上写满了欣慰。
  
  评析
  怎样让想象由一点而渐次生发开去,本文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一、选点要小。小而能引出极其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才会因反差的巨大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你看,一只微乎其微、小而又小的飞虫之死真的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不由你不相信。二、虚实相生。想象与现实的交叉呈现,让现实的感受来强化想象的表达效果,提升想象的层次,读者也会随着他“惧念生,冷汗出”“愤念起,热血沸”“一惊”既而“叹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