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乐古代人物传(详细)

 率我真 2013-04-25

梁运昌: (1771~1827),初名雷,字慎中,一字曼云,又字曼叔,晚号田父,江田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生。运昌幼时聪明异常,10岁时就要参加童试,家人虑他年幼体弱,不肯他去。不久,补弟子员。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入翰林院。同年秋,翰林院开实录馆,择儒臣28人纂修,运昌被选中,授编修。运昌能以新科进士入选,为当时所仅见。

运昌自幼体弱多病,母丧时回乡守孝,期满不复为官,闭门读书,寡交游。他精通篆刻、绘画、音乐、医卜,每日以诗文自娱,喜杜甫诗,倾力研究杜诗,历数十年。著有《方言摭遗》、《说文小笺》、《秋竹斋别集》、《杜园说杜》20卷、《韩诗细》、《苏诗抄》、《芬薪集》、《秋竹斋诗文集》8卷、《葵外山房剩稿》、《陈氏古音考订》、《读诗考韵新谱》、《四书偶识》、《史汉眉评》、《难经发明》、《两汉魏晋宋齐诗式》、《全唐诗随笔》、《唐文风格集》等。

陈念祖: 字良友,一字修园,又号慎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生于江田溪湄村。祖居廊,字天弼。乾隆二十二年贡生,博学群书,尤通医理,在书塾执教。父廷启,号二如,修园四岁丧父,自幼随祖父习文学医。乾隆三十三年祖父弃世,修园白天采樵奉母,夜晚攻读诗书、医书,乾隆三十六年中秀才,后设馆授徒于该村三官庙,兼理医业。乾隆五十二年,受业于福州鳌峰书院,甚得山长孟超然器重,学业精进,业余继续行医,著《伤寒浅注》、《长沙方歌括》两种。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翌年赴京会试未第,寓居京师,曾为光禄卿伊云林治风疾,名震京畿。时中堂和珅得足痿病,不能朝。延修园诊治,教以日杀一活狗,取狗皮和药裹之,旬日即愈,狗皮膏之制,得传于世。时和坤诱以太医院使的肥缺,念祖鄙其为人,托病返闽。主讲南山吴航书院,并授医学。嘉庆三年(1798)应泉州知府张大本之聘,主讲清泉书院,并师事蔡茗庄学医理。嘉庆五年,修园再度上京应试,未第。翌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用,签分直隶,差次于保定府保阳。是年夏,关中各地大水,瘟疫流行,修园以勘灾到其地,审天时,问土俗,相人体之肥瘠、寒暖、制药丸三品,散给城乡,存活无数。自己因劳致疾,得寒厥症几死。迨夜半阳回,神智稍清,自定汤液二剂始愈。嘉庆七年秋,丁母忧,回籍守制,专心著书治病以济世。所著12种医书,皆托名叶天士之作。直至嘉庆十三年服除赴京受职,仍候命于保阳。时河北妇女,因劳而常患“阴挺”(子宫脱垂),修园亲授医理于诸医,制方剂以止病发。在保阳候补三年间著有《伤寒浅著》12卷、《金匮浅注》等书。嘉庆十五年奉命到高阳办理赈务,路过天津,攀龙来访,修园见他气色青黑,警告他:“你得的是水肿病,要赶快医治,再过20天便来不及了。”丁攀龙不信,到期果然病作,过中秋更见严重,才来请修园诊治,修园说:“根据病情,现在只有用《金匮》十枣汤。”群医不赞同他的看法,乱投药剂,结果丁攀龙终于病死,修园特地记录此事以临床辨症不精者戒。
  嘉庆十七年,修园改署磁州。翌年,转任枣强知县。嘉庆二十一年,升同知。嘉庆二十三年,代理正定知府。虽公务繁剧,公余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嘉庆二十四年,修园已67岁,以年老乞休回福州,在嵩山井上草堂讲学,并继续研究医学,为人治病和培养医学人才。
  当时有琉球国主患风病,医治无效,适中山国使吕凤仪路过福建,看到修园所作《伤寒论浅注》等书,得到启发,便拟一药方差送琉球国主,一服而愈。
  道光三年(1823年),修园病卒,终年71岁,归葬江田乡溪湄村山前,所遗医学著作有《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新方八阵砭》、《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30种,为医家所重。
  修园重视继承古代医学传统,能在古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印证补充,特别是对于《伤寒论》研究最深,对六经病症概括出辩症纲领及演变规律、用药法则,对中风痹症、水肿、淋病、奇恒痢、盗汗等医案也有独特见解。他鉴于古代医书词句艰奥、义理深邃、初学者望洋兴叹,便运用浅显通俗语言改写古医书节要,采用歌括、三字经简明表达医理和处方,让读者易于理解和记忆。

梁上国: 字斯仪,一字九山,江田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三十三年中举,乾隆四十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后因守父母孝回乡。乾隆五十五年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历官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嘉庆十二年(1807)迁詹事府少詹事,后升任太常寺卿。

上国关切福建及邻近地区的事务。他上疏建议清廷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把噶玛兰地区收入版图,加强管理与开发,并建议鼓励当地民众开垦荒地,归民所有,未垦之地则实行屯田。嘉庆十六年总督汪志伊、巡抚张师诚议定在台湾噶玛兰丈量田地,置官管辖。嘉庆十八年梁上国督学广西,革除时弊。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庆远试院,时年68岁。

上国精通经学,勤于著述。著有《驳阎氏尚书古文疏证》5卷、《驳毛氏大学证文》1卷、《奏疏》1卷、《进御诗文》1卷、《山左游记》1卷、《辽沈游记》1卷、《山右游记》1卷、《粤西游记》1卷,《诗文集》10余卷。

郑开源: 字峡山,湖南下郑人,生于清乾隆十年(1745),是长乐县著名的民间画师。

郑开源善画人物、花鸟。人物画继承福建著名画家上官周、黄慎的技法,线条雄健有力,潇洒奔放,画面愈大愈见功力。他喜画四大幅渔、樵、耕、读,八仙图及民间通俗画题。花鸟画落笔泼辣放纵,重水墨写意,间以着色,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是人物画,而花鸟画不多见。

林鼎复: 字道极,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经大将军范达礼推荐,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经常领运粮食进京。他看到各地独自运货,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议:“粮食专运,人力浪费,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统一并付漕运,每年可节省十余万缗。且民间漕运,苦于关兵为难,如果运送官粮,则可省去许多麻烦,这样官民两便,漕运者必乐意承运,事可两全其美。”户部尚书认为此事可行,奏请朝廷批准。粮食由漕运后,公私两便,双方均得利,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下去。后兼摄知县事。时值朝廷对西南用兵,征用粮食等军用物资。鼎复办事迅捷,权宜行事,被人议为办事出格而落职。

鼎复为人重友谊,工吟咏,善书法。友人黄帅先曾任参军,但年老时无法自给,鼎复备舟将其接至家中。又为其死后治丧,并供给黄帅先儿子就读,为其二个女儿婚嫁,受到时人称赞。后逝无锡行馆。

孔谋: 鹤上人,年轻时移居连江县。约生于明朝后期。

孔谋善木雕,他利用龙眼树根和树身疤块的凹凸、弯曲等自然形态,相形度势,刻成古典人物和飞禽走兽,古拙可爱,富有装饰趣味。这种构思奇特、别具一格的木雕艺术传入福州后,木雕艺人争相仿效,对福州以至全国的木雕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孔谋是根雕艺术的开创者,他久居连江县,作品多为连江人收藏。

刘沂春: 字泗哲,一字鲁庵,潭头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乌程(在浙江省)知县。前任知县马思理治县,政绩斐然,教化普及。沂春接任后,益实心为治,政绩突出。当时乌程士民都说:“自建县以来,只有马、刘二公不愧是爱民的父母官。”后迁任刑部主事。时朝政黑暗,冤狱丛生。行人熊开元因得罪权臣,受诬入狱,沂春审知冤情,为其抱不平。权臣以利害相胁,沂春不为所动,坚持公道。权臣请求圣旨复议,刘沂春仍坚持前议,疏言:“公道在人心,臣读书守法,怎敢以谎言欺君。”不久,即被罢官回乡。
  崇祯十七年福王在南京即位,起用沂春为工部主事。清顺治二年(1645)福王政权瓦解,唐王在福州建立反清政权,任沂春为布政司参议,进太常寺卿,顺治三年唐王败,沂春隐居不出。顺治四年鲁王入闽,大臣钱肃乐荐为副都御史,升吏部左侍郎。顺治五年,鲁王败,沂春隐居深山,后死于侯官凤冈。著有《珑洞集》20卷,《出云岩集》10卷,商定明崇祯《长乐县志》11卷。

谢肇淛: 字在杭,号武林,又号小草斋主人,晚年自号山水劳人,江田人。父汝韶,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举,翌年任浙江钱塘县儒学教谕。肇淛自幼颖悟聪敏,稍长即博览群书,擅长诗文。青少年时随父往长沙。万历六年(1578)汝韶辞官回福州,肇淛随父居福州朱紫坊,与名士徐熥、徐、曹学佺等交游,组织“莲社”,切磋诗文,学识益进。

  万历十六年肇淛中举,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历任湖州推官、东昌推官。万历三十四年因父丧,回闽守孝三年。万历三十七年后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北京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万历四十年大旱,宦官、污吏等仍向人民摊派苛捐杂税,肇淛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命,上疏数千言指责宦官搜括民脂民膏,及诸多冗费的弊端,语甚恺切。神宗感其诚,派他巡视水道,治理河流。肇淛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疏通河道的任务,并写成《北河纪略》。翌年冬,福王船只沿河而下,肇淛操小艇为之前导,沿途水道畅通无阻,百姓免遭骚扰。其后出任云南参政,天启元年(1621)任广西右布政使。

  肇淛到广西任职后,见吏治腐败已极。深感痛心,他认为吏治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为官不理政事,而由胥曹代理,胥曹因循守旧,上下虚与周旋,以至积弊无法解决。他到任后力挽时弊,置官增兵驻守广西与安南(今越南)边境,以抵御安南侵扰,他整顿盐政,增加财政收入,并铸钱招徕商人与少数民族互市,发展经济。他设法抑制土司的权力。使少数民族地区臣服政府管束。经他治理,广西境内政通人和,相安无事。天启四年,谢肇淛病逝,葬于下洋村大象山麓。

林世章: 初名庆,字以行,后更名尚闇,坑田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吉安教谕。

他发展教育,修葺破败的白鹭书院,使生员有所居。因教绩显著,升为国子博士。后转任南京工部主事。曾任都水郎中,打击囤积货物、哄抬物价的不法奸商,惩办不法税吏,制定平定物价的“短载法”。

时河中常有浮尸,无人过问,世章置义冢以葬,商民深感其德。世章天性孝友,无一不良嗜好,与世无争。他见官场黑暗,不久即辞官回乡,将家产让与兄长,自己以教书为生。他教人以义为先,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时叶向高曾说:“长乐以清修著者,林世章与郑世威为最。”

陈振龙: (约1543~1619),青桥人。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于书香家庭。他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寓居福州达道铺,随众商人乘船往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他在吕宋见当地人民种植朱薯,当时福建沿海一带旱涝无常,常闹饥荒,振龙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及旷地种植朱薯,可以救荒,决心把朱薯带回国内引种。
  当时吕宋政府严禁薯种外传,振龙爱国爱乡心切,不顾当地政府禁令,用高价向当地人密购薯藤数尺,装在竹筒中,用绳系于船舷浮在海中,避过检查,经过七天航行,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返回福州,即在达道陈屋纱帽池边隙地试种。当年福建大旱,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种,不怕水旱,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金学曾阅后,即批示:“夷国之薯气味平甘,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速觅地种植,俟收成后,将朱薯呈验。”同年,振龙父子试种朱薯成功,金学曾闻讯大喜。金学曾传令推广,“教民种之,以当谷食”。此后,赖此解决粮食不足,他们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名金薯,因该薯系由外国引种,民俗称番薯。
  清乾隆十四年(1749),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将金薯推广到山东胶州。乾隆二十一年又推广到河南、河北。乾隆四十一年,他编成《金薯传习录》2卷,在福州刊印出版。
  《金薯传习录》上卷记载陈振龙引种朱薯经过和朱薯种植、防虫、贮存方法、在全国推广始末、推广招贴、通令等资料,下卷辑录有关朱薯的题咏,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专著。乾隆四十一年陈世元又著有《除蝗传习录》一书,惜已失传。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灵石峰建“先薯祠”,祀陈振龙父子、金学曾诸先贤。

谢杰: 字汉甫,江田人。年少时警敏博学,善作古文词。父廷衮,曾作县学教谕,年老家居时,有同族人冒他的名逃避赋税。县令刘禹龙告诉御史,逮捕廷衮,谢杰代父辩解,几乎被打死。

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行人,奉命册封琉球(现日本冲绳岛),琉球国送厚礼,被谢杰谢绝。后琉球国遣使入朝,遇见谢杰,又将厚礼送他,谢杰将此事告知朝廷,退还礼物。琉球国人感其德,为他建“却金亭”。后历任光禄寺丞、两京太常少卿、顺天府尹。在任顺天府尹时,平徭役,均捐税。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时刘禹龙退职家居南赣,谢杰并不寻隙报复,世人服其度量。谢杰在南赣兴利除弊,删除冒名的士兵,安定军心、民心。时官场贿赂盛行,谢杰愤怒地说:“贿而后荐,干戈之盗;荐而后贿,衣冠之盗。”时人称名言。后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春,谢杰见明神宗在位多年,昏庸腐败,上疏规劝,指出:皇帝深居简出,不理朝政,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都荒废了,不如刚继承皇位的时候。奏书被近臣扣压,不报。旋召任刑部左侍郎,不久升任户部尚书,监管皇庄的太仓和草场。当时全国各地遇灾,都请求减免租赋。谢杰上疏皇帝,提出每年须运三百万以上的才可讨论减免,皇帝从其议。

万历三十二年,漕运误期,谢杰十分忧虑,焚香向天祷告。同年冬,运河没有完全冰封,留下一条水运通道,使运粮船如期到达,全国上下都十分惊奇。

翌年,谢杰暴卒。著有《顺天府志》6卷、《使疏球录》6卷、《白云集》2卷、《遗诗》1卷、《北窗吟稿》。

陈省: (1529~1612),字孔震,一字幼溪,古槐人,明嘉靖八年(1529)生。陈省幼聪颖,勤攻读,嘉靖三十七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授浙江金华府推官。他平反冤狱,安抚饥民、矿盗,颇有贤声政绩。嘉靖四十一年,权臣严嵩罢官,陈省升任山西道御史。同年,鞑靼兵屡次入塞侵扰,陈省亲自巡城,防范甚严。旋奉命巡山海关,上疏请罢管粮通判,以部郎督粮,责督抚大臣校阅边卒,协力共济。他在山海关整顿边防,颇见成效。嘉靖四十四年巡按湖广。同年,世宗欲南巡,将耗资亿万,内阁首辅徐阶无法劝阻。陈省上疏说楚中灾疹异常,民心浮动,将欲作乱,恐生不测,终于使世宗改变南巡之意。

  翌年,世宗死,穆宗继位。陈省上书弹劾尚书霍冀、徐某、张方等人为迎合先帝,靡天下财力,当治。穆宗从之,处罚各人。隆庆元年(1567),陈省鉴于辽王宪及楚王世子常冷横行枉法,赴京奏劾。穆宗遂废辽王,将其同常冷一起禁闭。不久陈省巡按广西,又弹劾太监王本。翌年任京畿学政。隆庆四年,任大理寺少卿,后升任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率舟师捕盗甚力。隆庆六年,入北京任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不久请求外放,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提督军务。万历三年(1575)母死,回乡守孝。万历九年,复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提督军务。在任期间裁文武冗员,上二十几疏言楚中利弊,平定少数民族首领叛乱。以功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历十一年,政敌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遂被罢官。陈省回乡途中游武夷山,因迷恋武夷山水,在接笋峰下筑室隐居,名曰“云窝”。与书院诸生讲学自乐。同年,父殁,陈省回长乐奔丧,把父亲未修完的《南阳陈氏族谱》续完。后又往武夷山隐居,建亭台楼阁,凡16处。陈省晚年遍游福建名胜,出资捐修荒祠、废塔等名胜古迹。万历四十年逝世。

  陈省生平好读书,善书法,遗著有《小史就正录》、《日惕稿》、《四书诗经口义》、《心经》、《阴符经注解》、《名山纪述》、《武夷志咏》等,并批点《十七史》传世。

陈谨: 字德言,号环江,光俗里营田(今营前)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次年会试22名,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授修撰。陈谨文笔温润醇雅,指言时事不激不阿;平时除公务外,多闭户读书,不轻易与人交往,受到考官徐阶的器重。曾奉命册封藩府,调命后至,被外放任惠州推官。后改任南京太仆寺丞,不久改任尚宝寺丞,转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升中允。

嘉靖四十四年,任会试同考官,丁父忧在家,因家人和士兵斗殴,出面调解,因孝服在身,士兵没看出他是朝廷命官,被乱棒打伤,卧病月余辞世,年仅42岁。葬营前洞头山,后人称为“状元墓”。

陈谨死后,给事中岑用宾奏劾福建巡抚汪道昆“威令不行于士卒,白昼大都戕害近臣,宜罢道昆、治骄卒,以正法纪”。朝廷降旨罢汪道昆职,令巡抚陈万言捕首恶把总曹一麟等人。曹一麟闻风逃走,这桩公案也就不了了之。遗著有《内制奏》、《国子讲章》、《环江遗稿》。郑世威: 字中孚,号环浦,阳夏(今首占村)人,弘治十六年(1503)正月初五日生。幼聪颖,阅书一遍能诵。嘉靖八年(1529)进士。适台省缺员,诏从新科进士中推选。诸进士都想方设法入选。世威说:“才离开文章,就想得台省御史之职。岂不有些急于仕进。”遂不往。初授户部主事,出监通州仓。一日忽动思家念头,上疏乞南徙,便于养亲。未得旨,父死,丁忧归。

 柯尚迁: (1500~1582),原名文迁,字时益,号乔可,又号阳石山人,南阳(今柯百户村)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初三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贡生官邢台县丞。尚迁通算学,于万历六年(1578)写成《曲礼外集》,其中《补学礼六艺》附录《数学通轨》,该书在日本广为流传,书中引有“九歌总歌法语”、“撞归法语”、“还原法语”,对珠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书中还初定算盘图式为十三位算盘。珠算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尚迁是第一个对珠算算法及算盘图式作全面叙述的人,对珠算发展有突出贡献。还著有《周礼全经释原》12卷及附录2卷、《三礼全经释原》、《曲礼全经类释》14卷。万历十年卒。

陈洵仁: (1355~1416),字思允,江田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刑科给事中。诗学精深,立朝敢言,文章政事望重一时。父伯鼎,官英山教谕,以冤戍大同。洵仁以讼父冤遭严谴,削籍回乡。

明洪武三十一年,邑侯王遵道具礼延聘讲学于六平山东溪精舍。令泮生吴实、马铎、林应、周瑶、李马(即李骐)、谢复进、高沂、高淮、陈全、林山乔等10人从之学,不数年相继登显贵(马铎,永乐十年状元;李骐,永乐十六年状元;陈全,永乐四年榜眼;吴实,永乐九年进士;谢复进,永乐十三年进士;高沂,永乐三年亚魁,丙戌会试副榜;高淮,永乐十五年举人,善画山水;林应,永乐七年贡生;周瑶,永乐十五年贡生)。邑之文风为之大振。著有《黄门集》,卒于永乐十四年(1416)。

王彬: 东隅人。唐中和元年(881)其祖父彦英随族人王潮投奔王绪起义军,后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南下福建。

景福二年(893)王潮任福建观察使。王彦英颇用事,驻兵长乐,遂寓邑东芝山之麓。后王潮见彦英拥兵自重,想除掉他。彦英得知后带领全家乘船漂往新罗(今朝鲜),投奔新罗王。时新罗境内爆发农民起义,高丽、百济相继独立,新罗王朝仅保持东南一隅。王彦英和子仁喦(王彬父)以才干得新罗王信任,相继掌国政。王彬18岁时以宾贡入宋朝太学。宋淳化三年(992)诏赐进士及第,授将仕郎,乃上表陈情乞留本籍奉先茔,有旨归籍长乐。当时京城权贵常派人到附近县收买地方官,盘剥百姓。王彬捕获行贿之人,治之以法。

此后,朝廷下诏,令亲事官不得出京。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任筠州通判。不久,升抚州(在江西)知州。时豪绅李甲、饶英恃财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王彬到任后查出李甲罪证,将其斩首,并将饶英发配岭南。百姓拍手称快,全境肃然。后升任提点湖南刑狱,徙知潭州,入判三司户部勾院,出为京西转运使,徙河北。时部吏马崇正自恃是章献太后姻亲,横行不法。王彬揭发其罪行,得罪了太后,先后被贬放到京东、河东、陕西。后又复为三司盐铁判官,累官至太常少卿。

陈玉: 字汝良,沙京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刑部主事。他执法公正,不惧权贵。时有广东南海人庞尚鹏,自幼聘尚书王吉女儿为妻。王吉嫌尚鹏贫贱悔婚,女儿矢志不二。王吉迁怒,罗列罪名,控告尚鹏。陈玉查明案情真相,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尽力为尚鹏辩冤,使其得以免灾。后庞尚鹏巡抚福建时为陈玉建生祠。

陈玉擅诗。严嵩当政,亦能诗,时常与玉论诗,两人对诗的见解相合。严嵩想拉拢陈玉为党羽。时职方郎王尚学因得罪严嵩,被陷判以死罪。陈玉察悉内情,对严嵩陷害异己不满,与同官袁福征、林大章竭力为王尚学辩解,王尚学得以不死,以戍边处分。经此事件,严嵩与陈玉貌合神离。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名臣杨继盛因劾严嵩,被严嵩陷害下狱。陈玉赋“幽居歌”,对杨继盛表示同情,这样,他同严嵩分歧更深。不久,陈玉即外放到饶州任知府。任内多行善政,百姓称道。但因得罪过严嵩,任满后即被罢归。

陈玉回家乡后,勤于著述,不苟言辞。为文才思敏捷,如泉涌不竭。其诗淡泊和雅,与明代诗文大家王世贞、高攀龙倡导的诗体不合。但王世贞仍看重陈玉的诗。王世贞辑《又五子诗》,陈玉列其中。

陈江,陈玉之子,太学生。时严嵩乱政,陈江率太学生17人伏阙上疏,历数严嵩罪行,其耿直声誉不亚其父。后以太学生选为光禄寺监事,迁江西高安县丞。他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曾任此官,建“景刘堂”,以示对刘基的崇敬。陈江任职6年,克己奉公,为官清白,屡受上司表彰。后升任知县,政声益著。一次,亲自运粮饷至京城,请求减免百姓虚税四千缗,当地民众感恩不尽。后升任兴国(今江西)州同。

高应松: (1212~1276),字筼亩,屿头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举人,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
  理宗死,历度宗,至恭帝赵。赵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国政。元统帅伯颜领兵攻宋,从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沿江宋将不战而降。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被动应战,大败于丁家州,元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于同年十二月进逼宋行都临安,挟宋降。谢道清采纳右丞相陈宜中之言,奉表求封为小国,命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
  德祐二年正月,谢道清屡遣使臣赴元营奉表称臣求和,伯颜不肯答应,于是,又出传国玺求降,令陈宜中出议降事,陈宜中却弃位逃归老家温州清澳。伯颜发兵攻陷临安,自涌金门入,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散,留者仅应松等九人。即日,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令草降表,应松泣辞。接着,又改权工部侍郎,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应松谦辞之,赵手诏写道:“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当国乱身危之际,正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遂由冬官之职,径擢斗枢之贰。……无事呜谦,所辞宜不允。故兹昭示,想宜知悉。”但其时国势已颓,独木难支,南宋江山已无挽回余地。
  三月,伯颜虏太后、帝等北行,应松随往,四月二十七日抵达大都北京,应松绝食不语七日,于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葬溪湄山,明洪武间(1368~1398),谥其为“文忠”,奉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间,知县王遵道题其木主曰“不草降表忠节死国之臣”。著有《筼亩集》。

陈全: 字果之,江田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陈全为人至孝,入翰林院几天后即上疏请求回乡探母。他回乡后作贞寿堂侍奉母亲,乡人称道。

陈全回京后参加编修《永乐大典》,此书修成后,又参加编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永乐十五年朝廷公布上述三部著作,陈全升任侍讲署翰林院事。陈全工五言律诗,作诗崇尚韦应物、柳宗元。母丧,陈全强撑病体回乡奔丧,行到南京病逝。著有《蒙庵集》。

钱四娘: 岐阳人,世人以四娘尊称她。生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家资殷富,立志兴修水利,造福后人。当时莆田县南洋平原的田地,靠横塘等6个塘储水,灌溉田地1200顷,水源主要来自城南的木兰溪。木兰溪东流入海,海潮可溯溪而上,因此咸水掺杂其中,不利灌溉。而且木兰溪雨季水量很大,旱季水量小,因此南洋平原雨多则涝、雨少则旱,农民深受其害。

钱四娘决心在木兰溪上修陂(水坝),以解民困。她凑足十万缗钱,于治平元年(1064)往莆田木兰溪勘察陂址,选择在溪上流将军岩前(樟林)截流筑陂。她的义举使当地百姓深受感动,男女老幼主动参加筑陂劳动。钱四娘规定民工每日工钱十八缗,可以自取,民工们无人贪心多取,工程得以顺利进展。钱四娘在筑陂的同时,又从鼓角山西南开凿水渠,引水灌溉南洋平原田地,经过三年艰苦劳动,木兰溪水利工程完工。陂成之日,钱四娘设宴慰劳民工。忽然溪洪暴发,陂被冲毁,她见众人心血毁于一旦,悲痛万分,投水自尽。

钱四娘死后,当地民众深感其德,将他葬于白湖龙坡上,建“香山宫”奉祀,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钱四娘的传说。在木兰陂建钱妃庙,纪念钱四娘首创木兰陂之功。

陈文沛: 原姓林,字维德,井门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工部主事,升工部郎中。正德十六年有人建议修建苏松水利工程,归工部尚书李充嗣管。世宗即位,派陈文沛和颜如玮辅助李充嗣开白茅港。白茅港从常熟县东仓开至玉双庙,全长17392丈。又疏浚白茅港上流各湖,使白茅港不致淤塞。在这浩大工程中,陈文沛兼疏浚吴淞江,历时六个月竣工。后来海盐塘被海水淹没,朝廷又命陈文沛督修。陈文沛在督修天阙诸塘时,发现垒石多纵砌、少横砌,因此容易被海水冲毁。他命工匠垒石时纵横交错。陈文沛劳苦数月,共督修新旧海堤一千三百丈,而从未收受有司馈饷。陈文沛又受命监督边防储备,以功奉诏增加俸禄,出知抚州府,调知苏州府。后历任山东按察司副使、陕西行太仆卿。陈文沛性情刚直,朝臣杨一清、胡世宁、李承勋等都荐其可用,但吏部尚书汪鋐因私怨排挤他,于是罢官家居20余年。
  陈时范字敷畴,文沛子。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时范为人清廉谨慎,有其父风范。任户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出任四川夔州知府。当地人受命为建宫殿采伐木材,困苦不堪。陈时范了解情况后,上疏为民请命,请求蠲免,使几千户人家摆脱困境。后历官云南按察使,左、右布政使。于薪俸外,一无所取。父子同祀于乡。

陈公荣: 字子华,江田人,年轻时入太学,宋末战乱,回乡隐居。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兵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俘宋恭帝。公荣闻讯,倾家产募兵抗元,共集义兵千余人。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即帝位于福州,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公荣带兵谒文丞相,文天祥荐授福清知县。
  同年十一月,元军南下福建,宋帝南逃。景炎二年(1277)六月,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降元,使在广东潮州的宋帝失去屏障。宋将张世杰闻讯急率兵攻打泉州,陈公荣亦率子弟千人赴泉州会同张世杰讨伐蒲寿庚。陈公荣率兵与蒲寿庚军大战于凤凰山下,不料元军大队人马赶到,陈公荣部队被冲散。时公荣子宗传、侄老成往来救援,子弟兵战死173人。陈公荣从战阵中突围,归隐故里,临终前告诫陈姓族人,不得仕元。终元之世,江田陈氏家族无人附官籍。

林鼎复: 字道极,一字天友,坑田人,清康熙初年,经大将军范达礼推荐,授常州通判。在任九年中,经常领运粮食进京。他看到各地独自运货,十分不便,便向朝廷建议:“粮食专运,人力浪费,且十分不便。如果能统一并付漕运,每年可节省十余万缗。且民间漕运,苦于关兵为难,如果运送官粮,则可省去许多麻烦,这样官民两便,漕运者必乐意承运,事可两全其美。”户部尚书认为此事可行,奏请朝廷批准。粮食由漕运后,公私两便,双方均得利,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下去。后兼摄知县事。时值朝廷对西南用兵,征用粮食等军用物资。鼎复办事迅捷,权宜行事,被人议为办事出格而落职。

鼎复为人重友谊,工吟咏,善书法。友人黄帅先曾任参军,但年老时无法自给,鼎复备舟将其接至家中。又为其死后治丧,并供给黄帅先儿子就读,为其二个女儿婚嫁,受到时人称赞。后逝无锡行馆。

陈登: 字思孝,号石田,江田人,陈仲进子。明洪武三十年(1397)以儒士荐授罗田县丞,调兰溪浮梁。房安任江西按察使,属吏都惧其威严,而独礼待陈登。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下诏选能书者入翰林,给廪禄。陈登与沈度、滕用亨同被征召,预修《永乐大典》,但仍给丞禄。

陈登博览经史,尤精于六书。凡周秦以来石刻残缺无可考者,他都能考分辨出来,十有七八是正确的。他所搜集碑碣的数量,为欧阳修、赵明诚之后所仅见,当时滕用亨工篆籀,认为天下无人胜他,自恃年高居傲不恭。陈登从容与他谈论许氏说文几十事,用亨叹服。后陈登任中书舍人,凡国家稽古制作用篆籀文,多由陈登书写。陈登于课余秉承父志,撰修《南阳陈氏族谱》,约于永乐十五年修完。

林安上: (1085~1133),字民瞻,号归愚,慎思八世孙,屿头人。宋大观四年(1110)释褐,官授将士郎、饶州司法。当年改授常州教授。政和五年(1115)任国子博士。六年任宣教郎。七年兼高丽博士、特授承议郎。八年任江东路提学事,十一月转任监察御史。
  宣和元年(1119)五月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八月,任吏部员外郎。宣和四年任广东转运副使,因丁父忧未到任。宣和六年十一月,守孝期满,再任考功员外郎。
  靖康元年(1126),任成都府提刑,九月,任司农少卿。因在东京善利门交领金人绢迟慢事,十二月降朝奉郎,当月叙复朝散郎。建炎元年(1127)七月任司农卿。翌年六月除左史起居郎。十一月,因随驾赏转左朝奉大夫,同月廿五日,任秘阁修撰,福建路兵马钤辖安抚使,权福州军州事,招为驸马。十二月到任时缙绅荣之。建炎三年正月,因弹劾宰相汪伯彦、黄潜善误国,降职直龙图阁,闰八月,又因弹劾汪、黄而落职,以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宫。翌年十二月遇赦,复直显谟阁仍主明道宫。
  绍兴元年(1131)遇赦,复直龙图阁,次年九月依直龙图阁,任广东道经略使,未上任致仕。自号归愚翁,退居青山下建林寺,吟咏性情有七阕诗,以见志,著《庄子贯珠》58篇与杂著、诗词、表诏、诰制等20卷藏于家。绍兴三年七月廿六日病逝于建林寺,享年49岁。民为立祠堂于青山下建林寺,每年春秋祭祀。
  安上首倡开凿莲柄港水利工程,传为千古佳话。

 柯尚迁: (1500~1582),原名文迁,字时益,号乔可,又号阳石山人,南阳(今柯百户村)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初三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贡生官邢台县丞。尚迁通算学,于万历六年(1578)写成《曲礼外集》,其中《补学礼六艺》附录《数学通轨》,该书在日本广为流传,书中引有“九歌总歌法语”、“撞归法语”、“还原法语”,对珠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书中还初定算盘图式为十三位算盘。珠算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尚迁是第一个对珠算算法及算盘图式作全面叙述的人,对珠算发展有突出贡献。还著有《周礼全经释原》12卷及附录2卷、《三礼全经释原》、《曲礼全经类释》14卷。万历十年卒。

陈容: 字公储,自号所翁,西隅人,博学善画。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授温州平阳县令。他在任期间辟道路,通沟渠,议赈籴,修学宫。嘉熙年间,任通判临江州事。宋理宗闻其才名,入为国子监主簿,官至朝散大夫。贾似道欲招致幕下,陈容对贾似道当权误国不满,每至酒酣即卑侮之,似道亦敬而不怒。终不为贾似道所容,出知兴化军。
  陈容诗文豪壮,尤善画龙,神态欲活,世传所翁龙是也。他画龙富有变化,泼墨成云,喷水成雾。他常在醉后用巾沾墨信手涂抹,然后用笔略加修饰,画成的龙隐隐约约,神妙无比,在宋宝祐间(1253~1258)名重一时。年老作画笔力,愈益简易精妙。
  《石渠宝笈续编》中有《六龙图》1卷,即为陈容所画。其中有皇帝和大臣题词以及陈容自题的古诗一首。此外,还有《载云观六逸图》、《霖雨图》、《墨龙图》、《九龙图》、《云龙图》等作品,均有题诗。

吴实: 字仲美,龙门人,本姓林,慎思裔孙。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授御史。

吴实忠于职守,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正直无私,时称“吴铁面”。一次,处州(浙江丽水)民众因争相挖矿,互相攻击,以致许多人被捕入狱。此事告到朝廷,朝廷派吴实前往决断。吴实到处州后,微服出访,详细了解案情,妥善解决了纷争,释放无辜者一百多人。

奉天殿遭灾,明成祖下诏求直言,吴实应诏言六事:“惜民力,节财用,重爵赏,慎刑罚,择贤才,严考课。”都切中时弊。历官至广西按察司佥事。享年93岁。著有《朴斋集》。               黄瑀: 字德藻,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

马铎: 字彦声,一字梅岩,岭前人。马铎少时从郑宣学《礼记》,聪明非凡,能下笔成文。明永乐十年(1412)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深得明成祖信任。永乐十一年和十五年,明成祖二次去北京,留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都命马铎辅太子。马铎对于公事,无论劳苦、艰险,都敢独自承担。太子朱高炽屡次对翰林学士杨士奇说:“马铎可谓质实无伪者矣。”因此公务多由马铎代行。

马铎为人耿直,办事敢于负责。自奉俭约,且乐于助人,遇人危急必给予救济。他天性孝友,其弟亡过入土、安葬,他哀恸不已,对儿子说:“他日葬我必于此,吾兄弟生死不违也。”马铎业余以读书、鼓琴自娱,喜欢住在山林胜景的地方,名其书室为“梅岩”,后自号梅岩。永乐二十一年病逝,葬于岱西龙台山。

李骐: (1377~1425),原名李马,字德良,沙京人,明洪武十年(1377)生。父长孙,字元善,为人乐善好义,乡中凡有贫穷不能出葬的,皆出资代办。还舍田浚沟,以利众人灌溉,并重修一道旧圳,名为兴利圳,乡人深感其德。明永乐十五年(1417)李骐乡试第一。翌年会试及廷试又第一。

明成祖传旨召见新考中进士时,在他的名字旁写个“其”字,遂改名骐。授翰林院修撰,赐银带朝服,荣极一时。李骐极为孝顺,侍奉继母尤为恭敬。永乐二十二年李骐重病刚愈,恰明成祖晏驾,他即到朝中痛哭。有人劝他应注意自己的病,他说,我受厚恩,不能有所报答,若不能一哭以报君臣之情,将抱恨终身。洪熙元年(1425)李骐继母死,他抱病回乡奔丧,同年十月卒于家,葬于沙京龙窟山。大学士杨文敏深器之,惜其不永年,为志其墓,祀于乡。

林廷选: (1450~1526),字舜举,号竹田翁,竹田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任苏州推官。苏州位处要冲,商贾舟车云集,诉讼案件很多。林廷选到任后,妥善处理各种案件。陆士能因被诬误杀人命,长期关在狱中,经廷选详细审案,冤屈辩白,释放回家。属县有个叫邓珙的连年告发人犯罪,以致数百人被捕入狱。这些人不服,几经上诉,无法解决。江苏巡抚王恕闻廷选之名,命他审案。廷选见事关重大,细审明察,辩明为冤狱,将情节上报王恕。王恕对廷选短期内探明案件,十分惊讶,亲自登堂审察,果然事事正确,不禁叹服,对廷选大加赞赏。当地百姓作《青天谣》歌颂廷选的功绩。

弘治元年(1488),朝廷以廷选才干出众,准备提拔他,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孝满升任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属夷寇犯平乐府,讨平之。他还弹劾几个不称职的武官和郡守。朝廷嘉其战功,赐以金币,迁浙江佥事,转浙江副使。弘治十八年,林廷选升任广东按察使。广东民众打官司,他都能以公正的判决解决争端。正德四年(1509)林廷选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司,正德五年转浙江布政使,不久迁大理寺卿、南京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广西上思州原为土官治理,明政府实行“改土归流”后,由政府委任官吏管理。夷目黄锱等人聚众攻州府,欲夺官印。廷选派兵讨平叛乱,捕获黄锱,把他关进浔州监狱。不久黄锱越狱逃走,召集旧部再度叛乱,廷选又带兵捕获黄锱。正德八年广西李天宝等人聚众作乱,林廷选带兵讨平叛乱。廷选总督两广军务五年,熟知两广各地险要地形,对少数民族首领亲近知情。他对叛逆者先予招抚,不服招抚的才用兵讨伐,并严戒滥杀。五年中,廷选先后斩擒教化叛乱者23000多人,对安定两广形势起了重要作用。朝廷厚赏廷选,廷选几次上疏辞官,都未获准。正德十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又上疏辞官,获准。他辞官回乡居住十几年,清廉自守,建祖祠,置祭田,还置义田,救济族中贫困的人。嘉靖间卒,享年77岁,死后诏赠太子少保,赐祭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