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性救援方能有序有效

 三组 2013-04-25
理性救援方能有序有效
2013年4月25日 09:16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张东晓

    自然灾害,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实施救援,检验的是整体国民的理性修养和文明素养。

    这次抗震救灾与以前相比,人们更加成熟理智,组织工作更加科学周密。专业化人员和装备的大量投入,书写着一个个挽救生命的奇迹;次生灾害的严密防范,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心理救援的配套实施,抚慰着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一系列理性应对措施,展现的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务实高效,更是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和科学精神的大力弘扬。

    救灾是一门学问,理性是强大武器。大灾面前,每个中国人的爱心行动都是支撑灾区重建的希望。而只有理性的行为,才能爆发出最大的正能量。

    与很多人的理性行为相比,此次救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小插曲”,延迟了救灾的进程和进度,影响了救援的效率和效果。譬如,在通往震区的交通要道上,由于自发赶去的私家车太多,导致交通严重堵塞,救援部队与大型设备无法按时抵达灾区。这些不当做法提醒我们:救灾绝不能头脑发热、感情用事。只有理性应对、理性救援,方能有力、有序、有效。

    理性表现在尊重生命上。人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位时评人说:“这几天最重要的是救人,先不要吐槽调侃。”诚者斯言!地震救援素有“黄金救援期”之说。把握好这短暂的宝贵时间,多行进一公里,多挖一方土,多送去一口水,都可能换来一分生的希望和机会。

    理性表现在尊重科学上。“所有社会车辆一律不得自行前往灾区”,“非专业救援组织请不要往灾区方向行进”,无论官方提示,还是网友号召,都在传递着一种理性思维:灾情紧急,科学第一。只有把生命通道让给专业救援队伍,让“绿衣服”“白衣服”及时到达灾区,才能使更多灾区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理性表现在尊重公众利益上。抗震救灾,不能趁机谋私,一切都应以“公众利益”为中心,以“最有利于救援”为中心。如果刻意公布不实募捐账号、传播虚假信息、夸大灾情险情、发泄不满情绪、制造信任危机,等等,都是对公众利益的极大损害,只能误导救援行动,分散救援人员的心思和精力,这和犯罪没有什么两样!像那些开着“某某美发抗震救援车”的“爱心人士”,请扪心自问,是为己还是在抗灾?

    理性表现在尊重灾区需求上。“整个中国一跃而起”,这是芦山地震后,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姿态。但如果将一跃而起变成一哄而上,却不顾灾区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只能是添堵添乱。有需求,才有行动。帮助灾区、奉献爱心,不一定非要奔赴现场。面对有限的公共空间,把通信资源让出来,把救灾通道留出来,把灾区急需物资供出来,就是在为灾区做贡献。面对微博上传播的谣言,不听信、不传播,就是一种爱的奉献,甚至是静默祈福。干好本职工作,也是对灾区的大力支持。

    恩格斯说得好:“没有哪一次历史的巨大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愿这次抗震救灾成为砥砺民族精神的“营养素”,成为促进国民理性的“催化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