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率我真 2013-04-25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也是奇怪,脑子里有时会胡思乱想,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时又无法去解释。前些时想的是,今人爱好书法,想临池习帖,即可去书店购求各种古代书家字帖,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书家多多,正草隶篆,大字小楷,这碑那帖,应有尽有。五十多年前,我刚涉足流略之学,顾师廷龙先生即要求我每天习字一小时〔这对后来鉴定版本,尤其是抄本、校本、稿本、尺牍之真赝大有裨益〕,那时我临的碑帖有多种,但都是珂罗版和石印本,那些在善本库房里的珍贵拓本、拓片只是偶尔取出观赏而已。所以,我想在明清两代,一般市井百姓,他们如兴趣所至,又是怎样去临池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去作范本的呢?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古人喜好书法,但能得到前人或当代书家手迹者,我想只能通过交易或馈赠,晋唐名家宋元大家书迹,要么贮入内廷,要么流落豪门或士大夫家中,即使是明清重要书家的真品,一般民众也难睹庐山真面。竖石为碑,横石为帖。民间只有将原迹双钩摹刻於石或木之上,而后偌大的一整张碑拓,通过剪裱,方能成经折装的拓本。看来想化身千百,也只有靠石刻〔或木刻,如丛帖〕拓本〔拓片〕来流传了。那时没有影印、石印,而想得到难得的墨迹或佳本,也只能靠借得原件去双钩保存了,我见到的清翁方纲双钩本《熹平石经》、《刘熊碑》等即如是。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所以,唐代以前的书家,除为人写成碑刻外,一般的手迹,是无法流传的。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圣王羲之书法,也只有君臣们互相临摹的《兰亭》各种本子,并无刻石流传。后来的《淳化阁帖》乃法帖之祖,明清两代皆有翻刻,且有多种本子,它对书法的传播最为悠久。至于《宝晋斋法帖》、《凤墅帖》等等,在宋代也都起到了流传书法的作用。而明代崇尚法帖,如《东书堂帖》、《真赏斋帖》、《戏鸿堂帖》等、清代的《三希堂法帖》、《经训堂帖》等,经过摹刻流传,应该是民间人士吸取书法精神的最直接的物件。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我以为,除了以上法帖的流传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流传方式,即书本式的流传。记得二十年前曾翻过一部书,是明代末年的本子,书名是《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似乎和临池书法有关。于是前些天抽暇去哈佛燕京图书馆调阅,又看了一下旧日自己所写的书志,还真是这么回事,所以拍了几张照片,请诸君欣赏玩玩吧。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书没有分卷,一共三册,第一册收梁武帝、唐太宗;三国锺繇;晋山涛、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唐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宋米芾、苏轼;元赵子昂;明文徵明、陈继儒、沈度、董其昌、徐贲、张瑞图、王淑民。附俞汝忠仿王羲之《圣教》体,郭况傲王羲之、赵子昂二家行书,台仲仿欧阳询《九成宫》,穆四维仿米元章《天马赋》。第二册收宋榻十帖、暝雨山房上下〔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帖〕、赵子昂书《赤壁赋》。第三册收锺繇四表、旧榻兰亭真迹〔附兰亭图〕、旧榻圣教真迹。我相信,这些内容都是从明代的法帖中辑出来的。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由此想到的是,书法为中国独特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即使是帝王的字写得一般,也会放在头里,这大约是尊崇的原因吧。字写得漂亮,也能讨人喜欢,甚至可以阶梯乃至做官。黄佐《翰林记》云:「国初令能书之士,专隶中书科,授中书舍人。永乐二年,始诏吏部简士之能书者,储翰林,给廪禄,使进其能,用诸内阁,辨文书。」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当为明末坊间所刻,也推进书法临池之范本也。然於书中并可窥见明人普遍重视书法之审美价值,古代书法中,大约晋人重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而明人书法,多标举魏晋风格,于前代惟重赵子昂一人,明代初年的刻本,字体多赵书,盖赵书清真俊逸也。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临池真迹》第一册末收当代书家仅七人,文徵明为「吴中三子」之一;董其昌、张瑞图为「晚明四家」中人,三人皆为大家。陈继儒与董齐名,书法苏、米,刻有《晚香堂帖》。沈度为成祖所赏,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书法婉丽飘逸,雍容矩度。徐贲为明初长洲人,累官河南布政,工诗善画,小楷法锺兼虞,秀整端慎。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素,无不淋漓快健。王淑民则不知其人。此书所谓「古今名笔」,可见目录页附注「以上诸帖俱系古今推重翰墨,及近日海内脍炙名笔汇为一编。」「便学」,也可算是广告语,是吸引顾客眼球的话。明代书家虽多,然由此也可推见编选者选择当代书家之标准。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此本有扉页,然佚去部分,仅存「镌朱批古今名笔临池真迹。刻墨字囗囗囗囗」。另页刻有翰墨林主人识语,云:「此帖择古墨刻并近日名笔剪裁成篇,构良工刻以黑字,凡十馀种,汇为一编,以便置案头,时常把玩。且字迹较墨刻丝毫不差,而更囗囗易临,其中有点划不全,亦悉依原刻,不敢增以至失真。翰墨林主人识。」「翰墨林」应该是一处书铺。从纸张看,不应是福建地区的出版物,似是江浙地区的。所附的《兰亭图》,计九页,镌刻颇精,若复印后粘连起来细细阅看,必滋味多多。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宋代以来,乃至清末,属于丛帖者,约有五六百种,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鉴赏,多有选择。不过,这部书可是和我们平常所见的碑帖不同,如文徵明刻《停云馆帖》、邢侗刻《来禽馆帖》等各种书法拓本,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印象,乃为强烈的黑白对比。而此《临池真迹》为书本形式的木刻本,也因为它是明末书坊店里的出版物,是通俗的流通品,即一般知识分子及市民百姓在得不到拓本〔拓片〕的情况下,他们可以买这种本子去应付临池。在当时的民间来说,人们可临池,可卧游,虽比不上拓本的价值〔丛帖多私家藏石〕,但因价格便宜,也是老少咸宜的。总之,说「翰墨林」的生意经也好,或通过某种形式〔这也是一种〕去传承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也好,流传到今天,这个本子却是难得一见〔虽说国内各大图书馆未有存藏,我也不敢说它是孤帙〕的流传中国书法的一件佐证。

                        2012/9/17凌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