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封三十三年前的信

 率我真 2013-04-25

一封三十三年前的信

                                              标签: 顾廷龙邱力臣今文类体顾廷龙年谱版本鉴定沈津文化
 

      偶见「桐荫阁」的新浪博客,载有1979年8月29日,顾师廷龙先生和我具名致邱力臣信。信的内容是:「邱馆长:您好。这次我们来杭参观学习,诸蒙热情接待,给予许多方便,看了许多珍贵图书,获益很大,深为感谢。又承枉教,颇多启发。所谈各事,我们当向领导汇报。临行时,犹劳亲来车站远送,更使我们过意不去。台驾来沪时,还望来我馆传经送宝,至为盼幸。」

 

      这是一封很普通的信,我早就忘记了。但不知此信怎么会流出来的,据说还有不少有关资料,当然我是很想知道的。由于我正在增订先师《顾廷龙年谱》,且於年初所获新材料不少,似乎增加十五万字应该没问题。

 

      毕竟是三十三年前的信,其中所提到的事,也勾起了我的点滴回忆。信是写给邱力臣的,当年他是浙江省图书馆的副馆长,主管历史文献部和其它工作。邱早年曾在四明山上打游击,是一位「老革命」,高个子,胡子也没刮,说话不紧不慢地,有时还带点小官腔,但他很随和,没有什么架子,笑嘻嘻的,给人一种很容易接近的感觉,所以没多久,我们就很熟了。

 

      浙图的历史文献部,在杭州外西湖,旁边就是西湖,也是近水楼台的关系吧,书库〔善本书库和线装书库,以及旧平装书、旧期刊、旧报纸、碑帖尺牍〕和办公楼建在那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真的是一种「天堂」般的享受。

 

      顾老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馆长,也是内定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那年顾老76岁。顾老和我去杭州,是因为他想了解浙江地区对古籍善本的普查以及工作进展的情况,在这之前的三月,顾老就偕我和任光亮兄去了广州,那是去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召开的「全国古籍善本书版本鉴定及著录工作座谈会」。我在那次会议上,专门讲了一次「关于版本鉴定的几个问题」。这之前之后,南片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的善本书编目整理汇总工作都一直是编委会的重点。

 

      根据我的小笔记本上的记录,顾老和我是在八月二十五日的清晨,坐6:10的火车离沪去杭的。上午9:35抵达杭州,是邱力臣副馆长来接的。他安排我们住西湖边上的新新饭店〔饭店实际上是省委招待所,离开浙图历史文献部不远,所以后来每天早上八点多,顾师和我就散步走过去了〕。下午即去外西湖,详细了解浙江省古籍善本普查、编目的进展情况。记得刘慎旃、何槐昌、吴启寿、凌毅、谷辉之等人俱在。

 

      次日上午,凌毅、谷辉之来看望顾老,补充谈了浙省古籍善本具体工作及参与人员的情况。下午,顾老和我都在浙图看书。二十七日,在历史文献部又待了一天。二十八日,顾老偕我离开杭州,返回上海。邱馆长到车站送行。

 

      在浙馆看了不少书,但大多已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抄了一些翁方纲致石韫玉手札数通,因为那时我仍在为写作《翁方纲年谱》而搜集材料。还翻过一大册《小百宋一廛宋元本书影》101页,之前上海图书馆藏的陶湘辑107页的《宋元明本集锦》,我曾翻过,其中宋元刻本占百分之九十的比例,颇有看头,所以我有兴趣。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值得一写,那天下午在浙馆,我说我很想再去孤山善本书库看看,顾老说他不去了。而刘慎旃说我陪你去。当时天气不好,有小毛花细雨。在善本书库里我没有去看那整齐的书柜里的善本书,而注意角落里的东西。我在一排叠起的书箱〔无箱盖〕里看到不少未编书,第一眼看到的是数十册一套书,第一册上灰尘厚厚的,大约若干年没有人动过了,我翻开一角,映入眼帘的是我熟悉的字体,这绝对是明万历刻本,而且一册中有十数种不同明刻本的字体,这是很稀奇的,我过去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本子。于是我征得刘慎旃的同意,拿了三本掸了掸灰,夹在衬衣里〔因有小雨〕带到了部门办公室,请顾老审定。顾老一看,就说这是明末人所辑明人文章,是从许多明人文集中辑出来的,里面有明人墓志铭、行状、祭文等等。顾老说:这部书很难得。这也就是后来浙馆编目定下的书名《今文类体》,为黄氏五桂楼藏本。此书为不分卷,为目录六册、传五册、墓志铭十七册、行状五册、祭文六册、墓表三册、碑四册、赞一册、议附公移三册、论五册、解一册、策三册、书十四册、序十八册、题跋一册、记八册、诗三十五册、说一册、考一册、辨一册。

 

      这部难得的书,常年隐於书柜,不被发现,而重见天日,也是缘份。后来,谢国桢《江浙访书记》中也写到了《今文类体》,当然他不知道是怎么发现的过程。这部《今文类体》,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里著录的收藏单位是天一阁文管所,这是不准确的,应该改为浙江图书馆才是。

 

      在浙馆,邱力臣馆长和我专门谈过一次关于培养古籍整理及版本鉴定专业人员的事。他问我:这方面的人才如何去培养,你怎么看。他是很诚心地征求我的意见,因为浙馆已经面临这方面的问题了。我当时说了三条,是从我自己走过的路来说的。这三条后来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说过,包括北京、台北。三条分别是:第一是自己要,主观上想学,甚至要当作一项事业去做。第二是要有好的导师,最好是一流的专家,他们的实践丰富,可以从各方面去指导你。第三是要有大量的善本书、普通线装书以及工具书、参考书可以看、查,而且要不断地总结。三条中缺一不可,而第二、三条是相辅相成的。邱馆长对我的说法表示同意,他以为浙馆第二条没有办法解决。当然,没有好的一流师资,这也是各大图书馆几十年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人能说出自己的「师承」,所谓的「专家」也多是自学努力而成。直至今天,国内的古籍版本鉴定都没有一位「一言九鼎」的人物,因为这二十年内再也不会出现似徐森玉、顾廷龙、赵万里、潘景郑、冀淑英这样的大家了,包括他们的道德文章。

 

      如今顾老已骑箕天上,邱馆长也御鲸西去,刘慎旃、凌毅、何槐昌则相继离世,吴启寿八二高龄尚健在,而当年的小姑娘谷辉之,在取得研究馆员职称后不久也退休在家多年。俱往矣,昔时之事,一恍竟然三十三年,真是流年似水,时光似箭。津亦老矣,然手上之事,尚未完成,仍须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