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输 内容要点

 tiandiyijiaren 2013-04-26

公输 内容要点

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 “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

“行十日十夜”表现 时间紧急、刻不容缓,表现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3叙述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

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使楚王理屈词穷;(3) 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习一

4第一步:(1)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2)“宋何罪之有”公输盘理亏;(3)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批判公输盘的行为,断了公输盘的退路。“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公输盘 “义”的欺骗性。

“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第二步:墨子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

(1) 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2)用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第三步:写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1)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2)用“攻械尽”“守有余”交代激战结果,(3)用“诎(屈)”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4)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

这一段记述,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5本文在语言上特点?

(1) 语言富于表现力,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

A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B和楚王的对话中,用三个对比,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

C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从容有威慑力,显示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2)墨子的劝说艺术:使用 比较法、归类法,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语言强悍有力形象夸饰尖锐直截。习一

 6练习说明一、体味 以下语句: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一本正经掩饰不住傲慢。)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心里发虚,仗势欺人。)

③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善哉”没有诚意;“虽然……”体现强硬态度。)

④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阴险威胁。)

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夫子何命焉为?翻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翻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胡不已乎?翻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胡不见我于王?翻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5.此为何若人?翻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7译文: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公输盘不高兴了。/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公输盘被说服了。/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公输盘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子说:“(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公输盘说:“好吧。”/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梓、、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楚王说:“对呀!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公输盘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孟子》两章 内容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映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3这一章讲民心向背的,借战争论述实行 “仁政”的重要性。

4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5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

6“君子”“战必胜矣”说明 “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7在阐述 “得道者多助”时,用三个否定的排比句;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困境出人才,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3治理国家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这一章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短文开始的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出身贫贱,经受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

6课文名言警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7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相同之处

都用了 类比论证:第一则 战争事例  类推到 治国  ;

第二则从 个人事例  类推到  治国上。

B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不同之处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

第二则短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点明。

 8练习说明

一  诵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之  距,通“拒”,抵御,抗拒。

2.寡助之至,亲戚之  畔,通“叛”,背叛,叛乱。 

3.……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拂,通“弼”,辅佐。

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鱼我所欲也  内容要点 

1本文提出 舍生取义 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在“义”上有亏的人是丧失 “本心”罢了。

2本文给人的启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3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论点本文主旨 】:“舍生而取义。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

从正面来讲: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不避死亡它

从反面来讲: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意思是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就会做出让人不齿的事,丧失 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 指“不义”。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贤者”能够保有“本心”。

第二段运用 A举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告诉我们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之,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证明人人都有“本心”。

举 “不辩礼义”贪求“万钟”,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B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这种对比,说明贪求富贵不值得, “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4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它的主旨本文论述的中心 】  人应该保有“本心”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 是“本心”的力量,属正面论证;

“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 属反面论证。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给。

2.蹴尔与之,乞人不屑也    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而, “却”的意思 

3.所欲有甚生者   于,表示比较。 
              万钟我何加焉    引出动作的对象。

4.非独贤者有心也   是,这个,这样。 
              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样看来。  

三、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富有文学趣味。

四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庄子》故事两则内容要点 

惠子相梁

1故事讥讽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利欲熏心、薄情寡义无端猜忌好友 ,表现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2这则故事  趣味性,表现在:

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

惠子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行大搜捕。庄子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从奇鸟讲起

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惠子贪图高官厚位

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其三,比喻巧妙贴切,

鹓鶵比喻志向高洁庄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惠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种看法: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庄子偷换概念,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惠子的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没找准方向。庄子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2人物形象

惠子,好辩,喜欢寻根究底,缺乏欣赏。

庄子认为鱼“乐”,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推崇“自然”,反对“人为”

3《庄子》寓言特点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

练习说明一、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讲故事用意是什么?

表明自己的志趣,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痛快余味不尽。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惠子梁,庄子往见之。相,做宰相的意思。 

2.于是惠子恐,搜于中三日三夜。   国,京城

3.非梧桐不,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止,栖息的意思

4.子非鱼,知鱼之乐?  安,怎么。 

一、译文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