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泛滥与常识匮乏

 空间网 2013-04-26

“最美”和“史上”两个词,近年来频现网络,比如,“最美”新娘、“最美”大学生、“最美”老师……为让“最美”的力度更进一步,还会加上“史上”,于是成为“史上最美”。

 

每每看到这样的称呼,我都觉得有些怪异。网友们以此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的赞美,心情当然可以理解,然而,很多“最美”和“史上最美”,说白了,本是很正常的行为,比如,眼下雅安地震抗震救灾中,某个主持人带病坚持播报,就被冠以“最感人主持”,某个主播打算官员的话,请他介绍灾情,被誉为“最美主持”,还有穿婚纱报道的新娘,也很快被网友封为“最美新娘”。从突发事件和岗位责任看,这都是很正常的,把正常的事拔高到最美的高度,滥用“最美”,是常识匮乏的结果。这会让大家的认识错位,与此同时也对被誉为“最美者”带来伤害。——他们自己觉得很正常,却莫名奇妙地被“最美”,也遭到随之而来的质疑。

 

网友可能不以为然,声音嘶哑还播报新闻,这不是坚守岗位,很有责任感吗?这当然是坚守岗位,但这根本不是什么“最美”,像这样坚守岗位的人,比比皆是,每个行业都有,甚至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有教师病重打点滴,但课程已经事先安排,无法调整,教师只有拔掉点滴去上课(换在平时,主持人因病可以休息,但关键时期,任务紧,只有带病作战)。这体现了一个职业人的基本素养,与“最美”无关。将其描绘为最美,某种程度是矮化了职业素养。

 

把一个职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上升到最美的高度,也会令当事人感到困惑——与“最美”相伴的,总有“炒作”的质疑,其实,并不是当事者自己称自己“最美”,可“扮最美”变为质疑者质疑当事人的内容:你看,明明生病了,还工作,这不是“作秀”吗?有意思的是,还真有炒作者以此为思路,来打造“最美”。

 

同样,此次地震期间,穿婚纱播报新闻的新娘,也很快被网友誉为“最美”。此事靠谱的解读,应是突发事件的特殊处理(处理过程中存在不够专业的问题),与“最美”无关,与“炒作”也无关。——新娘举办婚礼,后因有报道任务,而立即回到工作岗位。现在,网上围绕是“最美”还是“炒作”话题争论不休,还有网友爆料称此人在地震后坚持不取消婚姻,引来进一步的质疑。从常识上讲,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地震多么严重,再加上当地风俗,请了客人最好把婚礼办了,改期十分不便,毕竟这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所以才出现坚持办婚礼,之后紧急出现在现场的事。拔高到最美,或者贬为漠视生命安全,都抛开了常理。

 

可以说,这是缺乏常识的社会,对“最美”的过度消费——有的网友没有理性的思考,乱封“最美”;炒作者看准这种心理,制造“最美”,而在“最美”频频出现的社会中,丑则变为正常,这就是,以正常为最美,丑也就没有底线了。换言之,大家对“最美”的赞许,收获的并不是越来越美的世界,而是越来越低的做人标准。

 

对于一件事,社会舆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不能盲目跟风,这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如果网友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习惯与能力,那么,“最美”的炒作,是没有空间的,大家会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职业本身的要求,还是他超出职业要求展现的超我的表现,这会让常识回到整个社会,而一个有常识的社会,才具有成为美好社会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