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报:让人心服口服的叙述——读李春雷的《幸福是什么》

 田王老羊 2013-04-26

让人心服口服的叙述——读李春雷的《幸福是什么》

                                                                      作者   贺绍俊

http://www.enorth.com.cn  2012-05-11 07:27

  

 今天我们不得不忍受无序市场化带来的恶果,以至于人们不再相信世界上还存在着美好和善良的品质,也不再相信那些好人好事。比如,郭明义分明是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的事迹也宣传了好多年,但很多人总是带着半信半疑的神情来接受这些宣传,要扭转这种社会风气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越是这样,越是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郭明义的事迹,而且要用一种让人心服口服的方式来宣传。尽管现在出了不少以郭明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和话剧,但当我读到最近刚刚出版的这本关于郭明义的报告文学《幸福是什么》,仍然感到非常欣喜。这本书的作者李春雷是一位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我以为,那些对郭明义事迹抱有半信半疑态度的人,也许读了李春雷的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他们心中的疑惑就会冰释的,因为李春雷就是以一种让人心服口服的方式来写这部作品的。

让人心服口服的方式首先就体现在作家的写作姿态上。李春雷读了很多关于郭明义的材料,但他并没有因此就为自己的写作设定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主题。他是在采访过程中逐渐认识和理解郭明义的,也许他早就知道社会上的疑惑情绪,他也带着这种疑惑情绪,要通过采访去解惑释疑。所以他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就坦率地说,他第一次采访时对郭明义的印象“十分糟糕”。但是,随着采访的一步步深入,李春雷也一步步走进了郭明义的内心世界,最终他心悦诚服地说,郭明义精神就是时代精神。他也明白了为什么社会上会有那些疑惑情绪,因为“主流价值的表达容易被多元化的舆论消解,正面的声音经常被众多杂音、噪音淹没”。但是,李春雷还要告诉大家,凡是接近郭明义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郭明义的精神所感动,郭明义影响了一大批人,郭明义精神不是指一个人做好事,而是代表了我们时代对崇高和善良的呼唤。这本书用了很多笔墨写到了郭明义爱心团队,有那么多的人被郭明义所感动,自愿加入到郭明义的爱心团队中,愿意像郭明义那样奉献爱心。这些人又像是给李春雷提供了一面镜子,照出了郭明义最真实的精神世界,让你不得不信服。李春雷也由此而感慨道:“只要是过得硬的人物和事迹、只要是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精神,无论在哪里,同样会成为热点和时尚。 ”让人心服口服的方式还体现在作家的叙述方式中。李春雷在这本书中所采用的叙述完全是一种忠实于“报告”的叙述,这种叙述是一种严守采访者身份和视角的叙述。有的报告文学作家通过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后,采用一种小说叙述的方式,甚至通过小说叙述的便利去弥补材料的不足,这种叙述方式更像讲故事,也许会增加可读性,但它无疑伤害了报告文学的现场感和亲历性。李春雷的叙述则是完全忠实于采访的过程,非常客观地讲述了他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所思。我们不仅通过李春雷的叙述见到了郭明义真实的一面,而且也通过作者的叙述了解到作者自己在采访中是怎样进行判断和思考的,是怎样被采访对象所感动的。因此,我们就会觉得,李春雷所叙述的郭明义完全是生活中最真切的郭明义,不是作者想象或拔高的郭明义。读到这样的叙述文字,我们自然会心服口服。

可贵的是,李春雷把这次写作当成了一次学习和理解郭明义的过程。在每一个章节后面,他几乎都要留下一段“笔者感言”,直抒他在采访写作中的体会和思考。李春雷在采访中深刻认识到了郭明义精神的实质,他把这种实质诠释为“爱”。我十分认同他的诠释。我们说,郭明义是新时代的雷锋,是雷锋的传人。郭明义和雷锋的共同之处不就是一个“爱”字吗?我在一篇谈雷锋的文章中是这么评价雷锋的:“雷锋短暂的一生是那么的充沛和丰富,他用他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书写了一个最伟大的字:‘爱’。他爱党和国家,他爱人民,他爱集体,他爱事业,他爱生活。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超越时代的爱,一种永恒的爱。爱,可以说就是雷锋精神的核心。 ”我把雷锋精神的核心称为“大爱”,我以为郭明义精神的核心也是“大爱”。这正像郭明义自己在一首诗中所说的:“人类的爱有多宽广多博大∕人类的幸福和温暖∕就有多大”。李春雷从郭明义的“大爱”进而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一个人能够让世界分享他的“大爱”,他无疑就是最幸福的人。因此,李春雷要把这本写郭明义的书命名为“幸福是什么”。今天的社会,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物质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是令很多人苦恼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物质丰富而觉得更幸福。苦恼的人们应该读一读李春雷写的这本书,他们就会明白,光有物质没有爱,是不会真正拥有幸福的。 

                                                      ——原文刊登在《文艺报》2012-04-16第二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