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盘点:芦山地震的50个感人故事(19)

 阿根师傅 2013-04-26

独家盘点:芦山地震的50个感人故事(19)


第一顿晚餐:同“粥”共济

余行席
2013年04月21日10:42   来源:华西都市报




灾区群众自发熬起“百家饭”。

雅安芦山县

摄影报道

清晨地震突然发生,不少芦山县城居民都没有吃过早饭,就跑上了街头。直到下午5点,慌乱中不少居民仍没有吃上一顿饭。

在芦山县城内,不少饭馆经营者从危房中抢出大锅,架在路边煮起稀饭。翻腾的大锅,有序的领食队伍,稀饭、炸土豆、煮面条和米线等热食,温暖了大家的胃,也温暖了人们的心。60斤大米熬千碗粥

自己却没喝一口

昨日下午1点,在芦山县迎宾大道开米粉店的王立虎和兄弟冒着余震,从布满裂缝的饭店中抢出了60斤米和60斤土豆。在受灾群众最为集中的县城体育馆门前架起了一口大锅,熬起了稀饭粥。

不少避灾的居民拿起饭盒,排队有序等在王立虎面前。“香,这是地震后吃上的第一碗热饭。”芦山居民何立群喝了口粥说。

很快一大锅粥被居民们分食干净,王立虎赶紧又倒入米,继续熬起来。

到下午5点过,王立虎和弟弟一口气熬了6锅粥,他揉了揉胳膊说,舀稀饭把手都舀酸了。“但想着居民要吃晚饭了,再舀 一会儿也能坚持。”王立虎一天煮了成百上千碗稀饭,自己却没有喝上一口。

他说,自己还年轻,饭留给需要的人先吃。80后米粉店


成为受灾群众最爱

“吃稀饭 体育馆门口”,芦山县城内,一张张简单的废纸板上的手写体告示,给受灾群众无尽的温暖。

支起蜂窝煤炉,架起一口大锅,搬来两筲箕米粉和豆芽,带足葱花和油盐等调料,1986年出生的徐娟开始了一天的志愿者工作。

徐娟是开肥肠粉店的,小店位置就在体育馆斜对面。越来越多的伤者运进医院,越来越多的救援队伍开进芦山……

徐娟预料到,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很多受灾群众不敢回家煮饭吃,但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于是,她和丈夫将准备用于昨日营业的米粉和面条等食物全都搬到了体育馆门口,他们要为大家免费煮饭吃。

徐娟的米粉非常受欢迎,一锅很快就被人舀完,还被其他索要午饭的人包围着。她家的那口锅,一直不停地煮,豆芽、米粉和面条。旁边,还有人热心地提醒:豆芽要多煮一下,要煮熟,免得吃了拉肚子。你出米我出油

熬出稀饭特别香

昨日傍晚,像王立虎兄弟俩这样的爱心稀饭粥,整个芦山县内随处可见。

在宝盛乡玉溪村县道前,村民何培荣也在大锅前熬着稀饭粥。只要是路过的救灾人员,她都会递上一碗。

而何培荣熬的稀饭粥,是真真正正的“百家饭”。大米是她和老李从家抱出来的,加的盐是邻居小卖部老板店里的最后几袋库存。而村民苟爱萍则从倒塌的厨房里,拿出腊肉熬出的猪油。稀饭粥里的蔬菜,则摘自各家的菜田。记者也喝了一口,这碗稀饭味道特别香。

其实,玉溪村村民的存留食物也不多,如果都给路人吃了,以后怎么办?对此,何培荣摆摆手说,村里的饭虽然很快就能吃完,但相信很快政府就会给大家送上物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