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慎诗词与中国人的价值观

 壶公评论 2013-04-27
杨慎诗词与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三国演义》,至少不会忘记的是那一首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词中人当然能够知道,这是一阙《临江仙》。如何研究了诗史,也许能够知道这一阙《临江仙》属于《二十一史弹词》之第四段《说三分两晋》,这一段中还有一阙《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读之,这《西江月》和《临江仙》都在“笑谈中”,前者又似乎更潇洒一些,毕竟《临江仙》说的是外在,而《西江月》说的是自己,“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一份感伤真真切切。

读诗词,如果能够了解历史背景,那就不是在看西洋景了;如果能够了解作者并且理解他写作诗词的情绪,这诗词也就读得明白了。

《二十一史弹词》的作者是杨慎,一个明朝的读书人――一个失意的读书人。
 
杨慎是谁?

壶公评论写过关于发生于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因为它是理学在明代的一次表演,尤其是这一事件突出了明代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为大礼议之争的发起者杨廷和是一个平庸的官僚,也一直以为正是这个大礼议之争把大明朝导向混乱,导向党争,导向灭亡――起码在文化上是如此。因此壶公评论慎重看待当代的关于民主的讨论。
 
杨慎,杨廷和之子。杨廷和就是那个挑起嘉靖大礼议之争的内阁首辅、三朝老臣。杨廷和祸及其子,杨慎坚持了老子的观点,在朝堂之上被打了屁股,并且流放滇南。

壶公评论写明朝变故,知道了老杨头的故事,因此很客观地说,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谓其政治有别于前面的、所谓的封建王朝,并且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其基调也是如此。当然,法国大革命是成功的,大礼议之争是失败的,关键点在于二者在观念和哲理上有深浅之别。之所以讨论这样的问题,是在为当代中国思维的庸俗化担忧。文化的决定意义当然不是二、三十年就可以显现出来的,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把大议礼之争与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有点突兀,但是从三个方面论又不能不如此说:

其一、都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大议礼之争的理论即理学,虽然并不完全体现理学,但其道在理,其行唯理,其言在理。
而理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之一,正是理学促使西方启蒙思想家看到社会变革的模型——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哲学家领导的社会。。。

其二、杨廷和、杨慎等等,这些官僚贵族们坦然进入他们认定的理的论争,固无胜算,败也欣然。
杨慎就是一例,他在正德六年得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史家以为他的禀性刚直,却没有能够看到他的思维特性,即此君目中已经没有君王的特定意义——君王也等闲。正因此他以监督者的目光注视君王——每事必直书。例如明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他上疏抗谏;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他尤其活跃,嘉靖三年,时任经筵讲官的杨慎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杨慎与之前的谏官们不同是,他始终唯理而行,即使终身流放依然故我,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意趣翩翩。

其三、1524年,“大礼议”之争剧烈化,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左顺门撼门大哭,声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明世宗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
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自此之后,明朝仕子以批判朝政为能,魏阉迫害东林之时,一些仕子甚至慨然赴死,贯穿明朝中晚期的文化特性令人刮目相看。
 
杨慎是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生存于1488年至1559年。关于此翁评价,或论“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杨慎留存于世诗约2300首,因他流离于外30余年,诗以“思乡”、“怀归”情怀为多,例如《宿金沙江》: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全诗沉淀于一个愁肠百结的离恨之中,君子岂无情,只是义理真。杨慎的这一情绪又表达于裴多芬的那首名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可惜的是杨慎的目标并不是自由――这一点太深刻了,他在寻找皇朝的正义,可是他放弃了自由。

直至临终,杨慎仍然沉浸在悲剧中,他的《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回头看看《西江月》和《临江仙》中表达的家国情怀,杨慎的悲剧情思或者更令人感动,于此也窥见东、西方价值观深刻的差异。其实,这个差异并不只是表现于杨慎与裴多芬之间,而贯穿于世世代代中国读书人与西方读书人的思想之中,这就是文化。

壶公评论2013-4-27写于麒麟山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