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红色官窑瓷的疑问

 富一生 2013-04-28
关于红色官窑瓷的疑问

关于“红色官窑”,由于社会对其关注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研究及著作也不多,不像对历朝历代瓷器的介绍那样俯拾皆是。2002年出版的一本《红色官窑文革瓷器》是近十余年来最全面的收集介绍,另有些回忆、介绍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站。这些资料基本是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官窑”,但是目前在市面上可见的“红色官窑”瓷器,有相当数量其款识却是60年代的,其绘画风格和内容也与70年代的产品有很大不同。笔者收藏有几件60年代产品,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收到的两件不同器型的产品,其图案因笔法、字体、诗文相同,显然是同一人所绘,按照这样的机率推算,当时的画师不多,产量也不会很多。 

  这些产品究竟有什么样的产生背景?从资料上看,醴陵和景德镇从50年代开始就生产“红色官窑”了,但是,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已有的资料语焉不详。假如这批产品根本就是托伪之作,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制作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而作?再者,那为何又会有对这批产品的仿品出现?此为谜之一。 
解答:有关2002年出版的这本所谓的<<红色官窑。文革瓷器>>这本书,严肃地来讲,这本书出版的质量太差了,主席用瓷图片资料都是从拍卖图录上、杂志上抄录下来的,参差不齐,特别是所刊登的醴陵窑红色官窑瓷器的图片,95%是从群力瓷厂的样品册上抄录下来的,翻版的图片质量很差,有的图案资料和文字还错误百出,把几个潮州的普通釉上花瓶说成是醴陵制作的红色官窑精品,稍内行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且这本书所标的红色官窑瓷器价格与现市场价格离谱,单从图片质量上看效果,根本体现不出六七年代醴陵所制作的红色官窑瓷的效果。并且景德镇和醴陵有关资料很少记录50-70年代所制作的瓷器记录,在醴陵仅80年代编的<<醴陵陶瓷志>>,群力瓷厂志就记录了部分制作国家专用瓷及礼品瓷的简单介绍。现在市场上所见到的所有打中南海,怀仁堂,钓鱼台专用等字样,并与有一九六X,七X年,珍品,并写有陶瓷研究所敬制,精制的,全是现在做的仿制品,根本不是景德镇和醴陵六七十年代制作的红色官窑瓷,这些所谓的假的红色官窑瓷全部采用釉中彩原料绘画,根本不是醴陵正宗的釉下五彩陶瓷,这种釉中彩原料说白了,还是釉上彩,因为他是在烧成瓷后,再绘画,再入窑低温烧制。至于作者提问: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制作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而作?制作这种高质量的仿品,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向有关人士描述当今的景德镇不愧是号称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陶瓷仿古陶瓷的集散地,人才济济,消息也灵通,市场上撒东西好销,当然就做撒。
  70年代的“红色官窑”瓷器的图案以花卉为主,最多的是梅花,另有桃花、月季、芙蓉等,画面比较简单,注重装饰性。而60年代的产品,除梅花外,还有很多传统图案,如四季花卉、动物等,画面较大,注重整体性。绘画的笔法以传统笔法为主,有些接近于工笔,十分细腻。另外,从“中南海用瓷”来说,70年代的产品基本是以生活用品为主。而60年代的产品则除了生活用品、文房用具之外,还有不少装饰用瓷,如花瓶、鱼缸等。从这些情况看,似乎这两段时间在产品设计的主导思想上有所不同。是否真的如此?此为谜之二。 
  解答:70年代制作的红色官窑瓷图案并不是以花卉为主,但日用瓷由于器形小之局限,而用的花卉图案较多,其它艺术瓷类,景德镇和醴陵都一样,山水,花卉,人物、工笔写意都有,特别是为国家做专用瓷,瓷器的器形和画面都是要通过中央严格审查最后才能确定的,有些瓷器画面还是景德镇和醴陵的工艺大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如1964年群力瓷厂为大会堂设计制作的139花(缠枝莲图案)国宴餐具就是景德镇和醴陵的工艺大师还有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些教授和一些著名画家共同设计和选定的。所以当时制作一批重大的瓷器任务,是多家单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做中南海用瓷和国宴瓷,60-70年代制作的瓷器即有日用瓷,也有陈设艺术瓷,在日用瓷中,中南海国宴瓷使用最多的而是醴陵制作的瓷器,原因是醴陵善于制作釉下彩,釉下彩不含铅,最宜使用,而景德镇主要做釉上的东西,釉上做的餐具不宜使用,所以景德镇做的中南海用瓷基本上是陈列艺术瓷较多,醴陵的釉下彩和景德镇的釉上彩这也是两地式各自的陶瓷风格。至于设计的题材,景德镇和醴陵都一样,都是紧根当时的政治形式和历史背景走,画山水的则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革命纪念胜地,农业学太赛等等、人物都是以革命样板戏、赤脚医生、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等为题材的居多。而画花鸟则除制作国家专用瓷规定的画面外,其它的花卉题材则是绘画师傅自己想撒就画撒,只要自己能够设计绘画出来,60-70年代这两段时间产品设计画面上应该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绘画师傅们的主导思想是一样的。虽然与现阶段来比,瓷器绘画题材有些局限性,但是从瓷器质量上和绘画水平来说,当时所制作的任何一件瓷器可以说都是不错的,而为当时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制作的红色官窑瓷精品的质量更是一流的水平。
  从底款来说,70年代的产品一般是“景德镇制”、“中国醴陵”、“醴陵群力”,以及“群力厂”的商标。而60年代的产品底款则是“中南海怀仁堂珍品陶瓷研究所敬制”、“中南海西花厅珍品陶瓷研究所”等。因为中南海还有其他一些知名的场所,如丰泽园,那么,有没有其它场所的款识?底款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变化?此为谜之三。 
  解答:从底款来说:60-70年代景德镇做的瓷器包括所制的中南海用瓷的底款都很简单,基本上只有三种类型的底款,景德镇产的:一:是打“景德镇制”底款颜色为釉下青花蓝色或釉上红料款,二,有些陈列艺术瓷打“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试制”。三,就是陶瓷绘画作者自己的签名。而醴陵所制的瓷器的底款反而复杂的多,据本人调查研究醴陵所生产的陶瓷发现,醴陵瓷器底款基本如下:一、底款为蓝色篆书“中国醴陵”和“湖南醴陵”此款为60-70年代所生产的瓷器,并为毛主席用瓷的专用款识,二、“中国醴陵特制”,打这底款的年代也在60-80年以前,凡这种底款的瓷器都非常精美,全为国家特制瓷和专用礼品瓷,三、底款为蓝色的“湖南陶瓷研究所精制”,此款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80-90年间的专用底款,到90年以后,研究所生产的艺术瓷器一般都署作者的名字了,四、底款为釉下的“钻石”底款和釉上的“蝴蝶花”底款,这两种款识的年代是群力瓷厂在70-75年左右的部分瓷器产品底款。五、蓝色的“湖南群力”带边框的底款为78年毛主席纪念堂用瓷的专用底款,六,蓝色的“醴陵群力”为群力瓷厂80-85年生产的部分瓷器产品底款,七、黄色的“双凤”商标底款为群力瓷厂80-97年左右的底款,蓝色的“双凤”商标和红色“醴陵窑”底款为现今的群力瓷厂陶瓷底款。
  70年代产品的底款没有年代,而60年代的产品有的有年款,最多的是“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六年”,少数也见过有“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八年”的,但从品质看,很可能是仿品。底款的字体一般只有两种:楷书和隶书,有红蓝两种颜色。底款字体十分规整,凡不规整的必是仿品。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年份的产品,其他年份有没有生产过?此为谜之四。 
  解答:你所见到的这些打年代的都是现在的仿制品,真正60-70年的红色官窑瓷都不会直接在底部打上年款,仿制者是怕你不知道这瓷器是撒年代做的,所以就打上“一九六X年”和“一九七X年,又怕你不知道道是为谁做的,就打上“中南海”“紫观阁”“钓鱼台”字样,怕你不识瓶子好坏,而直接打上“珍品”二字,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陶瓷研究所”的款识来看,这些产品应该是设在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研制的,那么,60年代有没有醴陵的产品?如果有,是些什么产品?醴陵的产品是否从来就没有过年款?那又为什么?此为谜之五。 
   
  解答:凡前面没有加“景德镇”和“江西”的,而是只打“陶瓷研究所”款的所有陶瓷都是现在的仿制品,这是因为景德镇的不法商人,为了避免有关部门打击,钻法律空子,前不即不加景德镇、江西、也不加湖南、因为陶瓷界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两大陶瓷研究所,就只有江西的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和湖南省醴陵的陶瓷研究所,如前面冠上名称,这两大陶瓷研究所肯定会找他的麻烦,不署名,让买家自己猜,他们是打擦边球,就算景德镇和湖南醴陵的陶瓷研究所心知肚名,也拿他们没撤。60年代醴陵已经生产了大量艺术瓷和日用瓷了,58年就为毛主席生产了有名的蝴蝶花胜利杯,底款为釉下淡绿色“湖南醴陵”外加一个釉上的“和平鸽”西赤红底款,59年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生产了直接一米的挂盘和龙船,花瓶,茶具等陈设艺术瓷,8月又为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场生产专用瓷器,俗称“三馆瓷”。醴陵瓷器在艺术瓷上打年款的较多,日用瓷很少。


  这一系列的谜让人捉摸不透,愿与有此同好的藏友共同来揭开。收藏本来不是为了占有,而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体味。收藏的过程就是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学习知识,体验美、体验生活的过程。抱着这样一种目的,收藏就会使你的精神和生活更充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