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被小说玷污的周瑜
2013-04-28 | 阅:  转:  |  分享 
  
被小说玷污的周瑜被小说玷污的周瑜被小说玷污的周瑜被小说玷污的周瑜一、被历史扭曲贬低的一、被历史扭曲贬低的一、被历史扭曲贬低的一、被历史扭曲贬低的三国演义形象三国演义形象三国演义形象三国演义形象《三国演义》由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将诸葛亮塑造为正面形象,故对

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1、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做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

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3、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是一场单纯的政

治婚姻。4、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继而有了赤壁之战。5、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

6、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二、二、二、二、周瑜受贬低的原因周瑜受贬低的原因周瑜受贬低的原因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代文豪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

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浙,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懦将却在百姓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诸葛孔明在赤壁之战开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苏轼词中那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

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到底是谁。由此,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呢?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

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这段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贬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从《三国志》到《汉晋春秋》,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或以曹魏为正统,或以蜀汉为正统,反反复复,众说纷纭。而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身处

夹缝中的东吴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处于颇为尴尬的地位。周瑜虽然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无论是“拥曹反刘”或是“帝蜀寇魏”,在这些熟读经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的字里行间依旧始终如一地充盈着对周瑜的无限崇敬和由衷钦佩,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雅俗两种文

化,虽然以礼乐诗书为内核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没有发生多大变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民间意识为内核的俗文化系统周瑜几成“妒才忌能、意气用事”代名词。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三分事略》是完全把周瑜作

为刘备集团的对立面来处理的,并且采用了一种低层次的单向、平面的手法来贬斥周瑜,以此来反衬出刘备集团人物的忠义智信。这种幼雅朴素的手法,使得周瑜的性格只能显现出单一而平面的狭隘与平庸,甚至是愚蠢,相当的脸谱化,简单化,不过这倒是颇为符合说唱文学易懂易唱,人物性格单纯而鲜明的特征。

元代社会废止了科举制度,读书人没有了进身之阶,由此一大批满腹诗书的文人放弃了儒业,加入到市井文学的创作中来,使其创作日趋成熟。罗贯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能否认,《演义》在塑造周瑜胆略兼人,雄姿英发的儒将风范时,作者广征博引各类史料,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光有历史的有实性,并不等于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更何况指导全书的“拥刘”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创作规律迫使作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立物,于是,在作品中

的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猛,赵云之勇以及孔明之智,无不绚丽多资,闪烁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浓厚的古典浪温主义色调。对于其它人物,便只能以陪衬面日出现。因此,无论在历史的舞台上周瑜如何叱咤风云,但在《演义》中去终究无法摆脱作为陪衬的命运,并且可能毫不夸旨地说他是诸葛孔明的头号陪衬人物。的确,《演义》的周瑜

确是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他的才略甚至可能盖过一世奸雄。但是,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却处处受制,屡屡败北。正如毛宗所说的“以周瑜之乖巧以衬托孔明倍乖巧”。然而,作为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孔明需要的不仅仅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宏大量的坦荡气度和觉着老练的雍容气的雍容气质,而这一切

与史载的周瑜性格类型太相似,不易产生性格上的碰撞,那么故事情节将无法展开,诸葛亮

的个性更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了塑造那位人格近乎达到自我完善的贤相名臣,作为一名出色文学家的罗贯中不惜突破史料的束缚与限制,吸收民间文艺想象的空间,进行小说艺术的虚构,对周瑜的性格加以改造,并以他的心地偏狭反衬孔明的胸无芥蒂,以他的意气用事反衬孔明的觉着老练。周瑜的气量狭小,意气冲劝和孔明的宽宏大量,沉着光练都在对此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其实,任何一部

史书都没有提及瑜亮间的如此恩怨,诸葛亮的主要作为是在刘备死后,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东吴余下的事,主要是为刘备管粮草后勤等,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上书告诫要谨防刘备时,提及的只是关、张二将,对孔明只字未提。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才能与地位在当时都没有引到周瑜的重视,那么周瑜又怎么可能去与一个无名小辈为难呢?但是为了中心人物塑造的审美需求,这种对照性的描写还是始终贯穿着周瑜与孔明的交锋,以经改造了的周瑜形象来仅衬出诸葛亮的性格魅力,而市井文学中周瑜那偏狭冲动的个性经过小说家的妙竺笔生花便得

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越发地鲜明生动了。三、三、三、三、历史历史历史历史人物对周瑜的人物对周瑜的人物对周瑜的人物对周瑜的评价评价评价评价

陈寿:“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孙策:“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谐也。”

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4]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吕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

遂共不睦,几败国事。”诸葛瑾、步骘:“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陆机:“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袁宏:“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

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严从:“周瑜、鲁肃,咸起诸生,鹗视乌林,鹰扬赤壁。然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杰: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孙策,子敬辍粟於周郎:咸有异於人者也。”

[5]梁肃:“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6]

陈亮:“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洪迈:“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萧常:“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

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胡三省:“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李安溪:“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周瑜在则可,如无

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卢弼: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毛泽东:“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7]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吉礼五》中提到,唐代时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皇室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

包括“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

逊、邓艾、陆抗而已。同样,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时,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周瑜。四、四、四、四、周郎顾曲周郎顾曲周郎顾曲周郎顾曲的典故的典故的典故的典故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常被称为周郎,同样典出《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周瑜传》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

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相侠累(名傀)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嵇康一死,无人能奏。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就是为周瑜所做,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

会之作。然而,《长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南朝陈也有江总诗,“弦心

艳卓女,曲误动周郎。”这里诗里的顾曲周郎虽然出现的场合经常不对,但比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弹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样了,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

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弦调。”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苏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聋的小试探。《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领军人物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

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最别致潇洒,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原来曲误回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妩媚可爱当属吴梅英的《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非常的有邻家小妹娇憨态。

其实演变到这里,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即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如果不能赏音鉴乐,当然不会有顾曲一说。明确将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苏轼对此亦有跟和,《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

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范成大的《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少年时有段飞扬岁月,其后却处处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曾有《惜分飞》,“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一派怅往伤怀。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不过,在偶尔的时候,它也会还本来面目,而在那种时候,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总是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病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五、描述周瑜的五、描述周瑜的五、描述周瑜的五、描述周瑜的相关诗词相关诗词相关诗词相关诗词咏赤壁(唐李白)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吴·赤壁(唐孙元晏)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咏赤壁(唐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题周瑜将军庙(唐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艰,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读三国志(唐李九龄)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偶书三首(之三)(宋张耒)周郎战处沧江回,鱼龙荡潏山石摧。荆州艨艟莫举楫,走君不劳一炬灰。当年雄豪谁复在,乔木荒烟忽千载。蕲州截竹作笛材,一写山川万古哀。

南宋范成大吊周瑜诗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菩萨蛮(南宋辛弃疾)

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水调歌头(南宋张孝祥)

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凭仗使君胸次,与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

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

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

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赤壁(南宋戴复古)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明王奉)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赤壁石刻(明朱桢)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周瑜宅(清郑燮)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献花(0)
+1
(本文系独狼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