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外问源》(23)

 yule83 2013-04-28
《软外问源》(23)
 
任泉
 
第十六章  对传统概念主导的许多痛症诊断名称重新认识
 
 
  
二十一、“耻骨联合分离”
 
  1、“主诉痛”、“压痛”是两侧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向内发出汇集于耻骨联合部的传导
 
痛,或结合棱锥肌耻骨联合上缘附着处向下发出集中于耻骨联合部的传导痛;疼痛与耻骨联合本
 
身无关。
 
   2、实际上,是双侧股内收肌群耻骨支附着处损害,或结合传导痛和腹直肌耻骨联合上缘附着
 
处损害向耻骨联合部位发出的传导痛。
 
   3、正名为“原发性双大腿根部或结合耻骨联合上缘附着处软组织损害性耻骨联合部传导
 
痛”。
 
    二十二、计划生育后遗痛
 
   1、根据股内收肌群耻骨上下支或结合腹直肌耻骨联合上缘附着处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常规地
 
施行大腿根部软组织或结合耻骨联合上缘附着处软组织行松解手术,男性病例消除了下腹痛、腹
 
股沟痛、下肢传导痛和性功能障碍等;女性病例消除了腹痛、腹股沟痛、月经痛、性交痛输精管
 
结扎手术后遗症,输卵管绝育手术后遗症。两组病例均取得远期疗效的治愈显效率。
  
    2、正名为:耻骨部潜性软组织损害受男(女)性绝育手术激发的后遗症”。
 
    二十三、“髋关节骨关节病”
 
    1、实践证明:“髋关节骨关节病”的疼痛来源于髋关节外周围骨骼附着的损害性软组织;
 
 
骨性改变的或畸形的髋关节属骨骼的退行性变,而不是疼痛因素。
 
    2、“髋关节骨关节病”正名为“臀髋部和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合并非疼痛因素的髋关节肥
 
大性改变”。
 
    二十四、“髌腱末端病”
 
    1、“末端病”,的实质是软组织损害。是髌下脂肪垫髌尖粗面附着初无菌性炎症的病变。
 
    2、髌韧带髌尖部附着处可以出现生理性骨性退行性变,但这种骨骼的老化表现不可能引起
 
疼痛。
 
    3、髌尖前面附着的髌韧带非常坚韧,不容易引起单独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因此也不易
 
引起单独的髌韧带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导致的膝前方疼痛。
 
    4、膝前方疼痛来源于髌尖粗面附着的髌下脂肪垫损害。
  
    5、于无菌性炎症的髌尖前方附着的髌韧带与炎症的髌尖粗面附着的髌下脂肪垫,两者在髌
 
骨下缘紧密相邻仅有前后之区分。不了解正规的髌下脂肪垫压痛点检查操作的人,就在髌骨下缘
 
两者比邻部位作滑动按压,极容易把髌下脂肪垫损害的疼痛错误地当做髌韧带尖附着处的疼痛来
 
认识。这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
  
    6、“髌腱末端病”的膝前方痛来源与髌尖粗面附着的髌下脂肪损害;髌韧带髌尖前面附着
 
处不存有损害性病变,故而不会引起疼痛。
 
    7、“髌腱末端病”正名为“髌下脂肪垫损害”。
 
    二十五、“跟骨刺”
  
    1、跟骨的骨质增生与全身各个骨骼的骨质增生一样,均属生理性退变而不是病变,不可能
 
引起疼痛。
 
    2、20世纪60年代初起,笔者在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腰腿痛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治愈
 
的部分病例术后却出现同侧膝痛合并跟底痛或同侧踝痛合并跟底痛。前者补行髌下脂肪垫松解手
 
术、后者补行内外踝下方软组织松解手术解除膝痛或踝痛的同时,则跟底痛均随着立刻消失。
  
    3、根据压痛点决定本病的诊断方法如下:助手紧压跟底部软组织引出剧痛时保持拇指的压
 
力和位置不变,检查者立刻按照髌下脂肪垫损害的压痛点检查方法,在髌尖粗面脂肪垫附着处滑
 
动按压,引出膝痛而使跟底部压痛立刻消失;但当检查的拇指尖停止滑动按压髌间粗面时,跟底
 
部压痛又自行立刻重演,说明髌下脂肪压痛与跟底痛有因果关系。反之不然。
 
    4、检查者应更换检查部位,两拇指尖紧压内外踝后下的胫骨后肌、胫骨长短肌的腱鞘时,
 
引出剧烈踝痛而使跟底部压痛自行立刻消失;同样,去除两侧踝部压迫而使跟底部压痛又会立刻
 
重演。
 
    5、前者为髌下脂肪垫损害并发传导性跟底痛;后者为内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并发传导性
 
跟底痛。
 
    6、跖腱膜附着的“跟骨刺”不是跟底痛的致痛病因,不需鉴别。
 
    二十六、“扁平足”
 
    1、不论“先天性发育畸形”、“遗传性扁平足”或“后天性或劳损性扁平足”等骨骼畸
 
形,均不是疼痛的原发因素;疼痛来源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
 
    2、严重的扁平足畸形,只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没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存在,则是不可能引
 
起疼痛的。
  
    3、正名为“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合并非疼痛因素的扁平足畸形”。
 
    二十七、“颈椎病”
 
    1、“颈椎病”,实际上全由椎管外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的软组织损害而来,与颈椎的骨
 
性退变并无关联。
 
    2、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间盘退变本身极其继发性骨赘不是“颈椎病“的发病因素(除脊
 
髓型);颈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才是本病的发病因素。由于颈椎管内鞘膜外脂肪罹患无菌性炎症
 
病变者临床上少见,故上述”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由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软组织损害
 
而来。
 
    3、如果在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作全面和系统的压痛点强刺激推拿而使征象立刻显著缓解
 
者,不论颈椎骨退行性变何等严重,还应明确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无征象改善者,方可考虑椎
 
管内其他的发病因素。
 
    4、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的治疗原理只涉及头颈背肩部的损害性软组织,从未涉及颈椎管
 
内退变性骨赘。从而说明远期治愈效率全来自头颈背部软组织损害,与颈椎管内退变骨赘无丝毫
 
联系。正因为退变性骨赘本身属非疼痛因素,故而与神经组织接触不会引起疼痛;又因骨赘形成
 
的过程十分缓慢,其渐增的慢性机械性压迫作用于神经组织,由于后者的抗压作用极强,故而椎
 
管内骨赘不易引起麻木或麻痹。只有当颈椎管内鞘膜外脂肪罹患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时才会引
 
起椎管内软组织痛。
 
    5、对现有的“颈椎病”有效的非手术的治疗原理,以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理论作讨论分
 
析,由于无法改变“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的骨赘,不可能对“颈椎病”起治疗作
 
用。对非手术有效的“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实质上全是对头颈背肩部损害
 
性软组织起治疗作用。
  
    6、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全属阴差阳错,应该以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
 
取代;传统的针对椎间孔内骨性退变治疗本病的原理属张冠李戴,应该以针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损
 
害的治疗原理取代;“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名称是错误的,
 
应该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痛或颈背间臂手痛取代;无效病例要考虑其他学科的疾病包括
 
椎管内软组织损害的可能性;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肩臂痛也要按解剖分型:分为椎管外、椎管外
 
和椎管内外混合型三种诊断;采用笔者创用的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结合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检
 
查对上述三型可以做出精确的鉴别。
  
    7、“脑震汤后遗症”,体检中发现患者均有高度敏感的头颈背肩部和锁骨的软组织损害压
 
痛点,其上分别施行强刺激推拿治疗,均可使征象立刻消除,未遇无效病例。由此可见,“脑震
 
汤后遗症”全属头颈背肩部或腰骶臀髋部软组织损害的固有征象。其发病机制是:当头颅受伤引
 
起脑震汤的同时必涉及邻近的躯干上部软组织罹患或多或少的牵拉性损伤。
  
    8、“脑震汤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全是急性损伤后遗的头颈背间部和锁骨上窝软组织损害的
 
固有征象,与脑震汤无关。
 
    二十八、“膜迷路积水”
 
    1、体检中发现该病例的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均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其上分别施行强
 
刺激推拿后,均立即全部消除了“膜迷路积水病”的所有征象。
         
    二十九、“咽异常感”
 
    1、“咽喉异常感”的病因是咽喉外周的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卧软组织损害对咽喉的传导影
 
响,对“功能性病变”要注意,不要轻易作出诊断。
 
    2、“咽喉异常感”正明为“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卧软组织损害性咽异常感”。
 
    三十、“落枕”或“失枕”
 
    1、“落枕”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系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软
 
组织的潜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压痛点,受到病毒感染的激惹而使征象突发,颈项的“睡觉姿势不
 
正“或”枕头的高度不适合“最多起一诱发作用,不应该当作发病机制看待。
  
    2、“落枕”正名为“突发性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软组织损害的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