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研究

 pingfan2013 2013-04-28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研究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研究

黔江区委党校

通常,我们把办事的准则和规程叫做制度,把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叫做机制。制度和机制带有稳定性、长期性特点。构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就是将"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和"大下访")中涌现出来的一些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做法、新鲜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直到完全地融入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实现制度化和长效化的一种机制和模式。

一、以"三进三同"为重点,构建党员与群众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

在党员干部中全面开展"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是党团结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大创举,是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制,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参与"三进三同"活动的党员干部深入村组、院坝,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积极协调、联系村、社、农户,发展可行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出行、上学、治病、就业、饮水等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党员干部通过这种"沉下去"的社会实践,住在农家、吃在农家、劳动在农家,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愿、所忧、所思,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俗话说,兼听则明。群众的呼声,就是"第一信号"。对于老百姓来说要求并不高,就盼望着上面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深入到群众中间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解决他们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难题,使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到工作实际中去,最终过上好日子。

"三进三同"这一形式摒弃了空洞的说教,倡导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无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创新。需要从制度层面构建起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的制度。要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定期调研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明确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职责和要求,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有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与群众增进理解、加深感情。真正建立起联系群众、了解民情的长效机制,使决策更民主、科学,使工作更得民心、更合民情、更顺民意。二是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民情日记"制度。"民情日记"记录的是民情、民意、民声,是与百姓息息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规范"民情日记"记录的内容,定期检查有关内容的落实情况,并把它纳入党员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使"民情日记"真正成为架在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真正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三是健全选派党员干部下基层培养锻炼的制度。要把年轻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培养锻炼这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尤其要有意识地将一些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富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党员干部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督促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将创新思路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促使他们从基层党员群众中吸取养分、学习经验,尽快地成熟起来。四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群众满意度测评。把机关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开展"三进三同"的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以"结穷亲"为着力点,构建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

说起"结穷亲",老百姓无不觉得这是一项惠农惠民的好政策,他们更是对我们的政府能够号召广大干部开展这样的活动拍手称赞,还会滔滔不绝地话起这项活动给农村带来的活力。干部放下身子与老百姓打成一堆,脏活累活帮忙干,困难帮忙解决了,老百姓的心也温暖起来了,他们对干部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干部不再是以前的单单收税收款,解决纠纷的人了,同时他们还成了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实在人、"亲戚"了。

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映像得到了改变,我们的农村工作就会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需要从制度层面构建起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一旦结下了"穷亲",终生是"亲戚",要常走常亲、越走越亲。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穷亲"相对固定下来,并定期"串门"、"拉家常",不断扩大帮扶实效。二是建立完善联系制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联系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主动深入基层走访,定向联系、定点帮扶、定期开展活动,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要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切实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在各级党政机关制定完善办事指南、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促使党员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建立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结穷亲"只是一种形式,帮助"穷亲"脱贫致富、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开展,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应深入研究帮助"穷亲"的方法措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尤其要把党员领导干部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情况纳入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体现到实际行动上,既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又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受教育。

三、以"大下访"为契机,构建群众诉求办理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面难见,门难进"成了部分机关的缩影,"人不对头,领导面都难见,更别说领导出面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堵路、上访、打砸,成为部分群众不得已的选择。党员干部大下访解决的不仅是访民实际问题,而是检拾起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法宝。机关干部通过走出办公室大走访大下访,现场聆听信访群众反映的诉求,耐心细致地答复或解释。于是,大量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一些积案、信访问题得到解决。

要以"大接访、大下访"为契机,把"大接访、大下访"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抓手",构建起群众诉求办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渠道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建立完善信访网络。设立区(县)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街道镇乡接待室、村居接访室接待场所,公布书记、区(县)长公开邮箱和区(县)长公开电话等信访方式,为群众反映诉求提供畅通、便利的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坚持把法制教育贯穿信访案件处理过程始终,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方式表达合理合法诉求,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信访工作秩序。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三级接访"机制。坚持开展区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坚持区(县)委书记、区(县)长每周下访接待群众一次;坚持区(县)委、区(县)政府领导每月轮流公开接待群众一次;坚持区(县)四大家领导每月下访接待群众一次。坚持开展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继续组织经验丰富、熟悉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机关干部深入基层,面对面听群众诉求,心连心解决群众困难。不断完善随访随处、定期通报、非正常上访处置等方面的机制,确保各类信访问题不回流、不反弹。三是建立预防矛盾纠纷源头处置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落实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保障公平正义。着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阶段。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努力在源头预防矛盾纠纷上下功夫、见成效。强化村居人民调解员制度。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员察民意、体民情、威望重的优势,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消除各类矛盾隐患。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紧密地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一大执政法宝。构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来集思广益,添砖加瓦,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使之日臻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