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省华县大地震的启迪

 云雾山钟 2013-04-29

1556年华县地震以其特殊的震害给人们留下了血的教训,这数以千万计的财产、数十万人生命的代价也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
   一、伤亡巨大的原因
   华县地震发生在古今人口稠密的关中平原东部地区,房倒屋塌,寒风瑟瑟,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其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想昔日,关中居民冬季多依火坑取暖,衣被素薄,震后一切皆失,更亦当时正值隆冬时节,严寒大风,使灾民忍饥挨饿,瑟瑟露宿,哭声四野,纵不被饿死,亦被冻僵。
   (一)主震震级大,余震频度高、持续时间长。
   主震发生前极震区内发生的有感地震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致使主震突发后,造成极大伤亡。主震释放出的能量为6.3×1023尔格,主震发生的当夜,至少有一次7.0~7.5级余震或数次大于6.5级强余震发生,一昼夜地震二十余次,十天后又有一次7.0级强余震发生(二十二日午后复大震,少顷止)。余震长达四年之久。
   (二)发震时间七时正值隆冬午夜,人多死于突变。死者半属梦寐不知((明)王士性《广志绎》)。地震伤亡与发震时间有一定关系:

   (三)震前陕西地区出现大面积气象灾变,是伤亡之大的另一个潜在因素。华县地震的前五年(1550~1555年)中,陕北、关中五府数十县旱,民饥,朝廷免陕西被灾夏税。1555年,黄河、渭河溢,大水(宣统《甘肃通志》)。康熙《蒲城县志》在记华县大震时记作:“……兼前年旱,饿压相继,死者不可胜计”。
   上述因素是造成华县地震伤亡人数众多的主要原因。
   二、震后的社会影响
   在明代,人们对地震尚未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的认识阶段,由于缺乏地震知识,对突。然到来的灾害无应变能力,当然不可能会有完全正确的防范措施,以致地震发生时,茫然失措,顾此失彼,反遭其害。
   华县大震后,出现了社会治安混乱及次生灾害。震后灾民面临的第一难关即是衣,食,住、医,灾难夺去了灾民的生命,幸存的伤残人员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饥饿,疾病、火灾等次生灾害又夺去了数以万计人员的生命,导致“民疫饿震死者十之四”(《赵浚谷文集》),更皆震后灾区“抢掠大起,死者枕藉”,奸人乘乱掠或击杀,数日乃定。加之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人心动摇,四外避难。以至于震后“二十年之内,同、华,蒲、渭之地,幼而生齿、壮而室家,大抵皆秦民半死之遗孤”。
   三、大震给人们的经验教训
   华县大地震之后,人们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以鉴后人。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道:“居民之家,当勉置合厢楼板,内竖壮木床榻。”以防不测之变,贫寒之家,“力不办者,可预择空隙之处,审趋避可也”,并告诫人们,“卒然闻变,不可疾出,应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翼完卵”,若为富厚之家,高墙深院。未必可以走出,即出,顾此失彼,反遭覆压。并列举了压毙伤亡的实例,这些经验教训至今仍为人们避震的有效措施,同时提醒人们在震后动乱的社会状况下,必须有强有力的法一治才能平息混乱。
   秦可大还试图从“水浅土薄、气易冲泄”之理来解释自古关中多地震灾变的原因,开始逐步摆脱天人感应的唯心观。
   华县大地震已过去430多年了,关中民众的生活习俗、居住条件又改变了多少呢?人们担心华县大震灾难重演,试问,假如某一天,在关中一带再发生一次8级大震,人们又将从1556年华县大震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