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安屡有蝗灾记载: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夏,飞蝗蔽日,自东方来,至长安,草木食尽。 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 陕西并、司、秦、雍诸州大蝗,食草木、牛羊毛皆尽。 前秦寿光元年(公元355年) 关中蝗虫大起,自华泽至陇山,食无遗。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 关中旱,蝗虫成灾,死者枕籍。 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 夏蝗。飞蝗蔽天,旬月不息,所至草林叶尽,畜毛靡有孑遗。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 四月,关中诸州皆蝗,人死者十有七八。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 明嘉靖八年(1529年) 飞蝗蔽天,自河南来,食禾无遗。 明嘉靖十年(1531年) 西安等六府大旱,蝗食苗尽。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 蝗虫自东而西,将禾苗食尽。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蝗蝻增生,食禾至尽,因蝗灾饥荒死者十之六七。 清咸丰六年(1856年) 蝗自东方来,飞行蔽日。 清咸丰八年(1858年) 飞蝗过境,所过之处食禾几尽,蝗蝻遍野,至冬始息。 清同治二年(1863年) 飞蝗蔽日,食田禾立尽。 民国19年(1930年) 旱秋吐穗期,忽现蝗虫,飞则蔽日,落地则遍陌盈阡,甚至路道之间布满蝗蝻,行人无隙着足,早秋晚秋同被啮食罄尽。 民国20年(1931年) 夏麦因被虫灾未收,沿山一带有全家饿死或举村逃荒者。 蝗灾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 西安的蝗虫由沿海黄淮地区扩散迁飞而来。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开展全国性的灭蝗运动,采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灭虫药剂大面积飞机喷洒,终于扑灭为害2000多年的蝗灾。 近40多年来,西安大田农作物虫灾多因小麦吸浆虫、蚜虫、红蜘蛛和棉铃虫而致。1946年小麦吸浆虫在户县、周至县造成大面积减产8成的严重损失。蓝田县1956~1960年连续5年因吸浆虫危害,成灾面积分别达21.4万亩、17万亩、21.3万亩、19.2万亩和13万亩。由于采用高效农药防治并加强植保测报,60~70年代一度受到遏制。80年代以来,因水肥条件改善,田间小气候变化及禁用高残留农药等原因,危害又趋猖獗。1986年全市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达288万亩,其中虫口密度大或等于20万头/亩的面积129万亩,虫口密度最高田块达3017万头/亩,为国内罕见。1970年,境内因麦蚜、棉蚜、红蜘蛛、棉铃虫危害成灾面积105万亩,减产1~2成。 大田农作物成灾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水稻白叶枯病等。危害最久、威胁最大的是小麦条锈病,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年份往往大面积流行。1990年发生面积达220万亩,造成产量损失1.1亿斤。随着栽培技术改进,水肥及土壤生态条件改善,田间小气候变化,一些原先在南方流行的病害发生北移现象。80年代以前西安境内不致成灾的小麦赤霉病、水稻白叶枯病相继发生。小麦赤霉病已酿成大面积灾害,1985年,全市发生面积130万亩,占总面积的47%,因灾害减产7.8%,损失产量1.3亿斤。 西安的森林病虫害主要有华山松大蠹虫、小蠹虫、白杨透翅蛾、柳毒蛾、杨叶<IMG src="t00369_00AA.jpg" OLDSRC=t00369_00AA.jpg>、青羊天牛、潜叶蝇、介壳虫、小卷叶蛾、核桃举肢蛾、栗瘿蜂、栗实象<IMG src="t00369_00AB.jpg" OLDSRC=t00369_00AB.jpg>、杨树溃疡病、泡桐丛枝病、白粉病。秦岭山区森林病虫种类多但危害轻,一般不致成灾,平原地区林木病虫种类少但危害较重。城区树木病虫灾害主要有中槐尺蠖、截叶形螨及杨树溃疡病。中槐尺蠖在1967年、1971年、1982年、1986年几度猖獗危害,吃光槐叶。截叶形螨吸食槐叶汁液,虫口密度达每片树叶数百头,使叶片萎黄脱落。杨树溃疡病在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如1990年西安光学仪器厂7万株15年生的箭杆杨病后死亡70%以上。 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逐年扩大,出现某些国外检疫虫害侵入为害现象。1985年8月6日、13日,周至县先后在青化乡农场、尚村张家寨发现美国白蛾。为防止其蔓延成灾,1986年西安市成立扑灭美国白蛾指挥部,在全市范围进行普查。1986年发现175个白蛾网幕,1987年发现3600个网幕,1988年发现3882个网幕,1989年发现1149个网幕,4年共投资24万余元,采取摘除网幕、喷撒农药等措施。198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发现美国白蛾后,随即对行道树砍冠、喷药,并封锁部分地段交通,使美国白蛾迅速扑灭。 表1—48 1949~1990年西安地区自然灾害统计表 
注:本表系由西安市民政局提供,缺19 51~1954、1956、1958、1965~1974、1976年统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