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7蜈蚣

 学中医书馆 2013-04-29
蜈蚣 拼 音:Wugong
英 文:Centipede
日 文:
拉丁文:Scolopendra
异名
    天龙《本草纲目),百脚《药材学》,百足虫、千足虫《山东药用动物》。
品种考证
    蜈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名医别录》载:“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本草衍义》载:“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李时珍谓:“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歧尾。”按其产地、形态及生活习性,均与现今药用少棘巨蜈蚣相符。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 Koch的干燥全体。
植物/动物形态
    少棘巨蜈蚣:成体体长110~140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板约自第4~9节起,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5、8、10、12、14、16、18、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互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栖息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暖的地方,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产地
    主产于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等地,以湖北、浙江产量大。野生或饲养。
+栽培
采收加工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松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人蜈蚣的头部下腭,另一端插入尾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炮制
贮藏
    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防潮,防霉,防蛀。
性状
    全体呈扁平长条形,长9~17 cm,宽0.6~1 cm;头部褐红色,有1对触角及拟复眼1对;躯干部常为22体节,最末1节略细小,第1、2节愈合,褐红色,有两对步足,第1对为颚足,基部愈合,末节变为毒爪,其余体节各具步足1对;背面墨绿色,有光泽,有两条突起的纵棱,腹面黄棕色,步足弯成钩状,下垂交叉于腹面,最后1对步足延长呈尾状;气腥臭,味辛而微咸。
    饮片性状:蜈蚣为除去头、足的干燥躯体,呈扁平的小段。背部棕绿色或黑棕色,有光泽,腹部棕黄色或淡黄色,质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气,味辛而微咸。焙蜈蚣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焦腥气。
商品规格
    商品按其大小分两等,以及把装和散装。大条为10~16厘米长,小条为10厘米以下。以虫体条大、完整、腹干瘪者为佳。
显微特征
    少棘娱蚣粉末黄绿色或灰黄色。①体壁(几丁质)碎片黄棕色、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外表皮表面观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pm,排列整齐,其下散有细小圆孔,有的(在腹部)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布或2~4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呈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②横纹肌纤维淡棕色或无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斜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条形,表面较平整。③气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1~5p米,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有时可见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与配伍
    1.用于痉挛抽搐。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内风及搜凤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止痉散。经适当配伍,亦可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风中经络口眼喎斜等证。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以本品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 用于风湿顽痹。本品亦有与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作用,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
    4.用于顽固性头痛。本品搜凤通络止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lg。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涂敷患处。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食疗
    
-附方
    1.治小儿急、慢惊风,搐搦潮作 蜈蚣干者—条(葱汁浸一日一夜,焙干用),麝香一字(别研),草乌头尖十四枚(薄荷、生姜自然汁浸一日一夜,焙干用)。上件研为细末。每潮搐时,用一米粒大吹入鼻中。(《杨氏家藏方》通关散) 2.治受风抽掣及破伤风后受风抽掣者 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3.治破伤风 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4.治儿初生著口噤不开,不收乳 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绢筛。以猪乳合和之,分三四服。(《外台》引崔氏方)
    5.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 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为末,入膀少许。每服—钱,热(酒)调下,日一服。(《纲目》引《世医通变要法》)
    6.治发背及一切恶疮 雌、雄蜈蚣一对(酥炙),乌贼鱼骨大者二斤(去皮生用),甘草三寸(生用),脑子一钱(别研),麝香一钱(别研)。前三味为细末,入脑、麝研匀。先煎甘草汤,放温洗疮了,后用药干掺,或用油调敷亦得。(《畅氏家藏方》却痛散)
    7.治手足横纹区并蛇头、眼、腹等处患毒 杜蜈蚣八钱(晒干生研),雄精四钱。上药二味,共研细末。临用看症轻重,酌量问雄猪胆汁调和敷患上;或在指头,将药入猪胆套在指上,如于,加胆汁,套三四次即溃。(《集验良方拔萃》不二散)
    8.治瘰疬溃疮 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未。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9.治丹毒瘤 蜈蚣—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个,百步(《品汇精要》作“百部”)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敷之。(《本草衍义》)
    10,治臁疮多年,黑腐臭烂作疼 桐油二两,独活、白芷、甘草、蜈蚣各一钱,入油内煎滚。先将臁上洗净,用白面水调作圈,围在疮之四边,毋令泄气走油,将脚放平,挑油渐渐乘热加满,待油温取去。已后腐肉风毒自然脱下,用解毒紫金膏搽上,纸盖绢扎,三日一换。(《外科正宗》蜈蚣饯)
    11.治—切便毒,连连作痛,更不肿起,名曰阴毒 活螟蚣二条,炭火烧存性,为末,好酒调服,食前下。(《直指方》秘传独圣散)
    12.治肛内生痈肿痛 蜈蚣、穿山甲(蛤粉炒)、血余、带血管鹅毛、生鹿角。以上各药俱煅存性,研细等分和匀。每服五钱,空心,好酒下。(《证治准绳·疡医》)
    13.治蛇咬 白芷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14.治蛇窠疮,兼治蛇咬伤察力 蜈蚣十条(为末,不可经火),白芷三钱(为末,白者佳),雄黄三钱(为末),甘草(末)三钱,香1由二两。将四味浸之三日,或随浸调搽。(《洞天奥旨》蜈蚣油)
    15.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 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16.治阳痿 蜈蚣(不去头,忌烘烤)18g,研细,当归、白芍、甘草各6g。晒干共同研细,过90—120目筛,与蜈蚣混合均匀,分为40包即成。每次半包或1包,早、晚各1次,空服,用白酒或黄酒送服,15日为1疗程。《中医杂志》1981,(4):36亢痿灵]
-成药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每日取全蜈蚣2条,研为细末,晚饭后用防风30g煎汤送服,药后避风寒,小儿用量酌减,10日为1疗程。病程长加当归、川芎。共治疗26例,发病部位左侧14例,右侧12例;发病前明显受风寒侵袭者24例,患口腔炎者2例。结果:痊愈(症状全部消失,面肌活动正常)16例,占61.54%;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面部随意运动仅肯轻微障碍)6例,占23.08%;好转3例,占11.54%;无效1例,占3.84%。总有效率为96.16%[1]。
    2.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取蜈蚣制成冲剂,每日—早、晚各6g,开水冲服,1周为1疗程。治疗231例,均在溃疡复发期服药。结果:显效(服药1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溃疡愈合,2周无复发;巩固1疗程,2年无复发)104例,有效(服药l疗程后,疼痛减轻,溃疡愈合,复发周期延长)102例;无效(服药后疼痛无减轻,复发周期无明显改变)25例。总有效率89,2%。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实验表明本冲剂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检查40例患者服药前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为0.034±0.025mg/L。和0.213±0.022mg/L,服药后lN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与服药前对比,t值分别为9.61和8.661。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P<0.01、0.05[2]。
    3.治疗急、慢性肾炎 取蜈蚣1条,生鸡蛋1个。将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纳入鸡蛋(先打开一小孔>内搅匀,外用湿纸或黄泥糊住,放灶内煨熟食,每日1个,7日为1疗程,不愈隔3日再进行下1疗程。共治36例,其中儿童29例,成人7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47岁。结果:治愈35例,其中用药2个疗程治愈18例;3个疗程治愈12例;4~6个疗程治愈5例。1例无效。本方对浮肿消退和尿蛋白的控制有较好效果[3]。
    4.治疗无名肿毒 取活蜈蚣2条,红花5g,浸入75%乙醇500ml内,浸泡7日即可使用。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已溃烂流脓者涂4周,每日搽3~5次,3~10日为1疗程。治疗600例,其中手指炎236例,毛囊炎168例,急性乳腺炎35例,外痔12例,痈26例,蛇咬伤3例,虫咬伤92例,牙髓炎23例,外伤感染5例。结果:痊愈(炎症完全消退,无复发)560例;显效(当时治好,过数月又复发,不能根治,如牙髓炎)22例;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均属外伤引起)5例。此药搽后,一般感到发凉痛减,红肿消失,或者红肿更大,但无痛感[4]。
    5.治疗鸡眼 取蜈蚣30条,乌梅9g。共研细末,装入瓶内,加入茶油或香油浸泡7~10日,和匀成膏。先以1%温盐水浸泡患部15~35分钟,待粗皮软化后 剪去(以见血丝为度),取药膏适量外敷,纱布包扎,每12小时换药1次,3日为1疗程,可连用3个疗程。治疗87例,结果痊愈(10日以内治愈,3年以内未复发)九例;有效(在10日以内治愈3年以内有复发)15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5]。
    6.治疗结核病 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3条,每日3次,连服1个月,停药1周再继续用药。治疗经多种抗痨药无效的空洞性肺结核12例,用药3个月以上,结果经X透视,证明空洞闭合2例,缩小6例,总有效率66.7%。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3-5条,每日2-3次。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合病(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内结核、乳腺结核、颈淋巴结核),都获痊愈。蜈蚣40g,全蝎40g,土鳖虫50g。研细末后和匀,分成40包。每次1包,放入鸡蛋内搅匀,蒸熟或炒熟内服,每日晨5时,晚9时各服1次,20日为1疗程。治疗骨结核10例,结果痊愈8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90%。
    7.治疗消化道癌症 蜈蚣2~3条,研粉,每日分3次服。或用蜈蚣100条制成200 ml 注射液,每日用2~4ml,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治疗胃癌7例,结果痊愈1例,显效2例;治疗食道癌11例,结果显效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5.1%。(6~7条引自《现代中药临床研究》308页)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王炳范.山东中医杂志,1986,(3):26
    [2]常志行,等.解放军医学杂志,1987,12(5):372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论蜈蚣搜风、攻毒之功效 ①李时珍: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蛇毒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二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己也。”(《纲目》); ②张锡纯:“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 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 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疚,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 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 中毒。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衷中参西录》)
附注
    1、多棘蜈蚣S. subspinipes multidens Newport 头金红色,个体长达13cm;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亦药用。全体含d-羟基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酰胺等。外角皮含几丁质、脱乙酰几丁质、葡萄糖胺、谷氨酸、酸性磷酸酶。
    2、赤蜈蚣S. morsitans Linnaeus 全体黄褐色,各背板后缘暗绿色。含蛋白质,与人的a1-,a2-及g-球蛋白类似;头板及第一背板含b-胡萝卜素、虾黄质酯(astaxanthin exter),其余背板含蝶啶(pteridine),后板含细胞花青素(cytocyanin);另含酸性磷酸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