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哈利·波特,从开始到结束

 晓哲思絮 2013-04-29

十年哈利·波特,从开始到结束

  自2001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这个系列成为了新世纪以来电影中的一个神话,横扫全球的十年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成为了影史上最为卖座的电影系列,7部真人电影累计超过60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让《哈利·波特》系列成为了一个无法企及的神话,更强势的带动了魔法电影的中兴。对于这部电影在全球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系列中扮演男主角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说道:“现在回想起一开始出演哈利·波特我的感觉就好像在做梦。很多事情都是我不曾想到的,例如一部又一部电影公映之后引起的轰动,还有小说的畅销,很多小说的读者给我写信,还有电影的观众,有看了电影而回头去看书的人,也有看了书而后开始看电影的读者……十年来,这部电影带给了许多观众感动与快乐,作为参加了这部电影的演员,我感到非常光荣,同时也有遗憾,因为这套电影系列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它就要来到我们面前,然后和我们说再见了。”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近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而巨大成功的背后就是书籍的灵魂——J·K·罗琳。每一部小说变成电影的改编过程,J·K·罗琳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了参与,对于这些电影以及最新一作《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J·K·罗琳评价道:“《哈利·波特》陪伴我度过了人生的许多起起落落。这是一个我在火车上突然想到的故事,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日后这个故事所给我带来的人生的变化。我对电影其实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当有电影制作方找到我,希望把哈利·波特改编成电影之后,我对他们说,我没法写电影剧本,但我愿意提供一切来帮助电影完成。所以在这些年来,制作《哈利·波特》的电影也成为我写书之外的一个重要工作,我会对电影提供一些我的意见,例如魔法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哈利·波特说一些话时候的语气,电影要表现的故事情节应该怎么去取舍。这陪伴我度过了很多年,当去年有一天我呆在片场,看到导演说,拍摄完毕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在制作最后一部电影的时候,之前总是有很多不错的点子积累下来,因为他们没法放在电影里,所以我们想某一天总可以放在电影当中,而这是最后一集,再不用就没机会了。我对导演说,所以这一次,我们把所有的想法,都放进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里,它为电影系列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场。”

  从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起就参与本片编剧工作的斯蒂芬·科洛弗,完整地见证了整个系列的诞生,对于最新的一集,斯蒂芬·科洛弗说道:“这十年来,我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哈利·波特》系列上面。我所遇到的最大难点在于,原著是一部非常庞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的故事,而电影只有两个小时,我甚至没法合理的安排主角的故事推进,连哈利·波特想说清楚都显得困难,那么那些配角又该怎么去处理呢?这是我在撰写剧本的过程里,考虑得最多的事。不过我感到庆幸的是,幸好最后一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变成了两部,这让我显得很从容,有更多的时间来把故事阐述完整。当然,如果是三部曲或者会更好(笑)。目前这样的状态我很满意,最后一集里我不用那么拼命的去讲述主线剧情,我有更多的写作空间来把故事充实,使无论原著的读者还是纯粹的电影观众都能感到满意。所以这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会成为系列的完美结束。”

  关键词:宿命与抗争,友情与爱情

  作为系列的终章,整个故事将在《哈利o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中彻底结束,主创们在依依不舍的同时,也开始对剧情和人物进行了剖析。谈起哈利·波特这个角色,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说道:“哈利·波特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小男孩,他经历了很多磨难,在这些困境里逐渐的成长起来,直到现在才和伏地魔进行正面的对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被不少人当做一部动作片来观赏,但要是拿它跟下一集来做比较,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等到下一集,因为情节线索已经在这集打好了基础,剩下的就是全情投入地享受那疯狂的动作场面了。这次的画面气势磅礴,哈利·波特之前那么多年的各种怨气和想发泄的都在这一集理爆发,而他的友情、爱情,还有和母亲的故事,也成为了这一集诉求的一个重点。”

  虽然《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儿童文学,但是电影的整体风格却在不停的成人化、黑暗化,相较前7部,《哈利·波特》终结篇中黑暗诡异的氛围也达到了极致,厮杀、逃亡、血腥充斥其中。其实从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开始,很多观众就反映电影的风格日趋黑暗,童趣渐少。饰演食死徒的尼克·莫兰曾回忆道:“我拍的那些场景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黑暗。当我去看片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剪掉了一些太过血腥的,我后来问起制片人大卫·海曼,‘哦不,为什么要删掉?’他回答说,那明显就像是在看《电锯惊魂》。”

  对于这一点,本片导演大卫·叶茨也毫不讳言:“的确如此,《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已经不再是像过去那样适合10岁的小孩子看的电影,它已经和哈利·波特一起长大了。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故事里,哈利·波特也在不断的成长,他必须从童年里走出来,面对成年世界的凶险残酷。其实故事已经非常的童话化,但如果我们在表现风格上还跟童话一样,那么这样做对观众是不公平的,观众必须看到成长之后的哈利·波特,如何从童话走向现实。其实,这部电影只是在大概的氛围上有一种阴郁的感觉,我们很严格的按照电影尺度进行剪辑,绝对不会有血腥残忍的画面出现,这是一个底线。整体来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是一部令我没有遗憾的作品,我尽力让这部系列的终章呈现出了我心目里的完美姿态。”

  扮演赫敏的爱玛·沃森,也对本片的影像风格和故事情节大赞不已:“我在看完小说之后,一直在脑海里猜想这个故事会怎样去结尾,直到我在片场拍摄的时候,心中还是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终于拍完了,那一天我感觉自己就像要退休一样,赫敏的世界就要离我远去了。我迫不及待的看了初剪版本,很长,但我每一个镜头都不觉得是多余的,因为那些故事充满了回忆,而且令我激动感慨,以至于我在看最终影院上映版本的时候非常的不舍,我觉得还有好多好多故事值得放进电影里,让观众看到。这部终章的风格在真个系列里是最凌厉的,它几乎让我对过去熟悉的《哈利·波特》电影刮目相看,尤其是魔法场面,这次的制作规模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将是一部我无论将来再经历什么样的事都会永远铭记的电影。”(2011.08.17)

《哈利·波特》系列的完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已于8月4日正式登陆中国。除了惨烈恢弘的终极大战,小说中最具亮点的“斯内普之死”也得到导演大卫·叶茨的渲染,成为片中最催泪的一段。低调了十年的斯内普不断承受着来自伏地魔和哈利的双重压力与指责,最终完成自己的守护悲伤死去,他对哈利母亲莉莉至死不渝的爱也感动了不少观众,甚至有男性观众立志“做男人要像斯内普!”

斯内普童年似小正太 痴情催泪成男人榜样

完结篇中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终极大战虽是全篇的重点,但是导演大卫·叶茨充分渲染斯内普之死这段情节,使之成为片中最感人的部分。在终结篇中,哈利透过记忆看到年少时尽管莉莉痴情于波特,但依然无法阻挡斯内普对莉莉的爱,甚至为了保护小哈利不惜去做卧底,还把自己的守护神变成和莉莉一样的神鹿,当最终被伏地魔的巨蟒纳吉尼咬死时,斯内普的痴心与无私着实令人心痛。有网友表示,“小时候的斯内普很正太,一直爱着莉莉,因此一直在背后默默帮着哈利,即使之前那么久被人误解也不解释。没有斯内普,也许哈利波特的故事都不可能开始。”斯内普的一片痴心虏获了不少女性观众的心,也成为众多男性观众追随的榜样,甚至有网友宣称“做男人要像斯内普!对爱的承诺至死不渝!”

从一开始对哈利·波特的另眼相看,到杀死邓布利多,再到完结篇中身为霍格沃茨校长的他承受着来自伏地魔和哈利的双重压力与指责,斯内普最终完成自己的守护悲伤死去。制片人大卫?海曼表示,“斯内普的故事太复杂了。罗琳为斯内普埋下了许多的线索和伏笔,直到最后时刻才展露自己勇敢正义的真容,他的离去也让哈迷们泪流不已。”

斯内普个人色彩无与伦比 瑞克曼有望角逐奥斯卡

阿伦·瑞克曼从2001年《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就饰演魔药学教授斯内普一角,此番在完结篇中更是将斯内普内心的善恶挣扎、对莉莉的痴心爱恋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媒体表示,有英国戏剧王子之称的阿伦·瑞克曼绝对是全片中最有希望角逐奥斯卡演技奖的演员。谈及这个伴随了自己十年的角色,里克曼表示,“有的时候,表演就是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斯内普是个隐居者,连说话的音调都没有过任何的高低起伏。所以,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要表现那种爆发力,被控制得很好但仍然存在的爆发力。”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斯内普最醒目的标志除了那一袭永远不变的黑袍,就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腔调,大卫·耶茨对此也是赞誉有加,“艾伦对于台词的拿捏实在太妙了,为人物提供了无以伦比的个人主义色彩。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象他这样的演员,能把台词念得如此缓慢,但是他能让听者牢牢跟随他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停顿,甚至于是他的每一次呼吸,因为你会迫切想知道哪个词会从他嘴里接着蹦出来。”(2011.09.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