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组合箱养蜂法”的再思考

 雨霧山庄 2013-04-30

组合箱养蜂法的再思考

 

蜜蜂杂志 发表于 2012-4-7 09:02:47

 

费起充先生给《蜜蜂杂志》编辑部的信(见《蜜蜂杂志》2009 年第11 32 页),笔者已撰文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蜜蜂杂志》2010 年第11 期。
现就《信》中的几个问题,想再谈点意见。

1
关于刮风论”———说异同
先生在《信》中说,现在似乎有一股风,认为桶养比活框饲养好,我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关于中蜂饲养界探索领域的刮风论,在看法上我与先生有异有同:近年来,中蜂饲养的探索领域的确有一股起于青萍之末的风,在这一点上,我与先生在看法上是相同的。我十分敬佩先生对中蜂饲养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动态的敏锐感和关注。然而,对此风的定性上,先生认为:现在刮的是一股逆风,是倒退风;我则认为:刮的是顺风,是扬帆奋进的东风,是创新风、思想解放之风。
的性质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对目前中蜂活框饲养创新法———组合箱饲养法为代表的一类新探索———的不同评价。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中蜂活框饲养法已经尽善尽美了,只要照着书本上讲的、不走样地去照做就行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现有的这套脱胎于西蜂的活框饲养法,没有迷信的必要。认为用这套方法饲养中蜂很不理想,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新的研究、探索,从而创造出一种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古老养蜂法优质土壤中的、与现代养蜂科技相结合的、普遍为中国蜂农所接受的简易养蜂法。这类养蜂法可以称之为民族的、民间的养蜂法。这种简易养蜂法学院派高级养蜂法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是一对孪生兄弟。笔者认为:以方耀斗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志者,苦苦求索,就是希望找到一种能让中国蜂农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用就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养蜂法。他们现在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或正在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把这种探索名之曰倒退,我认为不妥。
写到这里,我们来看一看韩国人是怎么对待自己民族养蜂法的。韩国任实郡的养蜂大户,用方格小继箱———20 cm、宽20 cm、高1015 cm,饲养本土蜜蜂[1],最多可叠加到14 个小继箱,养蜂270群,每群每年取天然成熟蜜1025 kg。当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到韩国参观访问时,韩国农村振兴厅和养蜂组合的官员陪同前往参观的就是这家蜂场。他们向中国人展示的就是这种有民族特点的土法养蜂。土法饲养东方蜜蜂、方格小继箱饲养东方蜜蜂,在韩国官员眼里,并不认为落后,并不认为丢人现眼,他们为之自豪,因有本国特色。
韩国官员的做法,让我感动得落泪。请比较一下吧,在中国,凡是传统的、土法的、与土法沾边的,都被认为是落后倒退。可悲啊,中国人已到了谈色变的程度了!

2
关于倒退”———说创新
组合箱养蜂法”“整体上是桶养,是倒退还是在中蜂土法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只有在与传统的中蜂活框饲养技术进行比较,才能将问题讲明白。
传统的中蜂活框饲养技术,脱胎于西蜂养殖技术。这套移植过来的技术,说句客观公正的话,没有人敢说它已经尽善尽美了,无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了。君不见,这套技术推广已经有数十年,国内蜂业界前前后后,已经探索出了十几种蜂箱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情况怎样呢?这些蜂箱,仅在部分地区被部分中蜂饲养者使用。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蜂箱及其管理技术,仅部分满足了中蜂生物学特性的需求。人们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被中蜂饲养者所喜爱并接受的饲养模式。
传统的中蜂活框饲养法,无非是二种饲养模式:卧式箱饲养和继箱饲养。
卧式箱饲养法,又称之为横向发展饲养管理法。
这种养中蜂的方法,目前中蜂饲养界部分科技人员推荐的是双王群同箱,单王群取蜜法;也有的饲养者单王群饲养,单王群取蜜;还有的人虽为单王群饲养,但取蜜期间实行分区饲养。总的来讲,卧式箱养中蜂,办法简单,但产蜜量不高,且同一巢框上,一般难于实现蜜、子分离。
继箱饲养,又称之为竖向发展饲养管理法。这种养蜂法是在巢箱上方加继箱,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内。分区饲养后,一般情况下,46 天需要例行对继箱与巢箱的卵、蜂脾分期分批对调,还要查看继箱内是否有急造王台……低温时期怎样上继箱?高温时期怎样上继箱?群势发展壮大期怎样管理?收敛期又怎样管理?等等,学问一套一套的,非技术娴熟之人难以操作。我曾遇到一位蜂友,他说,他曾经在中蜂群势分别为5 框和7 框蜂时,加继箱实行分区饲养。5 框者上3 3 2 张子脾之间夹1 张空脾),7 箱者下3 4,继箱与巢箱之间加了隔王板。分区饲养的当晚,在继箱内进行了奖饲。几天后打开箱盖看时,由于蜂群的趋王性,继箱中的蜜蜂都跑到了巢箱中去了,挤成一团。万般无奈,只好又恢复了平箱饲养。他说,这种技术实在太烦琐,从此再也不搞什么继箱饲养了。这位蜂友的经历奇特,虽不带普遍意义,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用现在这套办法养中蜂,技术含量高,劳动量大,效果也不理想。思变、求变之心,已非一日。
先生的组合箱养蜂法,应归类于竖向养蜂法系列。这类养蜂法,据龚凫羌先生[2]研究,同是自然生活群,立式桶养的繁蜂速度明显快于横式桶养群”“高窄式蜂箱有时能使中蜂优良子脾的出现率,接近自然生活群。这说明,先生的组合箱养蜂法实行三箱体竖式养蜂,总体设计的思路是对的。
先生研究探索的三箱体饲养法中,最上一个箱体是活框饲养,从下面叠加的二个箱体为老式养蜂法。这种从蜂团下方添加箱体扩巢,将蜂群发展的自由空间留在蜂团下方,这并非先生独创。我国明清之际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蜂农,就已经普遍运用了豆腐格子蜂箱”[3]从蜂团下方叠加扩巢饲养中蜂;当代韩国的养蜂大户,用方格小继箱亦是从蜂团下方叠加扩巢饲养本土蜜蜂。先生对于活框饲养法的创新和贡献在于:第一,自由空间论。他从中蜂生物学特性的角度,阐述了蜂团下方自由空间在现代养蜂生产上的重大意义,并且切实地将自由空间还给了蜂群。传统的中蜂活框饲养也讲蜂箱内的自由空间,当群势扩大后,通过加继箱来赋予蜂群自由空间。但是,这种自由空间仅是对休闲蜂而言的,而决非工蜂自由造脾的自由空间,蜂王自由活动和产卵的自由空间”———因为上下蜂箱的巢框都是被隔板夹住了的。第二,嫁接论。为了实现传统与现代蜂业的对接,先生大胆地将巢框的下横梁去掉,于是打掉了蜂群往下造脾的拦路虎,从而顺利地实现了将活框蜂箱嫁接于老式养蜂法的二个浅框箱体上。
嫁接方法,实现了中蜂活框饲养与古老的豆腐格子养蜂法”“联姻,这难道不是创新吗?那么,这种养蜂法有何好处呢?第一,简化了养蜂程序,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没有继箱、分区饲养的一套套烦琐;第二,人与蜜蜂和谐相处,不将人的意志强加给蜜蜂,实现了蜂养人,而不是人养蜂;第三,调动了蜂群造脾、产卵、育儿、储蜜的积极性,实现了蜂群内的良性循环互动。这一切,与传统的活框饲养相比较,不能说是倒退。

3
实话实说———说怪杰!
3.1
方耀斗先生是当代中蜂饲养界的一位怪杰75 岁的方耀斗,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蜂能有个自己的家。他自2002 年将自己对中蜂活框饲养的初步成果公布于蜂刊后,又经过近十年的艰辛探索,已可望实现组合箱的第三次飞跃”[4]。这种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让人敬佩。
他的组合箱养蜂法贡献给中蜂饲养界的是一种养蜂思路、一种养蜂模式,这是形而上的。至于组合箱尺寸的大小、高低,那是形而下,完全可以由有兴趣继续进行探索的蜂友们,根据自己对中蜂生物学特性的理解和感悟,自行进行化裁。他的探索精神,必将对中蜂饲养界带来思想解放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3.2
先生是个有头脑的人,不是蛮干家!我认为,先生关于中蜂活框饲养的新探索是有理论指导的,那就是:中蜂饲养的根本法则,是自然法则中蜂饲养,要走人与蜂和谐相处之路等等。
我认为,先生是个思想解放的人,我从他的组合箱饲养法的探索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他的头脑里没有禁区,他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他不认为传统的中蜂活框饲养法是惟一的饲养法,对其应行三拜九叩,而是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我认为,先生是个有哲学头脑的人。他的哲学思想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科学地利用对立面。他不认为新(活框) 老二种中蜂饲养法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他通过去掉巢框下梁和嫁接手段,顺利地实现了它们在新条件下的统一。他的思维方法是逆向思维:既然巢框下梁是阻碍蜂群往下造脾的拦路虎,何不弃而不用,让蜂群自由地往下筑造?传统的定向饲喂是从巢箱上方添加继箱,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从下方叠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时对蜂群的人为干扰,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量?我由衷敬佩他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
葛凤晨,牛庆生.韩国东方蜜蜂养蜂场考察纪行[J].蜜蜂杂志,2002 1 2):27
[2]
龚凫羌,宁守容.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第2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晋华贵.豆腐格子蜂箱方格小继箱养蜂法探秘[J].蜜蜂杂志,201 030 7):1 7
[4]
方耀斗.函索寄浅框活动的致歉信[J].蜜蜂杂志,200929 1 1):32
晋华贵(云南省安宁市东湖路12 号银聚典当行,云南安宁6503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