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7桑叶

 学中医书馆 2013-04-30
桑叶 拼 音:Sangye
英 文:Mulberry Leaf
日 文:
拉丁文:Folium Mori
异名
    冬桑叶,霜桑叶。
品种考证
    桑《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载入灌木类。其根白皮、桑椹、叶及枝等均入药。李时珍谓:“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子。
植物/动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柔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n,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枚.雄蕊4枚,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枚,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为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产地
    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河北、广东。以河南、安徽产量大,并以亳桑皮质量佳。
-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4~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种子繁殖:采取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自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cm×30cm开沟,沟深1cm,每1hm2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日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日,剪接穗,湿砂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低桑、中干桑、高干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几年后在修伐处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枝留芽修剪法等。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蛴、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为害。
栽培研究进展:与中药栽培研究数据库连接
采收加工
    10~11月霜降后收集,晾干。
-炮制
    1、桑叶 将原药除去杂质与叶柄,搓碎,筛去灰屑。
    2、蜜桑叶 取净桑叶与炼蜜水拌匀吸尽问润,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kg净桑叶,用炼蜜2~3kg,加水适量稀释。
炮制研究进展:与中药炮制研究数据库连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蜜桑叶贮干燥容器内,防发霉生虫。
性状
    叶多卷缩破碎,完整者有叶柄。叶片展开后卵圆形或广卵形,长6~15cm,宽4~10cm,有的不规则分裂,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下面色稍浅,叶脉突起,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腋有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商品规格
    
显微特征
    粉末:棕绿色或黄棕色。①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胞腔含细小草酸钙结晶;含钟乳体细胞类圆形,稍突出于表皮,直径63~81pm,周围表皮细胞作放射状排列。②下表皮细胞较上表皮细胞小;含钟乳体细胞少;气孔多,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③非腺毛单细胞,有的先端弯曲或成钩状,长18~370pm,直径17~40pm,壁稍厚;足部特别膨大的短非腺毛胞腔内含钟乳体。④腺毛头部2~4细胞,直径18~33gm,柄短,单细胞。⑤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或散在,直径63~81pm。⑥草酸钙方晶见于叶脉薄壁细胞,直径5~12pn。此外,可见乳汁管。
-化学成分
    桑或桑的变种,其叶的成分有:(1)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牛膝甾酮(inokosterone)、羟基促脱皮甾酮(ecdysterone)、β-谷甾醇一β-葡萄糖甙、β-谷甾醇(约0.08%)、羽扇豆淳。
    (2)黄酮化合物:芸香甙、桑甙(moracetin,quercetin-3-triglucoside)、 异槲皮甙。
    (3)香豆素: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东莨菪甙(scopolin)。
    (4)挥发油:约0.0035%,其中有α一及β-乙烯醛(α-,β-hexenal)、顺式-β,γ-己烯醇、苄醇、异戊醇、芳樟醇、丁胺、丙酮、苯甲醛、丁香酚等20余种物质。
    (5)生物碱:胡卢巴碱(trigonelline)、胆碱、腺嘌岭(腺碱,adenine)。
    (6)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哌可啉酸(pipecolic acid)、5-羟基哌可啉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等多种氨基酸,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
(7)有机酸及其它化合物: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叶酸、亚叶酸(folinic acid),以及维生素C、胡萝卜素、内消旋肌醇、聚异戊二烯醇类物质、糖类、果胶、鞣质等。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链接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1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点样于硅胶G薄层上,滴加1%香草醛浓硫酸液,电吹风加热显红色,放置后显紫色。(检查三萜类)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理作用
    ①桑叶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实验性糖尿病有治疗作用。②桑叶煎液及经乙醚萃取后的水相于体外均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性味、归经
    苦、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应用与配伍
    1.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本品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连翘、杏仁等同用,如桑菊饮。
    2. 用于肺热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背、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
    3. 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本品苦寒,兼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常配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泄肝火,益阴,凉血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车前子等清肝明目之品,可用治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目赤、涩痛,多泪等实证;配合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同用,即桑麻丸,又可用治肝肾不足、眼目昏花之虚证。
    此外,本品甘寒,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证,可单用,或配其他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涧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使用注意
    
食疗
    1.桑叶薄菊枇杷茶 桑叶500g,黄菊花250g,枇杷叶250g,薄荷250g。上述诸药共制成粗末,用洁净的纱布袋分装,每袋10~15g。每取1袋,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盖焖10分钟即成。代茶频饮。功用疏风清热,解表清肺。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2.桑叶菊藤布麻茶 桑叶、菊花、钩藤、罗布麻各6g,茶叶3g。上述诸药共制成粗末,入锅中水煎10分钟即成。代茶频饮。功用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头胀等症。
    3.桑叶浮小麦茶 桑叶(以霜桑叶为好)10g,浮小麦30g。将桑叶搓碎,入大茶杯中,备用。取锅1只,加入浮小麦,水煎去渣取汁,用浮小麦汁冲泡桑叶,盖焖10分钟即成。代茶频饮。功用清热止汗之功。适用于肺结核低热盗汗等症。
    4.桑叶茅藕仙鹤茶 桑叶15g,白茅根15g,仙鹤草15g,藕节9g。将上药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饮用,每日1剂。功用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齿龈出血等多种出血症。
    5.桑叶银芩车前茶 桑叶、银花、车前叶、黄芩各6g。将上述诸药共制成粗末,放入茶壶中,沸水冲泡盖焖10分钟即成。每日1剂,代茶饮用。功用清热解毒,利尿,明目。适用于急性结膜炎。
    6.桑叶杏参贝梨汤 桑叶10g,杏仁5g,沙参5g,川贝母3g,梨皮15g,冰糖10g。将上述诸品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即成。每日1剂,代茶饮用。功用润肺止咳生津。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及病后余热未清、干咳无痰等症。
    7.桑叶双花饮 桑叶50g,金银花50g,黄菊花50g,蜂蜜500g,食用香精2ml。将桑叶、银花、菊花择净,用水泡洗后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3Kg,用文火煎熬半小时,泌出药汁。将蜂蜜倒入干净的锅中,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熬至粘手成丝时,缓缓倒入药汁中,搅拌均匀。待蜂蜜溶化后,用纱布过滤即成。频频饮服。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轻重均可。
    8.桑菊蝉衣饮 桑叶10g,菊花10g,蝉衣6g,白糖适量。将桑叶、菊花择净,蝉衣去头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文火煎15分钟,滤渣取汁。再加白糖搅匀即成。常饮服。功用疏风散热,镇惊。适用于小儿惊风,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
-附方
    1.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二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2.治风眼下泪 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3.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 铁扇子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药汁隔水炖热,再洗,每日洗二五次。(《养素园传信方》)
    4.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 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桑麻丸)
    5.治吐血 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6.治遍身出汗不止 新桑叶,乘露采摘,控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服。(《种杏仙方》)
    7.治小儿渴 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8.治膈气呕逆,不能下食 桑叶末二两,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醋浆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入生姜汁少许,不计时候,稍热并滓服。(《圣惠方》)
    9.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 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0.治手足麻木,不知痛痒 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急救方》)
    11.治乳硬作痛 嫩桑叶,生采,研。以米饮调,摊纸花贴病处。(《妇人良方》)
    12.治大肠脱肛 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直指方》)
    13.治痈口不敛 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直指方》)
    14.治火烧及汤泡疮 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成药
    1.桑菊感冒冲剂 桑叶465g,菊花185g,连翘280g,薄荷150g,苦杏仁370g,桔梗370g,甘草150g,芦根370g。以上八味,取连翘、薄荷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六味水煮2次(苦杏仁在水沸时加入),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芳香水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1.40(80~85℃)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3.5份,糊精1份及乙醇适量制粒,干燥,加入挥发油混匀,分装,每袋11g,即得。本品为黄棕色颗粒;气微香,味甜、微苦。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开水冲服,每次11~22g,每日2~3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年]
    2.桑菊感冒丸 桑叶250g,菊花100g,连翘150g,薄荷80g,苦杏仁(去油)200g,桔梗200g,甘草80g,芦根200g。以上八味,除芦根外,苦杏仁压去脂肪油后,与其余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芦根煎汁泛丸,干燥,即得。本品为黄黑色水丸,气香,味微苦。本品的石油醚提取液,挥尽溶剂后,加香草醛试液即显棕色,渐变成红紫色。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口服,每次6g,每日2次。(《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3.桑菊感冒合剂 桑叶200g,菊花80g,连翘120g,薄荷64g,苦杏仁160g,桔梗160g,甘草64g,芦根160g。苦杏仁压去脂肪油后加水蒸馏制取苦杏仁水160ml,薄荷和连翘蒸馏挥发油。药渣与其余五味用蒸馏后的药液加水煎煮3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约840ml,加入适量防腐剂,放冷,再加入苦杏仁水和挥发油,混匀,加水至1000ml,即得。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气芳香,味微苦。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5。取本品100ml,静置24小时,沉淀以容量计不得过10%。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口服,每次15~20ml,每日3次。用时摇匀。(《江西省药品标准》1989年)
    4.复方桑菊感冒片 桑叶7.81kg,野菊花3.9kg,一枝黄花9.38kg,桔梗6.25kg;枇杷仁7.81Kg,芦根6.25kg,甘草2.5kg,20%薄荷油乙醇溶液100ml。以上八味,除薄荷油乙醇液外,部分甘草及野菊花、桔梗粉碎成细粉;余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30°Bé稠膏,拌入细粉,干燥,粉碎成细粉,以乙醇制粒,干燥,喷入薄荷油的乙醇液,密闭,压制成31900片,片重0.4g,相当于原药材1.37g。黄褐色片有薄荷特异香气。功能散风清热,消炎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晕,咳嗽,咽干,喉痛。口服,每次6片,每日2次。(《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结膜炎、角膜炎 水桑叶60g,野菊花30g,金银花40g。将上药拣净,加蒸馏水1000ml煎煮15分钟,滤过,取药液350ml备存,第2次再加蒸馏水500ml煎煮10分钟,滤过,取药液400ml,两次药液合并加热、沉淀,用漏斗放入药棉、纱布反复过滤3次,加入3倍量的95%乙醇,静置24~48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无乙醇味,精滤至350ml,然后在每100ml内加入0.05尼泊金,将pH值调至6~6.5之间,装入盐水瓶内,湿热灭菌30分钟后备用,每日3次,每次1滴,重症时可2小时滴眼1次。治疗结果:显效85例(103只眼),有效35例(48只眼),无效6例(7只眼),总有效率达95.23%,见效时间长者3日,短者1日[1]。
    2.治疗下肢象皮肿 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5ml,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ml,每日1次,15~21日为1疗程,必要时间隔10日后再给以第2疗程或第3疗程。在注射3日后同时开始绑扎患肢。临床观察各期象皮肿病人共512例,计352条腿,经1疗程后基本治愈(腿围缩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肤变薄,皮下组织极度松软,自觉症状消失,劳动力完全恢复)者计36条腿,占10.2%;显著进步(腿围显著缩小,皮肤、皮下组织大部分松软,自觉症状显著改善,劳动力有所提高)者计166条腿,占47.2%;进步(腿围稍有缩小,皮肤、皮下组织略感松软,自觉症状稍减,劳动力稍微增进)者计149条腿,占42.3%;无效者仅1条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肿患者,治疗后多数腿围能接近正常或明显缩小,三期以上患者则多难恢复到健肢水平。亦有单用桑叶注射液观察20例,结果证明对丝虫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疗效,对象皮肿有一定的软化及消肿作用。经验认为,“绑扎”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可昼绑夜松,绑扎得好的腿围缩小较快,如绑扎不紧,走路过多或不能长期坚持者,则疗效不佳。如能同时绑扎踝部及足背,易于取得确实效果。疗程结束后仍需长期坚持绑扎。副作用:注时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可能与制剂不纯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射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需卧床1~2日,可逐渐减轻[2]。
    3.治疗乳糜尿 桑叶1000g,加水4000ml,煎煮30分钟,取汁过滤,滤出液内加沸水至4000ml,静置4小时,将澄清液在水浴锅煮沸后加0.04%尼泊金乙酯,再煮沸10分钟,静置3小时后,制成25%的桑叶口服液,装瓶备用.一日3次,一次200ml,一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有效后巩固2个疗程。治疗46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93.5%。(《现代中药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鱼俊杰,等.陕西中医,1989,10(9):399
    [2]山东省临沂县卫生局、卫生防疫站,等.中草药通讯,1972,(6):32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论桑叶的药理作用 ①缪希雍:“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日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本草经疏》)②汪绂:“桑叶甘酸平寒,清金敛神。清金能止嗽,敛神能止盗汗;能靖肝火故明日。”(《医林纂要·药性》)③王学权:“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重庆堂随笔》)
附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