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历史-蒙古帝国及四大汗国的建立及灭亡

 庶民临风 2013-04-30

蒙古帝国及其演变   联通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然大物。帝国疆域内的各民族,各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蒙古帝国堪称为复杂的多民族政治联合体。作为帝国的统治民族——蒙

蒙古帝国及其演变 

 

  联通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然大物。帝国疆域内的各民族,各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蒙古帝国堪称为复杂的多民族政治联合体。作为帝国的统治民族——蒙古族,主要从事游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尚不发达。蒙古统治者通过征服战争,将大批手工业者移居蒙古地区,让他们在某种监视状态下从事手工业劳动;而商业则被西域商人所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主要为统治者的生活需求和战争服务,并没有使蒙古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蒙古人仍然从事松散的游牧经济。所以,在蒙古本部没有形成能够统一整个蒙古帝国的经济中心。

  

  术赤兀鲁思金帐汗国统治着钦察人和俄罗斯人。钦察人操突厥语,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部分人从事定居性的农业生产;俄罗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信仰东正教,封建生产关系很发达。术赤兀鲁思的地理位置与蒙古本部距离遥远,从拔都斡尔朵(宫帐)到蒙哥大汗的斡尔朵,行程需要4个月。波斯、阿拉伯是个农业发达、城市工商业也很繁荣的地区,居民操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在伊利汗国(伊儿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以及窝阔台汗国统治之下,有定居的农民和游牧的牧民,有佛教徒,亦有伊斯兰教徒;居民成分亦很复杂,有畏吾儿人、哈儿鲁人、契丹人和土库曼人。所以,西道诸王的兀鲁思(汗国),在政治、经济、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方面与蒙古帝国的中心--中央汗国及其蒙古本部,有着很大的差异。

  

  随着被蒙古军铁蹄征服的疆域不断扩大,成吉思汗与其幼子托雷将统辖的95千户组成中央兀鲁思(中央汗国),将东部(兴安岭及其以东地区)作为忽必分封给哈撒儿等他的四个兄弟,将新征服的西方诸地作为忽必分封给术赤等他的三个儿子。这样,在蒙古帝国初期,除成吉思汗直辖的中央兀鲁思外,由其黄金家族分别统治的东道诸王和西道诸王兀鲁思(汗国)便诞生了。

  

  在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直至蒙哥大汗将各兀鲁思的财政、军政大权均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原汉地、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间)地区以及阿姆河以西诸地,由大汗指派官员编籍民户,征收赋税。所征赋税,除留给诸王应得部分外,其余部分都作为帝国的费用收归国库。军政大权则由大汗派去的镇戍军将领和达鲁花赤(大断事官、督官)掌握;大汗有统领全国军队的权力,战时下令征召各宗支的军队出征。不经大汗同意,诸王无权将其领地分封给他人。而东方诸兀鲁思一直在大汗控制之下。到元代,东方兀鲁思受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节制。 

  

  但西方诸兀鲁思自诞生初期就表现出离心倾向。成吉思汗在世时,四个儿子对汗位继承权曾产生过纠纷,成吉思汗对他们说:"天下地面尽阔,你们要各守封国。在西方兀鲁思中,蒙古人数很少,而且与其他民族杂居、通婚,很快被当地民族所同化。同化的过程首先始于统治阶级上层,他们迷恋于城市生活,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到14世纪,术赤兀鲁思的蒙古人已操突厥语;察合台兀鲁思和旭烈兀兀鲁思到14世纪末也已完成了伊斯兰化过程。西方兀鲁思的统治阶级,除了蒙古人外,还有被征服民族的上层人士,其中蒙古上层人士担任达鲁花赤和万户长、千户长,各级行政组织保留原组织形式,由当地民族上层担任。这样,其统治方式与政权机构均与蒙古本部相异。 

  

  蒙哥大汗统治时期,各兀鲁思承认大汗的宗主权,可是据《出使蒙古记》所载,帝国似乎分成两大势力范围,蒙哥大汗控制东部,拔都汗控制西部。《史集》亦同样记载,蒙哥大汗把西方的军政大权委付给拔都全权处理。

  

  1241年窝阔台大汗逝世后,汗位空虚达五六年之久,宗王们各自为政,蒙古帝国的中央权力开始削弱。蒙哥大汗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布哥爆发了争夺大汗位的战争。察合台汗国的八剌汗(察合台之孙)联合海都反对忽必烈和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八剌曾率兵渡过阿姆河,同阿八哈汗作战。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以北地区原为术赤(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旭烈兀西征后将这一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伊利汗国)之内,结果又造成1262年开始的别儿哥汗同阿八哈汗争夺高加索地区的长期战争。蒙古帝国就在黄金家族的内讧中开始分裂。而于1271年即位的忽必烈则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治理中原汉地上,定国号为大元,把首都从哈拉和林 (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迁到大都(今北京),使蒙古本部失去了中心地位,西方诸王也随之着眼于对本兀鲁思的经营,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完全独立。忽必烈去逝后,伊利汗国也成为独立国家(以上史料来源主要为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编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钦察汗国建立
  发生时间: 1243年
  
  发生地点: 萨莱城
  
  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又称金帐汗国、术赤兀鲁思。拔都继承其父术赤(成吉思汗长子)自海押立至花剌子模的封地后,又不断拓展。他于公元1243年建成汗国,都于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北)。疆域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斡罗斯(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北极圈附近。汗国由多种民族组成,较大的民族有斡罗斯、阿速、不里阿尔、钦察、康里、突厥蛮、蒙古等。各民族所从事的行业因居地不同,有农业、牧业及工商业之别。公元十四世纪后期,汗位更替频繁,国势逐渐衰落。公元十五世纪时,汗国先后分裂出西伯利亚、喀山、克里木、那海、阿斯特拉罕等汗国,藩属斡罗斯公国也脱离羁绊,钦察汗国难以维持下去。公元1502年灭亡。
窝阔台汗国建立  
  发生时间: 1310年
  
  发生地点: 新疆塔城
  
  窝阔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分封土地民户给诸子,第三子窝阔台分地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以西及叶密立(今新疆额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等地。以后,窝阔台封地由子孙承袭。蒙哥(元宪宗)即位,重新封海都(窝阔台孙)于海押立(今巴尔克什湖和伊犁河之间)。元世祖时,势力日益强大,兼并其他窝阔台后王属地及八邻万户,又夺取察合台汗国忽章河(今锡尔河)以北地区。随后,建立起以伊犁河与答剌速河流域为中心的的汗国。此后,不断发兵侵扰元朝西北地区。元廷也多次派兵征剿。大德五年(1310年),海都被元军击败,死于退军途中,子察八儿即位,向元朝称藩。十年,元廷乘其内乱发兵进攻,察八儿投奔笃哇,汗国亡。
伊利汗国建立 
  发生时间: 1253年
  
  发生地点: 孙丹尼牙 桃里寺
  
  伊利汗国又译伊儿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元宪宗三年(1253年),蒙哥命同母弟旭烈兀西征,攻灭多国。元世祖即位后,封授旭烈兀统领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之境,建立汗国。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利(意为从属)汗,尊奉元朝皇帝为宗主。首都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后一度迁都孙丹尼牙(今伊朗苏丹尼耶)。第七代伊利汗合赞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仍与元朝关系很密切,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第九代伊利汗不塞因死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贵族大臣各自拥立可汗,纷争不已。至正十五年(1355年),钦察汗国札尼别汗乘机攻占桃里寺,伊利汗国亡。
察合台汗国建立  
  发生时间: 1346年
  
  发生地点: 阿力麻里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察合台为成吉思汗次子,所建汗国疆域盛时东至吐鲁番,西至阿母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国都设在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蒙古国时期,奉蒙古大汗为宗主,汗位继承须经大汗认可。元世祖时期,它与元廷对抗,并争战多年。元成宗时期,与元朝约和,继续奉元朝皇帝为宗主。元仁宗时期,双方又发生冲突,但很快即和好。合赞汗死后,察合台汗国分裂,各部诸侯自立为汗。至正六年(1346年),朵忽剌氏贵族拥立秃忽鲁帖木儿为汗,统一汗国。至正二十二年,秃忽鲁帖木儿死,河中地区被帖木儿所控制,其后裔统治东部地区,以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为都。
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简略 
  
  一、窝阔台汗国简略
  窝阔台后王海都所建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分封诸子,第三子窝阔台得到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附近)与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地区。窝阔台在位时,叶密立地区为长子贵由的封地,次子阔端则封于河西一带。
  贵由汗死后蒙哥即位,大汗位便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后王手中。窝阔台系后王中,除阔端与蒙哥友好,仍以河西之地为其封地外,其他宗王多被迁谪,窝阔台的封国被分划成几处小的封地。
  蒙哥驾崩后,阿里布哥与忽必烈争夺大汗位,海都依附于阿里布哥,与忽必烈为敌。阿里布哥失败后,海都拒绝归附忽必烈。1268年(至元五年),海都开始举兵东犯元境。他与察合台汗国的八剌相结纳,取得伊犁河谷与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地区,并纠集窝阔台、察合台、术赤三系诸王,1269年在答剌速河(今塔拉斯河)畔召开忽里台。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实际上成为海都所操持的附庸,它的统治者都哇追随海都,多次进扰元朝的西北边境。海都统治下的窝阔台汗国所控制的地域,西至可失哈耳与答剌速河谷,南及天山南坡诸城,东抵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鲁番),北有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之地,成为中亚的一大势力。
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犯元境,在与元军战斗中受伤,回师途中死去,子察八儿继立。窝阔台后裔为争夺汗位发生矛盾和分裂,汗国力量削弱。1304年,都哇起而与察八儿争战,大掠其国西部诸城。元朝海山的军队也同时逾阿尔泰山,大破察八儿军,察八儿投奔都哇。窝阔台汗国所属诸部,一部分归附元朝,大部分降于都哇。1309年(至大二年),察八儿因参与察合台汗国的一次内争失败,逃归元朝,元封他为汝宁王。他的领地大半为新即位的察合台汗国也先布花汗所有,窝阔台汗国亡。
  二、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一写察哈台汗国),名义上为元朝西北宗藩国,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领地扩建而成。察合台汗国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斡尔朵(宫帐)设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巴鲁剌思、札剌亦儿和克烈亦惕三部,是该汗国中蒙古族的主体,其统治者是察合台后裔。
  窝阔台大汗统治时期,察合台(窝阔台兄)在蒙古帝国的政治生活中居有崇高地位,在重大问题上起着一定的决策作用。他不仅统治了成吉思汗给予的兀鲁思和军队,而且在别失八里(今新疆维吉尔萨尔护堡子)自己的王国中也享有至高的权力。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合罕(大汗)经常派去使者就一切重大事件和察合台商议,没有他的意见和同意就不处理这些大事。" 
  察合台汗离世后,其孙子哈剌斡忽勒继承汗位。由于察合台和窝阔台两家族反对蒙哥继承大汗位,所以蒙哥大汗把河中地区交拔都统辖。哈剌斡忽勒的统辖区只限于东部地区,而且本人尚未抵达府邸,就在途中夭折了。按照蒙哥大汗的旨令,乃哈敦(皇后)统治了察合台汗国,长达10年之久。蒙哥大汗死后,成吉思汗家族内部爆发了长期的争夺汗位的斗争。忽必烈、阿里布哥、海都等都企图占据察合台汗国,该地区成为角逐之地。忽必烈曾派供职于他的阿必夫合(察合台曾孙)的儿子兀鲁克去察合台汗国当君主,不幸的是,兀鲁克在途中被阿里布哥的军队所杀害。阿里布哥则派拜答儿(察合台的第六子)的儿子阿鲁忽为察合台汗国的君主,并保证军需的供应,让其注意防备忽必烈军队的侵袭。后来阿鲁忽又从拔都手中夺回了河中地区,使察合台汗国真正成为独立汗国。
  1264年,阿鲁忽去世。1265年,哈剌斡忽勒的儿子木八剌-沙登上汗位。忽必烈为了控制察合台汗国,于同年派八剌与木八剌-沙共同掌管察合台汗国。木八剌-沙倾向于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所以对八剌并不欢迎。于是,八剌按照忽必烈的旨意,串通木八剌-沙的书记官和一部分士兵,进行了推翻木八剌-沙的活动,最后当上了察合台汗国的君主。
  阿里布哥与忽必烈的争夺战结束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以叶密立为据点,联合术赤系诸王展开了反对忽必烈的斗争。八剌遵照忽必烈的旨令,率军攻打海都,占领了其中的一部分领土。而术赤系的忙哥-帖木儿又派别儿哥率5万骑兵前去援助海都,使海都重新召集起已四散的军队与八剌交战,结果八剌失利。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系诸王都想独占河中地区,但为调合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东的塔剌思草原集会决定:将河中地区分成三份,分归八剌、海都和忙哥-帖木儿管辖。会上还决定诸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忽必烈。塔剌思会议后,八剌与海都结为"安达(义兄弟),他们清除了忽必烈的拥护者,并没收其资财,继而将矛头指向托雷系的伊利汗国。1270年,八剌发兵侵扰呼罗珊(今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地区),海都派钦察和察八忒(脑忽之子)率军前去援助,八剌军占领了呼罗珊的大部分地区,并抄掠了尼沙布儿等地。钦察和察八忒却按海都的指示离开八剌回师。七月,八剌的军队被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军队击败,仅率残军5000人逃往布哈拉。八剌到达布哈拉后改信伊斯兰教,集兵3万人,准备分两路讨伐钦察和察八忒,未及,病故于布哈拉。八剌死后,布花帖木尔继承汗位。
  布花帖木尔在位后,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分裂,八剌的长子伯帖木儿等率众投奔忽必烈;木八剌-沙及哈剌斡忽勒二人的诸子则投奔了阿八哈汗。
  1274年,海都将察合台汗国的汗位交给八剌之子都哇,统治长达32年之久。都哇在位期间,把矛头指向伊利汗国和忽必烈的统治。他曾占领了伊利汗国的哥疾宁(今阿富汗加兹尼),并以此为基础,几次远征印度,进入旁遮普和信德,但在哥疾宁和印度均未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298年,都哇又袭击驻守于金山一线的元朝军队,俘杀守将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1301年,都哇、海都率军与元朝军队大战于帖坚古山(阿尔泰山与札卜哈河之间),都哇中箭受伤,海都亦受伤致死。都哇与海都之子察八儿被迫向元成宗请和,重新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不久,都哇与元朝联兵击败察八儿,吞并了大部分窝阔台汗国领地。 
1302年海都因伤去世后,都哇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汗国的东部土地交给海都的儿子察八儿统治。但察八儿却想控制整个察合台汗国,与都哇发生了权力之争。都哇和察八儿之间的斗争,为元朝廷干预汗国之事提供了方便。元朝统治者都支持都哇,迫使察八儿屈从了都哇。从此,窝阔台系失去了对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权。
  1306年,都哇病逝,宽彻继立为汗,继续实行与元朝友好的政策。1309年,都哇的长子怯伯汗即位,以察八儿为首的窝阔台系诸王联合起来向怯伯汗发动了武装进攻,在几次战役中都被击败,最后投奔了曲律汗(武宗)。窝阔台家族的领地被察合台家族所占领,其臣民的一部分归属于察合台家庭,另一部分则成为钦察(金帐)汗国的臣民。窝阔台汗国于1310年被并入到察合台汗国中。
  怯伯汗即位不足一年,就将汗位让给自己的兄弟也先布花。在也先布花统治汗国时期,为扩大牧场,率军入侵元朝,被元军击败。为弥补损失,他又入侵伊利汗国,元军乘机再度深入中亚草原,他才被迫撤兵。
  1318年,怯伯汗又重新登位。当时,河中地区正处于财政混乱、政权机构不相统一的无秩序状态。怯伯汗在河中地区进行了货币改革,制造了全国通用的银币;在政权设置上取缔了双重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了万户,由汗委派的代表进行管理。 
  怯伯统治时期,察合台汗国与元朝恢复友好关系,双方经常遣使往来。汗国统治中心逐渐西移。1330年,怯伯弟笃来帖木儿继承汗位。同年,元政府颁布《经世大典》,其中附图称察合台汗国为笃来帖木儿位下,与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相并列。
  河中地区是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中心,迁居河中地区的部分蒙古贵族,迷恋城市生活,改信伊斯兰教,并积极主张突厥化。但有一部分人则反对突厥化,主张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一部分人的主张遭到了木八剌-沙的反对。木八剌-沙为了表示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虔诚,不仅在河中地区举行加冕礼,还把居住在七河流域的札剌亦儿部和巴鲁剌思部迁到河中地区,使其很快突厥化。居住在汗国东部(今新疆天山南路)的蒙古族人仍然保留着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1321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为蒙兀儿斯坦,西部称为马维兰纳儿。
  察合台汗国分裂后,首先在马维兰纳儿的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政治局势陷入混乱。仅从1321年至1346年间,先后有10个汗即位,而且每个汗即位时,都采用谋杀手段。如1322年答儿麻失里即位后,不仅自己信奉伊斯兰教,而且强令整个河中地区百姓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强化政策引起了一部分蒙古统治者的反对,答儿麻失里的弟弟布罕将其杀死。
  随着察合台汗国的分裂和马维兰纳儿的突厥化以及内部纷争,使察合台汗国失去了政治中心。为此,察合台后裔企图把蒙兀儿斯坦作为政治中心,以保障察合台系的正统统治。但此时的蒙兀儿斯坦已不存在一个为公众所承认的察合台系君主,诸异密决定迎回也先布花,拥立他为可汗。也先布花自1310年至1320年统治蒙兀儿斯坦。也先布花汗曾远征河中地区,但未能实现重新统一察合台汗国之目的就去世了,其子(蒙力克哈敦所生)图古鲁克帖木儿继承汗位。 
  图古鲁克帖木儿是统治蒙兀儿斯坦的察合台后裔中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在他统治时期,不仅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而且还统一了整个察合台汗国。占领河中后,将管理权交给了他的儿子亦里牙思火者,自己则返回喀什噶尔,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察合台汗国又重新陷入混乱状态。帖木儿和忽辛(库塞音)起兵反对亦里牙思火者,把他赶回喀什噶尔,占据了河中地区。但是,帖木儿和忽辛又发生了矛盾,在河中地区出现了两雄相争、互相残杀的局面。最后,于1370年帖木儿杀死了忽辛,成为河中地区的唯一主宰。在蒙兀儿斯坦则发生了哈玛鲁丁的反叛。哈玛鲁丁是播鲁只的三弟。播鲁只死后,图古鲁克帖木儿将其官位授与了播鲁只的七岁儿子忽岱达。哈玛鲁丁乘忽岱达年幼之机,企图夺取掌管朝政的权柄,但遭到图古鲁克的反对。图古鲁克汗死后,哈玛鲁丁杀死了亦里牙思火者及其家族成员18人,夺取了汗位。哈玛鲁丁虽励精图治,但由于众异密的反对,使国内纷争不已,在帖木儿数次袭击之下,哈玛鲁丁被迫逃往伊利汗国。1388年,帖木儿征服了蒙兀儿斯坦,但只据有天山南路的阿克苏和喀什噶尔地区。天山北路为瓦剌部所据。
中亚很早就有发达的城市工商业;土地肥沃,适合于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察合台汗国答儿麻失里在位时,提倡外国商人前来经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商人和旅行者云集在中亚各城镇。为了方便商旅,在每个城镇、道路两旁及村落里都设有驿馆,仅布哈拉城内就有近千个,河中地区共有1万个之多。在察合台汗国内通行的迪儿赫木是用纯银制作的货币,与埃及和叙利亚的货币具有同等价值。布哈拉、撒马尔罕是两座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城内有高大的建筑和宽敞的街道,以及学校和教堂,科学文化事业比较发达。
  河中地区,农业和园林业尤为发达,不仅农作物种类繁多,而且产量也高,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还有部分剩余,可支援外地。这里种植的水果有葡萄、无花果、石榴、苹果、桃、梨等10余种,撒马尔罕的西瓜著称于世。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设施也比较完善,仅利用撒马尔罕上游河水建成的法失儿迪咱水渠,就可以给2000个园林和大片农田提供水源。畜牧业有马、牛、骆驼和小牲畜的饲养。一般家庭可饲养25到500头牲畜。东部阿力麻里地区的畜牧业尤为发展。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牲畜贸易十分活跃(有关察合台汗国主要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编《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察合台汗国统治河中地区百余年,曾经富裕而安详。令人深思的是,建立她的是蒙古人,让她忍受战乱之苦的也是蒙古人,甚至真正推倒她的竟也是蒙古人
金帐汗国概览
  
  一、金帐汗国的建立
  术赤兀鲁思,称作金帐汗国,又称青帐汗国或钦察汗国,蒙古文史书称作术赤因·兀鲁思。
  成吉思汗划分了四子的封地。长子术赤的封地在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包括额尔齐斯河流域和阿尔泰山地区),术赤的斡尔朵(行宫)设在额尔齐斯河流域。1236年,术赤长子拔都统帅长子军西征,到1240年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尔(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被征服的这一广大地区成为拔都的兀鲁思,从1242年以后称为金帐汗国。汗国的疆界大致包括:东自额尔齐斯河,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拔都把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入口处建立了首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罗斯诸公国与金帐汗国为藩属关系。
  1259年,蒙哥大汗去世,阿里布哥在漠北被大部分蒙古贵族选举为大汗,1260年,忽必烈则在漠南开平称帝,并发动了讨伐阿里布哥的战争。蒙古帝国的中央政权不复存在,金帐汗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金帐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甚少。东南欧,特别是钦察草原,是钦察人居住的地方。蒙古人来到这里以后,14世纪上半叶就完成了突厥化过程,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汗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此外,汗国内部各地的经济发展亦不尽相同,钦察人处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人过着游牧生活,只有极少数人迁到顿河和伏尔加河下游转入定居。、克里木、保加尔则进入封建生产关系的发达时期。花剌子模具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技术,过着城镇化的定居生活;克里木及其沿海城市,商业发达,可通往小亚细亚和君士坦丁堡,一直通向叙利亚和埃及;保加尔是农业国,是金帐汗国的主要粮食产地。
  金帐汗国在东西方贸易中占居重要地位。13世纪至14世纪,欧洲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金帐汗国进行的。因此,蒙古统治者特别重视商业的发展。拔都汗和别儿哥汗在伏尔加河先后修建了拔都萨莱城和别儿哥萨莱城,后来又修建了乌维克城,在札牙黑河(乌拉尔河)河口修建了萨莱契克城。
  二、金帐汗国之体制与机构
  金帐汗国是一个封建君主国家,军队在国家机构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术赤、拔都依照蒙古族的军队组织形式,在汗庭内组建了由封建上层子弟组成的军队--切薛军(近卫军),其将领享有比民政长官更为优越的地位。术赤数千(一说4000)名军士的后裔是组成金帐汗国蒙古军队的骨干力量。他们是由撒勒只兀、勤乞特、许兀真3个部队组成,此外还有奇雅特、阿勒赤塔塔尔和弘吉剌部人。军队按万户、千户、百户组织起来,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设置了特殊的布合兀勒军职,负责军队、军需和战利品和调配。
金帐汗国的军权和民政密不可分,汗庭与各州的政权组织形式既仿照了蒙古族原有的形式,又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主持汗庭的民政官员称作维西尔(宰相),下设各底万(部),受其管辖。札鲁忽赤和达鲁花赤是专管法律和掌管国库税收的行政长官,均由蒙古人担任。各州设总督和达鲁花赤
  金帐汗国被视作术赤家族的兀鲁思,所以,汗国内的牧民、农民和城市居民均被认为是术赤家族的成员。汗庭把百姓连同土地分配给诸王和那颜。蒙古和钦察牧民以阿寅勒(户)为单位经营个体的游牧经济,在领主分配的牧场上放牧,为领主服各种劳役。游牧民以钦察人居多数。农业区和城市以征收税赋的方式进行,汗国的收税事项往往交由花剌子模商人承办。
  蒙古人征服罗斯各公国后,并没有把它们直接划入金帐汗国疆域之内,而是保留其政治上的自治权,二者尚属藩属关系。罗斯国大公或其他王公须得到金帐汗的恩准才能即位,并且处于汗政权的监督之下。每当罗斯王公即位时,金帐汗要指定罗斯大主教或委派汗的全权代理人主持即位仪式。用汗的名义立为王公的人,须受汗委派的八思哈监督,蒙古统治者每年向罗斯各公国按人口征收什一税和商税,称作贡赋。别儿哥汗和忙哥帖木儿汗在位时,曾在罗斯公国进行过两次人口登记,以确定纳贡数量。除了贡赋外,还要为汗庭提供车辆、饲料,服驿役和兵役等。只有僧侣免纳贡赋、不服劳役。罗斯王公还不定期地给汗、汗妃及其近臣们馈赠贵重礼物。 
  金帐汗国和伊利汗国,以高加索之打耳班为两国的分界线。当旭烈兀出征伊朗和报达(巴格达)哈里发时,别儿哥汗曾出兵援助。别儿哥汗经阿八哈汗的同意,在帖必力思修建了大清真寺,并开设了纺织工场。后来,阿塞拜疆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彼此发生过战争,别儿哥汗对伊利汗国的征伐以失败告终,占领外高加索(主要是阿塞拜疆)的目的没有实现,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乘机向金帐汗国表示友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因为,蒙古伊利汗国辖有埃及的邻国叙利亚,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两国国界。强大的伊利汗国的存在,对埃及是个威胁,因此,马木鲁克王朝通过不断派遣使者,送珍贵礼品等办法与金帐汗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1320年,埃及算端(国君)篾里·纳昔儿聘娶金帐汗国属成吉思汗支系的一位公主为妻。而拜占庭皇帝劳斯卡利斯不甘心金帐汗国和埃及的强大,竭力支持伊利汗国。1271年忙哥帖木儿汗发动了对君士坦丁堡的远征,劳斯卡利斯没有应战就请求讲和了。
  三、金帐汗国的城市与工商业简介
  13世纪至14世纪,金帐汗国的许多城市,如克里木的苏达克、刻赤、卡法,阿速夫海的阿咱黑(阿速夫),花剌子模的兀龙格赤以及保加尔、必里牙儿等城市有了很大发展。有的经过复建,超过了原来的规模,如兀龙格赤重建后,成为东方的最大城市之一。在金帐汗国统治时代又新建了一些城市,如克里木(今旧克里木城)、伏尔加河上的拔都萨莱与别儿哥萨莱、北高加索的马札儿城等。由于汗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邻国的贸易往来,使各城市的商业很快发展起来,特别是别儿哥萨莱城。根据1333年到过该城的阿拉伯旅行家伊宾·巴都塔的记载:萨莱城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规模特别大,建在平坦的土地上,城里人众拥挤,到处有漂亮的市场、宽阔的街道……城中有十三座举行礼拜的清真寺……城中〔居住着〕不同的民族:蒙古人(他们是国家真正的居民与统治者,其中一些是伊斯兰教徒)、信奉伊斯兰教的阿速人、钦察人、契尔克斯人、俄罗斯人与拜占庭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每个民族分占一定地区,有自己的市场。月即伯汗统治时代(1312-1341年)是别儿哥萨莱城最繁荣的时期,人口达到10万以上。城内建有街坊,每一个街坊从事一定的手工业生产,有制造铁器、农具、青铜器的作坊,其中以制作皮革和毛纺品最为发达。城内还有规模较大的熔矿厂等。
  金帐汗国与外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有俘虏,亦有当地手工业者和自愿从中亚、高加索、克里木,甚至从埃及等处来的手工业者。13世纪至14世纪时,在金帐汗国各城市已形成了具有世袭权的手工业者居住的街区。
  拔都萨莱、别儿哥萨莱、兀龙格赤、保加尔、克里木等城市,是东西贸易的集散地。根据《金帐汗国兴衰史》记载,中国、中亚以及欧洲的商品都运到这些城市,通过这里再运往东西方各国。14世纪时,丹纳(阿速夫)城与苏达克城享有同等地位,这里的贸易被威尼斯商人所操纵。克里木及其港口是联络东西方的枢纽,从克里木出发,到兀龙格赤,再转向河中方向,可到达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从兀龙格赤出发,通过草原,经讹答剌与阿力麻里,可到达大都(北京)及哈剌和林(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境)。还有一条通往中国的商道:丹纳-萨莱-兀龙格赤或萨莱-讹答剌-阿力麻里-甘州-大都,整个行程需要9个月。
贩马贸易在汗国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钦察草原的马可以运往各国,其中以印度居多,贩马商队最多时可贩运6000匹。15世纪上半叶,钦察草原的一个商队向伊朗赶运了4000匹马,每匹马价值100底纳儿以上,从中获利达四成左右。
  商人在金帐汗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13世纪和14世纪,商业集团--斡脱商,是汗的商业代理人,这种商人大部分与朝廷合股经商。斡脱商不仅投资于各种商业与手工业企业,而且还包办整个州或城市的税赋。斡脱商接近朝廷,谋取重要官职,并常担任使节。朝廷需要金钱时,则向商人借贷。
  四、金帐汗国之盛衰与分裂梗概
  当初在钦察汗国内,拔都的十三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蒙古军事贵族统辖的万户、千户、百户、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拔都的兄长斡儿答及其后裔据有今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形成了白帐汗国。贵由汗去世后,拔都支持蒙哥夺取大汗位,打击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势力,乘机占有河中地区。
  1255年,拔都去世。拔都之弟别儿哥在位时(1257-1266),名义上仍对蒙古大汗称藩,实际上汗国已成为独立国。别儿哥因同伊利汗国争夺高加索地区,无力东顾,于是河中地区被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占领,别儿哥便支持窝阔台之孙海都对阿鲁忽作战,帮助海都崛起。 
  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继位(1266-1282),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1277年,蒙哥之子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送到与海都联盟的钦察汗国拘留了数年。直到1282年脱脱蒙哥继位时,那木罕才被放回。
  1302年,钦察汗国脱脱汗出兵协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笃哇、察八儿战败,归顺元朝。1308年,元武宗遣使册封脱脱为宁肃王。
  月即伯继位钦察汗(1313-1341),1314年元仁宗遣使册封,予以承认,此后双方经常遣使往来。1336年,月即伯遣使请求领取分地岁赐以赈给军站。1337年,元廷专设一总管府掌管术赤后王平阳等处分地岁赐,每年按额发给。
  月即伯在位时,汗国达到极盛时期。迁都到别儿哥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与伊利汗国、埃及等国通好,对外贸易兴隆。伊斯兰教在伏尔加河下游广泛传播,此后钦察汗都信奉伊斯兰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兰化。
  随着势力的增强,金帐汗国各万户几乎逐渐演变成为独立王国,形成与汗庭相抗衡的力量。14世纪中叶,汗国内部又出现了新的争端,万户们互不协调,各自为政,汗庭权力日渐削弱,从1357至1381年间共更换了20个汗。14世纪末,金帐汗国呈现衰败局面。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尔逐渐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去,金帐汗国同时又遭到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侵袭。到15世纪时,金帐汗国已经分裂成为几个独立的小汗国。
  喀桑汗国:领地建在卡马河和伏尔加河汇合处,首都设在喀桑城。保加尔人是该汗国的主要居民,由术赤后裔统治。
  诺该帐汗国:领地在乌拉尔与伏尔加河之间,蒙古人是当地的主要居民。
  克里木汗国:领地在克里木半岛,该国是从金帐汗国分离出来的诸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领地在乌拉尔山以东,沿托波尔河一带地区。蒙古人是当地的主要居民,从事牧业、农业和狩猎业。
  阿斯特拉罕汗国:领地在伏尔加河下游,居民主要从事牧业,渔业和狩猎业次之。 
  大帐汗国:占有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吉什特-钦察地区。
  金帐汗国的正统汗位由大帐汗国继承,但他的实际地位同于其他汗国。1472年,阿合马汗发动了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战争以阿合马的战败而告终。1480年,阿合马再次出兵进攻莫斯科公国,强迫其纳贡。由于阿合马的同盟军立陶宛大公未能如期出兵援助,致使阿合马到乌格拉河后撤兵,回到伏尔加河下游时,被诺该帐汗国人杀死。蒙古人对罗斯公国的统治到此结束(统治时间长达240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期,卡马河沿岸和乌拉尔地区被罗斯公国占领。16世纪50年代,沙皇伊万四世统治时期先后占领了喀桑、阿斯特拉罕、克里木三个汗国。金帐汗国领土全部并入罗斯公国领地(主要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编写《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蒙古帝国的分裂 
  
  蒙古帝国的构成
  由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它东起朝鲜半岛,西达波兰,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湾,包括几乎整个亚洲和大部分欧洲。在这个辽阔的帝国境内,包括原来许多国家以及众多的民族或部落。其中有的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文明民族和国家,有的是半野蛮的游牧或半游牧的民族或部落,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文化、历史情况、风俗习惯等各异。对于这样复杂而庞大的帝国,任何统治者都是无法实行统一治理的。
况且,蒙古征服者刚刚脱离原始公社制,跨入文明的门槛,形成游牧民族国家。当时文明程度较低,比被征服的先进民族和国家落后得多。由于草原牧区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文化落后,所以游牧的蒙古征服者不可能在其所占领的广大地区发展繁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因此,蒙古人虽然占领广阔的农耕地区,成为统治民族,但仍然保持落后的游牧传统,他们建立的蒙古帝国,实际上是以游牧传统为主导的游牧人的国家。只是由于文明先进的农耕民族的影响比较强烈,和游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经常发生冲突和斗争。尤其在农耕民族地区克服战争创伤,恢复生产以后,这种矛盾和斗争更为激烈。因此,蒙古统治阶级不得不因地制宜,分而治之。
  蒙古国家建立之初,各贵族、首领所占有的主要是人户和牲畜,当时封建土地观念还不明显。但是,随着侵占地区日益扩大,其中许多是封建制农业经济地区,蒙古征服者受其影响,封建土地观念日益滋长,从而逐渐放弃初期那种以劫掠为主的传统政策,开始建立地域统治观念。原先成吉思汗把征服的土地和人户当作家产分封给诸王子,后来诸王子又以同样原则把自己的封地和人户分封给子弟,从而形成许多层次不同的封建领地。忽必烈不但正式承认这些封建领地,并且继续分封一些王公。但蒙古国家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各封地对大汗没有明确的臣属关系,主要靠宗族关系维持大汗的君主地位,实际上各汗国的独立性很强。随着占领地的扩大和封建制观念的加强,这些封地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封建王国,如术赤的封地后由其子拔都继承,发展为钦察汗(金帐汗)国;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封地,则发展成为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忽必烈时期,又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他以大不里士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于是形成蒙古四大汗国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汗国。名义上,四大汗国是大汗统一政权管辖下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各汗国的民族构成、语言、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各不相同,所以地方和中央大汗政权缺乏经常的联系;加之诸汗引兵自重,有的甚至与中央大汗对立。所以各汗国由最初对大汗的松散隶属关系,不久就发展成为独立的汗国。
  1259年,蒙哥汗死后,蒙古帝国的短暂统一也随之告终。继任大汗的忽必烈,他的权力仅限于东方,即中国的元朝政权。此后,元朝和西方的四大汗国,各自按着不同的道路,独立地发展下去。
  元朝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上都)即帝位,是为世祖。至元8年(1271年)11月,取《易经》“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于大都(今北京)。16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疆域东起沿海,西至新疆,南达南海,北括西伯利亚大部,东北至鄂霍次克海,西南包括西藏、云南。继汉、唐之后,重开中国大一统局面。元朝是蒙古其他各汗国的中朝,各汗国名义上尊元朝皇帝为大汗。
  蒙古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而他所统治的中原地区,则是有数千年文明的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业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形态。面对这种情况,蒙古统治者不难发现,不适应中国既有的一套传统就很难实行统治。所以,元朝的官制、兵制、法制和赋役制度等,基本沿袭中国以往王朝,但也掺杂了蒙古的特点,并擢用一些汉人为重要官吏,以强化其统治。
  蒙古统治者也广占土地,剥削农民,他们的土地主要由赏赐或强占而得,也有的是汉人地主投献求庇。除蒙古贵族地主外,还有汉人地主以及寺院或道观地主。元朝时期自耕农很少,土地耕作主要由佃户或奴隶承担,南方则大都是佃户。一个富有的大地主可有佃户数千家甚至万家。佃户须向主人交纳一半的收成,此外还有徭役以及其他负担。佃户的法律身份是良民,但地主往往把他们随土地转让、买卖,任意惩罚、打骂。甚至杀死佃户的事,也屡见不鲜。法律规定,主人打死佃客者仗170,征烧埋银(埋葬费)50两。其地位略高于奴隶。
  元代中原的奴隶制一度有所加强。当时社会上奴隶很多,大部是战争俘虏,有汉人、女真人、契丹人以及中亚、欧洲各地的人。蒙古人也有由于抵债、犯罪或被掠卖而陷身为奴的,但人数不多。元代有专门买卖奴隶的市场。据估计,元代有奴婢1000万,占全国人口的1/6。但奴隶制并没有取代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生产方式。使用奴隶最多的是手工业部门和家庭服役。在征服战争中,蒙古人俘虏了大量的工匠和妇女儿童,这些俘虏一部分被分配给蒙古贵族成为私奴婢,大部分为官府所有,按行业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及其他服役,所得微薄,难以为生。法律视奴婢为财物,由主人随意处置,直至杀死。当时法律规定,私宰牛马者仗100,而主人杀死无罪的奴婢仗87,可见奴婢不如牛马。奴隶不得控告主人,否则由官府处死。奴隶所生子女,仍为奴隶,不得脱离主人。元代这种强制输入的奴隶制,对中国来说是历史的倒退,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并对以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不良影响。
元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落后的蒙古统治者肆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元朝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包括唐兀、畏吾儿、回回、钦察等西域人;第三等为汉人,主要指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以及契丹、女真、高丽人等;第四等为南人,即原来南宋统治下的南方汉人。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待遇各不相同。站在帝国顶端的是蒙古贵族,他们把持着一切军政大权和重要官职,色目人可以得到信任和宠遇,汉人特别是南方汉人,地位最低,备受歧视和虐待。如蒙古人与汉人相争,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只准诉诸官司;蒙古人打死汉人,罚其出征,而汉人杀死蒙古人,就要夷灭其族。在科举方面,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别考试,考试内容和应试的场数也各不相同,蒙古人和色目人从易从简,汉人则从难从严。而且录取的人数,蒙古人和色目、汉人各半,按人口比例及考试的难易,汉人被录取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反映了落后的蒙古统治者对先进的汉人的恐惧和嫉妒。但是,以野蛮统治文明是不会长久的,元朝的短命历史就是明证。
  元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由破坏、停滞而逐渐恢复,但由于剥削残酷和制度的落后而没有明显的发展。只有商业和城市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如大都、上都等都市,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然而这种繁荣并非由于商品生产发达所致,而是由于元朝统治者通过掠夺和剥削积累起的巨额财富,要求扩大消费所刺激,带有一定畸形。城市市场流通的商品较多的是供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如珠宝、金银器皿、丝织品、珊瑚、翡翠、玳瑁、犀象之品以及僮奴、名马等。此外还有一些服务性的零售商业,如铺坊加工业和饮食业等。这种商品流通不是工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交换,而是城市消费者即官僚、贵族和士兵等特权阶级用他们的收入购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用以消费。这种商品流通带有物物交换的性质。虽然江南有一些城市和海外进行贸易,但这些贸易也是以贩运奢侈品为主,而且大都由官府或蒙古、色目人所控制,所以对外贸易不易发展,其社会意义相当有限。
  元朝蒙古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民族的特权地位,肆行民族分隔和民族压迫政策,禁止蒙汉通婚,不准蒙古人模仿汉习。元代蒙古贵族几乎无人谙熟汉文,虽然皇帝中亦不乏人提倡儒术,但由于蒙古贵族坚持游牧民族的落后观念,所以他们没有快速吸收汉族的先进文明,只是受到文明的恶习沾染,大兴奢侈享乐之风,生活堕落,政治腐败。由于宫廷和诸王贵族的极度挥霍和贪污的盛行,造成国家财政枯竭,国库空虚,以致“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岁入之数,不支半岁”。①为了弥补亏空,元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开创纸币的历史。滥发钞币又加剧了财政的紊乱,造成高度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各族人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1351年,爆发了全国人民大起义,经18年的斗争,1368年,以汉族为首的各族人民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历经11代,统治不足百年的偌大元帝国,由是灭亡。
  蒙古统治时期的元朝,虽然制度落后,生产停滞,人民多蒙苦难,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代中国各族人民,在空前统一和版图辽阔的国家范围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并在更大规模与程度上日益互相了解和接近起来,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加强了历史发展中的统一趋势。元代开创中国以省为一级政区,以及纸币(钞)为通用货币,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元朝时期,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进步都有好处。
  钦察汗国
  初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领有咸海、里海以北地区。因该地为钦察人的居住地,故名。亦称金帐汗国。1235年,术赤长子拔都西征俄罗斯和东欧后,辖地扩大,东起叶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括俄罗斯。1243年,西征还师后,拔都留驻封地,在伏尔加河下游建都萨莱(今俄国阿斯特拉罕),成立钦察汗国。拔都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其兄斡鲁朵,称白帐汗;将咸海以北、西至乌拉尔河之地分给其弟昔班,称蓝帐汗,皆总领于拔都金帐汗之下。
  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皇帝(大汗)的最高权威,接受皇帝的册封和岁赐,礼仪上处于宗藩地位。到别儿哥汗统治时期(1257—1265年),实际脱离大汗政权而独立,并在伏尔加河支流阿赫图巴河建新都萨莱。14世纪,达于鼎盛。钦察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热那亚以及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之间有广泛的贸易。从首都萨莱到元大都(今北京市)有驿路直达,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经济联系的重要渠道。居民主要有钦察人、俄罗斯人、不里阿耳人和蒙古人,后者是统治民族,一般为贵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人逐渐与钦察人融合,并改信伊斯兰教。乌兹别克汗(1313—1341年)死后,由于内讧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顿斯科伊和帖木儿的打击,钦察汗国日趋衰落。15世纪分裂为喀山、克里米亚、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汗国。1480年为莫斯科公国击败,1502年又败于克里米亚汗国,遂亡。
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土地,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元初,窝阔台汗统治者海都联合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笃哇反对忽必烈大汗政权。1301年海都死后,笃哇与海都子察八儿归顺元朝。1310年,笃哇败察八儿,合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土地,察合台汗国达于全盛时期。14世纪前期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前者领有窝阔台汗国旧地,定都于疏附(新疆西部);后者领有河中地,以萨马尔罕为都,并改信伊斯兰教。此后察合台汗权力衰落。14世纪中叶,图克鲁帖木儿即位后,削夺藩镇权柄,汗权一度有所恢复。1362年,合不勒沙即位,诸藩王日益跋扈,汗权空有其名。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若干小国,16世纪逐渐衰亡。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里(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即汗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后来由于窝阔台汗国的统治者反对蒙哥继承大汗位,蒙哥即位(1251年)后,为削弱其势力,遂将窝阔台汗国封地分授诸王:窝阔台子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领叶密里,海都领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阿里不哥、乃颜、笃哇争夺帝位。1289年,海都率军攻至和林,威胁元朝北疆。忽必烈亲自统军出征,为海都所败。1298年,海都又败元军于哈剌合塔。但至1301年,兵败走死。其子察八儿归服元朝。1310年,察八儿为察合台汗国所败,封地基本上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
  1253年,旭烈兀(拖雷子)奉命西征。1258年,攻陷巴格达,推翻了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国,占领伊朗全境,后以大不里士为中心,建国。1264年,忽必烈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其领国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其子阿八哈汗时期(1265—1282年),先后击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入侵,后又与埃及马木路克王朝作战,并侵入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伊儿汗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主要有蒙古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和波斯人等。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初期,蒙古和突厥军事贵族专政,他们坚持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对城市和定居的农业居民肆行压迫和掠夺,贡赋往往高达收获量的80%以上。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统治者的无情掠夺,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被压迫人民不断反抗斗争,社会秩序动乱。
  合赞汗时期(1295—1304年)实行改革。蒙古人原来信仰萨满教,而伊儿汗国的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合赞汗为了接近伊斯兰教贵族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也为伊斯兰教所体现的高度文明所吸引,他决定放弃原来的信仰,改信伊斯兰教,拆毁其他一切教堂寺院。合赞汗改革行政机构,停止丞相把持朝政的局面,自主政务,严惩贪污,清除积弊,改革蒙古习惯法,设立专门的司法机构——法院,以加强法治。废除包税制度,鼓励农桑,规定较为缓和的税率和征收制度,并把这些规定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立在村口,让农民了解国家的政策,杜绝他人额外勒索,并禁止高利贷。合赞汗还鼓励农民向人烟稀少的地区移民,准予移民免纳捐税。同时还注意保护工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铸造一种成色充足的金币,以代替从前币值不稳定的纸币;减轻工商业税,整治驿站,为发展工商业创造有利条件。
  更难能可贵的是,合赞汗不象他的祖辈那样只注重武功,不关心甚至歧视文明与进步。他提倡文治,积极鼓励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在首都大不里士兴建了许多华丽的建筑,其中有清真寺和文化学术机构,有一所天文台和一所研究实用科学的学校,并对清真寺和学术机构拨给充裕的资金,鼓励学术研究。合赞汗本人也勤奋好学,学识广博。除蒙古语外,尚懂得阿拉伯、波斯、印度、汉、藏等语,对天文、化学、医药、技艺、矿物等亦有相当知识。他谙熟蒙古历史,并命丞相兼史官拉施特哀丁编纂一部蒙古史《史集》,留传至今。合赞汗尊重学者及文化人士,在他身边聚集了不少诗人、历史学家和科技专家。札拉丁·卢密和撒狄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前者著《马塞维纳》,被誉为“波斯的古兰经”;后者著有《果园》和《玫瑰园》,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著名历史学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记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征服世界的事迹
合赞汗死后,权臣专政,内乱迭起,国势渐衰。1317年,年仅12岁的不赛因即位后,大权落入两个丞相手中,互相争权,内讧不已。对外与埃及马木路克王朝作战失败,又遭到钦察汗国的侵掠,汗国由是日衰。不赛因死后,诸王争位,汗位屡屡更迭,五年中六易可汗,政局动乱,诸王割地自立,国家陷于分裂。1388年,为新兴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