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太平村》"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者:朱诗向) 太平村的“桂林第一树” 太平古村风情 潮田河风光 牛溪河溯溪 诗画田园 唯美乡村 最美乡村 秦氏宗祠 百年银杏
2013-04-30 | 阅:  转:  |  分享 
  
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3

朱诗向摄影并文

《行走他乡》

2013/4/1



朱诗向摄影并文

1/101



1

太平村位于灵川县潮田乡和大境乡之间的乡道旁,距离桂林市区32公里,清澈的潮田河从村前流过,背靠喀斯特地貌的青山,古

木参天、溪流潺潺、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有着诗画一样的田园风情,有诗为证:“田园美色满怀收,山水风光画里求。一曲牧歌惊好梦,炊烟袅袅

惹乡愁。”



太平村始建于宋朝末年,历经800多年风雨。因为不是旅游路线,游人匆匆的脚步是不会知道她的诗画韵味和悠长历史,这也给太平村保留了

完好的千年古樟树、百年银杏树,还有古井、古碑、古祠堂、古戏台等古迹。修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秦氏宗祠”,并有“众建祠

堂碑记”的纪念石碑,上刻有“太清嘉庆十三年戊辰岁孟夏月”字样,算来已有200多年历史。还有一座上下三层的古戏台,由精雕细刻的木质结

构搭建,可惜很多精美的木雕毁于破“四旧”的年代。古戏台的门口,摆放着“重建戏台碑记”石碑,上有“民国元年”字样,记载着修建古戏台

的捐资善款情况。“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古戏台的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象征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勃勃

生机和繁荣昌盛之意,同时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马头墙顶端飞檐翘角巍峨挺立,上面彩绘或龙或凤,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色泽

艳丽。外墙的中间,还有朱红色“毛主席语录”等当代烙印。据村民介绍,古戏台一直沿用至今,每逢红白事都还在这里摆酒席,最多时曾同时摆

80席,宽阔程度可见一斑。(广西日报朱诗向)

朱诗向摄影并文

2/101



2





2012年12月17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文公布: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http://www.gov.cn/zwgk/2012-12/20/content_2294327.htm



朱诗向摄影并文

3/101



3



太平村的“桂林第一树”

太平古村风情

潮田河风光

牛溪河溯溪

诗画田园唯美乡村

最美乡村

秦氏宗祠

百年银杏



朱诗向摄影并文

4/101



4



朱诗向摄影并文

5/101



5



朱诗向摄影并文

6/101



6



朱诗向摄影并文

7/101



7



朱诗向摄影并文

8/101



8



朱诗向摄影并文

9/101



9



朱诗向摄影并文

10/101



10



朱诗向摄影并文

11/101



11



朱诗向摄影并文

12/101



12



朱诗向摄影并文

13/101



13



朱诗向摄影并文

14/101



14



朱诗向摄影并文

15/101



15



朱诗向摄影并文

16/101



16



朱诗向摄影并文

17/101



17



朱诗向摄影并文

18/101



18



朱诗向摄影并文

19/101



19



朱诗向摄影并文

20/101



20



朱诗向摄影并文

21/101



21



朱诗向摄影并文

22/101



22



朱诗向摄影并文

23/101



23





朱诗向摄影并文

24/101



24





太平村春节活动



朱诗向摄影并文

25/101



25



朱诗向摄影并文

26/101



26



朱诗向摄影并文

27/101



27



朱诗向摄影并文

28/101



28



朱诗向摄影并文

29/101



29



朱诗向摄影并文

30/101



30



朱诗向摄影并文

31/101



31



朱诗向摄影并文

32/101



32



朱诗向摄影并文

33/101



33





朱诗向摄影并文

34/101



34

太平村田园美景

朱诗向摄影并文

35/101



35



朱诗向摄影并文

36/101



36





朱诗向摄影并文

37/101



37



朱诗向摄影并文

38/101



38



朱诗向摄影并文

39/101



39



朱诗向摄影并文

40/101



40



朱诗向摄影并文

41/101



41



朱诗向摄影并文

42/101



42



朱诗向摄影并文

43/101



43



朱诗向摄影并文

44/101



44



朱诗向摄影并文

45/101



45



朱诗向摄影并文

46/101



46



朱诗向摄影并文

47/101



47



朱诗向摄影并文

48/101



48



朱诗向摄影并文

49/101



49



朱诗向摄影并文

50/101



50



朱诗向摄影并文

51/101



51



朱诗向摄影并文

52/101



52



朱诗向摄影并文

53/101



53



朱诗向摄影并文

54/101



54



朱诗向摄影并文

55/101



55



朱诗向摄影并文

56/101



56



朱诗向摄影并文

57/101



57



朱诗向摄影并文

58/101



58



朱诗向摄影并文

59/101



59



朱诗向摄影并文

60/101



60



朱诗向摄影并文

61/101



61



朱诗向摄影并文

62/101



62



朱诗向摄影并文

63/101



63



朱诗向摄影并文

64/101



64



朱诗向摄影并文

65/101



65



朱诗向摄影并文

66/101



66







朱诗向摄影并文

67/101



67

《太平村》古村人家

朱诗向摄影并文

68/101



68



朱诗向摄影并文

69/101



69



朱诗向摄影并文

70/101



70



朱诗向摄影并文

71/101



71



朱诗向摄影并文

72/101



72



朱诗向摄影并文

73/101



73



朱诗向摄影并文

74/101



74



朱诗向摄影并文

75/101



75



朱诗向摄影并文

76/101



76



朱诗向摄影并文

77/101



77



朱诗向摄影并文

78/101



78



朱诗向摄影并文

79/101



79



朱诗向摄影并文

80/101



80



朱诗向摄影并文

81/101



81



朱诗向摄影并文

82/101



82



朱诗向摄影并文

83/101



83



朱诗向摄影并文

84/101



84



朱诗向摄影并文

85/101



85



朱诗向摄影并文

86/101



86



朱诗向摄影并文

87/101



87



朱诗向摄影并文

88/101



88



朱诗向摄影并文

89/101



89













朱诗向摄影并文

90/101



90







(图文:行走他乡)





朱诗向摄影并文

91/101



91







朱诗向摄影并文

92/101



92







朱诗向摄影并文

93/101



93





朱诗向摄影并文

94/101



94





朱诗向摄影并文

95/101



95







朱诗向摄影并文

96/101



96







一、秦氏宗祠的位置

位于桂林市潮田乡的太平村。太平村始建于宋朝末年,历经800多年风雨。因为不是旅游路线,游人匆匆的脚步是不会知道她的诗画韵味和悠长历史,这也给太平村保

留了完好的千年古樟树、百年银杏树,还有古井、古碑、古祠堂、古戏台等古迹。

二、秦氏宗祠的历史

朱诗向摄影并文

97/101



97



修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秦氏宗祠”,并有“众建祠堂碑记”的纪念石碑,上刻有“太清嘉庆十三年戊辰岁孟夏月”字样,算来已有200多年历史。还有一座

上下三层的古戏台,由精雕细刻的木质结构搭建,可惜很多精美的木雕毁于破“四旧”的年代。古戏台的门口,摆放着“重建戏台碑记”石碑,上有“民国元年”字样,记载着

修建古戏台的捐资善款情况。“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古戏台的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象征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昌盛

之意,同时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马头墙顶端飞檐翘角巍峨挺立,上面彩绘或龙或凤,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色泽艳丽。外墙的中间,还有朱红色“毛主

席语录”等当代烙印。

三、关于秦氏族谱

朱诗向摄影并文

98/101



98







朱诗向摄影并文

99/101



99





太平村始建于宋朝末年,历经800多年风雨。因为不是旅游路线,游人匆匆的脚步是不会知道她的诗画韵味和悠长历史,这也给太平村保留了完好的千年古樟树、百年

银杏树,还有古井、古碑、古祠堂、古戏台等古迹。修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秦氏宗祠”,并有“众建祠堂碑记”的纪念石碑,上刻有“太清嘉庆十三年戊辰

岁孟夏月”字样,算来已有200多年历史。还有一座上下三层的古戏台,由精雕细刻的木质结构搭建,可惜很多精美的木雕毁于破“四旧”的年代。古戏台的门口,摆放着“重

建戏台碑记”石碑,上有“民国元年”字样,记载着修建古戏台的捐资善款情况。“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古戏台的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象征

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昌盛之意,同时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马头墙顶端飞檐翘角巍峨挺立,上面彩绘或龙或凤,飞禽走兽栩栩如

生,色泽艳丽。外墙的中间,还有朱红色“毛主席语录”等当代烙印。据村民介绍,古戏台一直沿用至今,每逢红白事都还在这里摆酒席,最多时曾同时摆80席,宽阔程

度可见一斑。

幽幽古巷,是刻在记忆深处的音符

朱诗向摄影并文

100/101



100



太平村曲曲折折的古巷,是记忆里的一串音符,孩提时的欢笑与歌谣,经过家门口的老黄牛“哞”“哞”的叫声,偶尔小贩的吆喝声,还有隔壁老爷爷老婆婆的交谈声,

总激荡在脑海的深处,唤起挥之不去的丝丝乡愁。

走在悠悠古巷道上,如同走在史册里,令人遐思千千。巷道的两旁,家家户户的雕花门窗纹饰精美。沿着深深曲巷向前走,到了尽头的拐角处,一座古井,静静的

涌动着千年的泉音。

斑驳的木门,咿呀着岁月的留痕,经历几个朝代的木窗棂,依旧回响着婚礼的乐章。谁家娶媳妇了?鲜红的婚联传诵着百年好合的幸福轮回。

古朴天然的巷子深处,村里的老人斜靠在木门前,悠闲地聊天、喝茶。如果是冬日,晒晒暖融融的阳光,也是非常惬意的享受。屋子里,村民三五个围在一起,喝

着油茶,交谈着家常,还有小孩在静静地写着作业……没有车喧、没有纷扰,一切如此和谐安宁,仿佛时空的穿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朱诗向摄影并文

101/101



101

牛溪河之晨





深圳市福田区作协会员

The12345@QQ.com

2013年4月

献花(0)
+1
(本文系百科共享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