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姜黄

 学中医书馆 2013-05-01
姜黄 拼 音:Jianghuang
英 文:Turmeric
日 文:キョゥオゥ
拉丁文:Rhizoma Curcumae Longae
异名
    宝鼎香《本草纲目》,黄姜(广西)。
品种考证
    姜黄载于《唐本草》。苏恭谓:“花春生于根,朊绮⑸谢啤⑶唷兹!彼得鞴糯瓶赡茉从诮剖羰种参铩K账涛剑骸敖窠⒐恪⑹翊ǘ嘤兄R肚嗦蹋ひ弧⒍咝恚⑺拇纾行蔽迫绾旖兑抖。ê彀咨浠ㄏ壬畏缴丁糖粕嗌玻薪冢嗽虏筛衅└伞!辈握铡锻季静荨犯酵迹浦髦肝掠艚?片姜黄),以及川郁金等。《植物名实图考》载:“今江西南城县里龟都种之成田,以贩他处染黄,其形状全似美人焦而根似姜,色极黄,气亦微辛。”则似指姜黄(Curcumalonga)。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具多数圆柱状或指状分枝,形似姜,红黄色,断面鲜黄色。根细长,末端膨大成长卵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表面灰褐色,断面黄色。叶2列,长椭圆形,长20~40cm,宽6~l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柄;叶柄与叶片等长或较短。花茎由叶鞘内抽出,穗状花序圆柱状,长10~l5cm;下部苞片阔卵圆形,灰绿色,内含数花,上部苞片卵形或狭卵形,淡红色,腋内无花;花萼绿白色,具3钝齿;花筒长1.5cm,上部漏斗状,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上面1片较大,长圆形,略成兜状,唇瓣长圆形,外折,3浅圆裂,黄色;侧生退化雄蕊长卵圆形,长略与花冠裂片相等;雄蕊药隔基部下延成距;子房被伏毛。蒴果膜质,球形。花期8~11月。
    栽培于四川、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陕西、湖北等地。
产地
    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北、陕西、台湾、云南等地亦产。销全国,并有部分出口。
+栽培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撞去须根。主根茎称“母姜”,侧根茎称白三色。”
+炮制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性状
    根茎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或圆形分枝断痕,长2~7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少数鳞叶残基和须根痕。质坚实,断面棕黄色或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明显,并有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苦。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的薄片或厚片,表面棕黄色或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点状散在。周边灰黄色或深黄色,粗糙有纵皱纹。质坚硬,气特异,味苦、辛。嚼后能染唾液为黄色。
商品规格
    商品有川姜黄、建姜黄、广东长形姜黄和圆形姜黄、片姜黄等。习惯认为广东、四川所产品质较佳。以上除片姜黄外,均以长圆形(芽姜黄)、断面橙黄色、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特征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薄壁性木栓细胞,常发生在皮层部分,其外有时尚有皮层细胞及表皮存在。皮层中散有少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外韧型,散在,少数导管旁伴有微木化的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充满黄色糊化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有油细胞散在,含深黄色油状物。
    粉末:姜黄色。①含糊化淀粉粒薄壁细胞类圆形、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表面不平坦,遇水合氯醛液(不加热)细胞逐渐膨大,直径96~148μm,壁清晰可见,糊化淀粉粒渐溶化,有时隐约可见未糊化的长圆形淀粉粒。②油细胞椭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88μm,壁薄,胞腔内充满绿黄色油状物。②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完整者直径16~82μm,有的螺纹导管为复螺状增厚。水装置观察导管显深黄色,遇水合氯醛液黄色消失。④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长至10μm。此外,尚可见黄色或深黄色鳞叶上的单细胞非腺毛。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与配伍
    1.用于血瘀气滞的心、腹、胸、胁痛,经闭,产后腹痛,及跌打损伤等。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使瘀散滞通而痛解。治心腹痛,配当归、木香、乌药同用,如《圣济总录》姜黄散;临床亦常配延胡索、乌药、桂心同用,如《丹溪心法》推气散;治经闭或产后腹痛,配当归、川芎、红花等;用治跌打损伤,常配苏木、乳香等同用,如《伤科方书》姜黄汤。
    2.用于风湿臂痛。本品辛温而兼苦,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羌活、防风、当归等祛风湿活血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配白花、细辛可治牙痛;配大黄、白芷、天花粉外敷可治痈肿疗毒。还用于治高血脂症,对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1.《本草经疏》:“凡病入因血虚臂痛,血虚腹痛,而非瘀血凝滞,气逆上壅作胀者,切勿误用。误则愈伤血分令病转剧。”
    2.《药性通考》:“虚弱之人忌用。”
    3.《本草求原》:“忌见火。”
食疗
    
-附方
    1.治右肋疼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洗)、枳壳(去瓤,麸炒)、桂心(去粗皮,不见火)各五钱,甘草(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热酒调服亦可,不拘时候。(《济生续方》推气散)
    2.治心痛 姜黄一两,桂(去粗皮)三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桂散)
    3.治蛔虫心痛,喜吐水,冲刺痛不可忍,或不能食,面黄腹满 姜黄一两三分,藿芦(锉)一两,鹤虱(微炒)一两一分。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又入酒一合,更煎取沸。空心服。晚食热饭,即虫下,一服未尽更服。(《普济方》姜黄散)
    4.治九气,膈气、风气、寒气、热气、忧气、喜气、惊气、怒气、山岚瘴气,积聚坚牢如杯,心腹刺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 川姜黄、甘草、香附子为末,每服一大钱,入盐少许,空心白沸汤点服。(《世医得效方》神仙九气汤)
    5.治风痰攻臂疼痛 姜黄二两,羌活一两,白术一两半,甘草一两,皆生用。上 口父 咀。每服约五大钱,水一盏,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叶氏录验方》五痹汤)
    6.治臂背痛,非风非痰 姜黄、甘草、羌活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7.治产后泄血不止,无禁度,及治腹痛胸膈闷 姜黄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服。(《济阴纲目》)
    8.治产后腹痛 川姜黄二分,没药一分。上为末,以水及童便各一盏,入药煎至一盏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即止,不过三服便安。(《普济方》姜黄散)
    9.治牙痛不可忍 姜黄、白芷、细辛等分。上为粗末。擦患处,须臾吐涎,以盐汤漱口,面赤肿者去姜黄加川芎,其肿立消。(《景岳全书》姜黄散)
    10.治五般淋 姜黄、滑石各二两,木通一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下,日三服。(《普济方》姜黄散)
    11.治诸疮癣初生时痛痒 姜黄敷之。(《千金要方》)
-成药
    1.如意金黄散 姜黄160g,大黄160g,黄柏160g,苍术64g,厚朴64g,陈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g,白芷160g,天花粉320g。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黄色至金黄色粉末;气微香,味苦、微甘。本品显微特征: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针晶。纤维束鲜黄色,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无色,分枝状,壁厚,层纹明显。油管碎片含黄棕色分泌物。本品加水加硫酸数滴,水浴加热,滤过,取滤液加乙醚振摇,醚层显黄色;吸取醚层,加氢氧化钠试液振摇,醚层为无色,水层为红色。功能消肿止痛。用于疮疡肿痛,丹毒流注,跌打损伤。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每日数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2.樟姜膏 姜黄l0g,樟脑1.28,薄荷脑0.22g,眼膏基质适量。将基质热熔至发泡,凉至80℃以下顺次加姜黄粉(80目筛)搅拌,再加樟脑、薄荷脑,搅匀,总量为l00g,冷即得。本品为浅棕黄色均匀细腻软膏。取少许作升华试验,于显微镜下呈无定形片状结晶,遇醇溶解;本品醇提后转溶于水中,加硫酸试液呈亮黄色;加氢氧化钠试液呈红棕色;醇提后转溶于水中的溶液滴滤纸上,加饱和硼酸液1滴,逐渐变橙红,加氨水一滴即显紫黑色,久置又成橙红色。功能消炎退肿,祛瘀止痛。用于麦粒肿,脓疖,过敏性水肿等。外用,涂患处。[《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3,3(8):28]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高脂蛋白血症 姜黄浸膏片(每片相当于生药3.5g),每次5片,一日3次。治疗90例,结果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效率分别为95.5%和100%。(引自《现代中药临床研究》236页)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从姜黄的性味归经论功用 ①缪希雍:“姜黄,得火气多,金气少,故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宜其无毒,阳中阴也,降也,入足太阴,亦入足厥阴经。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癥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方书用以同肉桂、枳壳治右胁痛、臂痛有效。戴元礼云能入手臂治痛,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药也。”(《本草经疏》)②苏廷琬:“姜黄,味辛苦气温,入脾经以达上焦之阳为功;是其能致血化者,皆本子气之能化,不察于此,而漫云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药义明辨》)③赵其光:“姜黄,苦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本草求原》)
    2.论姜黄之下气、破血 ①刘若金:“姜黄,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如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虽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如《本草》所说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此味能致血化者,较之他血药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谓其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本草述》)②黄宫绣:“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癥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本草求真》)
    3.论姜黄与郁金、莪术等药异同 ①陈藏器:“速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本草拾遗》)②李时珍:“姜黄、郁金、莲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速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纲目》)③黄宫绣:“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入心,专泻心包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睥,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本草求真》)
    4.论姜黄之禁忌 ①清太医院:“姜黄,克伐之药,虚弱之人忌用。恐损伤气血也。”(《药性通考》)②张山雷:“石顽谓血虚臂痛者,服之必增剧。盖辛温本以祛寒湿,而血虚者更得此迅利流动以耗其气,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本草正义》)
    5.姜黄药性辨误 ①陈藏器:“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本草拾遗》)②张山雷:“姜黄始见《唐本草》,称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谓辛少苦多,性热不冷,则《唐本》寒字,盖亦传写之误。然《唐本》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风清热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本草正义》)
附注
    1.片姜黄 为温郁金C.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根茎,鲜时纵切片晒干而成。主产浙江瑞安。
    2. 在四川有将川郁金C. chuanyujin C. K. Hsieh et H. Zhang的侧根茎作姜黄入药,仅在四川地区流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