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也狂狷乎”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5-01
“必也狂狷乎”
白子超
  白子超 

  子路篇载: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依中庸而行,行中正之道,故孟子称为中道;在句中指言行合于中庸的人。与,动词,偕同、亲和、结交。狂,按孟子说是志大言大而行动上不能实现。狷,按孟子说是不屑于不洁。狂狷二字,随时间推移,含义更加丰富,这里暂且不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不为,包括能为而不为和不能为而不为。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孔子说:“不能得到中庸的人相亲和,那一定会和志大狂放的人、洁身自好的人结交了!志大狂放的人追求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做坏事。”

  对此解释最早的人是孟子。据《孟子·尽心下》载:“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关于狂者,孟子说:“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他们志向远大,总是说古人如何古人如何,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和言语不相吻合。狷,孟子作獧,狷的异体字。关于狷者:“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不屑于做不洁之事的人,便是狷者,是在狂者之后可结交的人。

  狂狷之士均不完美,优劣长短皆明显,而好好先生“乡原”只抓住他们的毛病和缺点大加指责。说狂者言行不符,说狷者落落寡合,进而宣扬自己的混世哲学:“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生在这个世界上,做这个世界的人,妥善一生(实为伪善而取悦于人)就行了。孟子像孔子一样,对“乡原”深恶痛绝,详细剖析了“乡原”为什么是“德之贼”。

  孔子深知“中庸不可能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礼记·中庸》),因此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同时,孔子看到有些人貌似中庸、中行,实际并无原则,无个性,滑头滑脑,四处讨好,欺骗性极大,因而痛恨之。于是,孔子选择这两类人之外的另一类人——狂狷。尽管狂狷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缺点,但狂者主流是“进取”,积极向上,狷者主流是“有所不为”,洁身自好。瑕瑜共见,瑕不掩瑜,才是现实中可结交的活生生的人。

  孔子所言,对今人仍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曾读《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二○一一年七月八日文汇报),其中涉及钱锺书先生的狂、狷问题,颇有意味。杨绛先生说:“人家觉得钱锺书‘狂’,大概是因为他翻译《毛选》,连主席的错儿都敢挑。”“很多人有点儿怕钱锺书,因为他学问‘厉害’,他知道的太多,又率性天真,口无遮拦,热心指点人家,没有很好照顾对方面子,又招不是。”但是,“钱锺书自己说:‘人谓我狂,我实狷者。’狷者,有所不为也。譬如锺书在翻译《毛泽东选集》的工作中,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乖乖地把自己变成一具便于使用的工具。只闷头干活,不出主意不提主张。他的领导称他为‘办公室里的夫人’,他很有用,但是不积极。”“钱锺书坚持不参加任何党派……他自小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的思想者”。愚以为,钱锺书先生所言不虚,先生确是狷介之士,然而狂士之态亦偶尔流露。或者说,狷为主,狂为辅,八二开,或七三开,二者融为一体,乃少见之德才兼备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