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以株洲市为例
2013-05-01 | 阅:  转:  |  分享 
  
第12卷

2012正

第8期

8月

Vo1.12.NO.8

Aug。,2012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

钟荣丙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科研处,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既是时势已至,也是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辩证统

一关系和株洲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成就、现存问题,探索了株洲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

展的工作目标、重心、主线及着力点。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株洲市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807(2012)O8—0048—05

1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联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被称为中国经济现代

化的两个车轮,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础,新

型城市化则是新型工业化的载体。

1.1新型工业化全面催化新型城市化

1.1.1促进城市化集约发展

新型工业化重在创新和效益,以信息化来带动工

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资源

消耗,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实现城市化集约发展。

1.1.2促进城市化和谐发展

城市化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于解决就业问题和环

境问题。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能协调好虚拟经济和实

体经济的关系、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人

力资源的效用,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注

重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污染治理、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l1]

1.1.3促进城市化统筹发展

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新型

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城市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

动力,更大范围地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

和生产要素。

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增强城市的辐射效应。新

型工业化能有效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推进基础

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向农村的扩展延伸,最终实现城

乡协调发展。

1.2新型城市化不断拓展新型工业化

1.2.1扩大工业品的需求

新型城市化要求把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扩

展延伸。基础设施的延伸,增加了对基础、【产品的

需求;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的延伸,转变了农民消费

观念和消费习惯,拉动对工业品需求的增长。

1.2.2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倡集约高效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大推动

工业增长从资金要素投入带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

创新资源和转化创新成果,向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驱

动的转变。

1.2.3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完

善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促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协同发展oE23

2株洲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

时势已成

目前,株洲市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

济增长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工业化转向了城市化,资

金、资源的流向和价值,逐步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空

收稿日期:2Ol2一O5—28

作者简介:钟荣丙(1972一):男,湖南永州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副教授,株洲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

技术经济、科技管理,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员登记号:1031900315S。

48

y



产删y和∞技T科

c;;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间、环境和分配模式。因此,株洲市新型工业化与新

型城市化联动发展其时已至。

近年来,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

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

值城市行列,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其势

已成。

2.1“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宜居”:吹响新型工业化

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号角

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结合“两型社会”要

求,确立了把株洲建设成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

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株洲市新型工业化

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吹响了新型工业

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号角

2.1.1建设工业文明l做大经济总量与做优产业结

构相结合

株洲是老工业基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

城市化,以工业文明带动城市文明,显得尤为重要。

为做大工业总量,做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2.1.2打造生态城市:治理污染与美化环境相结合

为了打造全新的生态城市形象,株洲市坚持一手

抓污染治理,一手抓环境美化,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

硬。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了严管和重奖两大举

措。环境美化方面,制定了绿化赔偿费、补偿费征收

管理办法,确保城市绿地只增不减。

2.1.3提高宜居指数l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相结合

“生态宜居城市”关键在于提升城市品位。重点

抓好“三个四”:“四创”,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

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

市;“四化”,即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四管”,即行

政管理、市场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

近年来,株洲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带动力、凝聚

力和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化水平达到50.3%,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城市绿化率达到

‘50。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正在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

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2.2“三大战役”:传承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

动发展的主脉

2009年株洲市提出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

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相得益彰,传

承着株洲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主

音符和主旋律。

“城市提质”战役,以新型城市化承载株洲科学跨

越,重在建设“宜居株洲”。“城市提质”战役稳步推

进,紧扣打造“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

市”的目标,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弘扬“火车头”精神,

有力提升提质水平。

“园区攻坚”战役,以新型工业化主导株洲科学跨

越,重在建设“宜业株洲”。“园区攻坚”战役的目标在

于扩大园区影响力、提高园区贡献力、增强园区带动

力上,努力打造几个在全国、全省颇具影响的示范性

园区。

“旅游升温”战役,以激活三产业推进株洲科学跨

越,重在建设“宜乐株洲”。就是把旅游作为发展第三

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炎帝文化、工业文化、

红色文化优势,带来物流升温、人气升温、产业升温,

整体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2.3“建设四个株洲”l掀起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

化联动发展的高潮

2011年,株洲市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

城镇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努力建设智慧株洲、

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四个株洲”,掀起新

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高潮。

建设智慧株洲,就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教育提

升工程、信息应用工程,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实力株洲,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文化

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绿色株洲,就是大力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

强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

用推广力度,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示范城。

建设幸福株洲,就是实施收入倍增工程、社保全

覆盖工程、健康惠民工程、文化提升工程,切实改善民

生。]

3株洲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

的纵深推进方略

3.1明确一个中心: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株洲市应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体系,着

力构建“中心城区一次中心城区一中心镇一一般城镇

一中心村”城乡一体的分级空间布局体系。

3.1.1强化城镇体系规划

一是细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确立了“一核两

次、两纵三横”城镇发展战略构想和空间布局。“一

核”即株洲市中心城市,“两次”即醴陵市、攸县两个次

中心城市,“两纵”(南北向)即106国道沿线南四县城

镇、$211沿线株洲县各重点镇,“三横”(东西向)即省

道S313、$315、$320沿线集镇。

49

科技和产业第12卷第8期

二是细化城市综合功能布局。以经济、社会、生

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功

能定位,在空间形态上完善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

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道路交通等,促进城乡合

理布局、功能有机统一。

三是细化城镇功能布局。根据城镇的经济增长

潜力和城镇体系的完整性,合理分布中心镇、重点镇、

卫星镇、专业镇,并确定其发展目标;加快城镇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编制,城镇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

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达到100,并加快完成村庄建设

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3.1.2明确战略目标和工作重心

中心城市按照“两型”理念和“一体三极、三环七

射”的战略构想,强力推进云龙示范区、天易示范区、

航空城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加快建设武

广新城、金山新城、新马片区、白井片区,实施“一江八

镇”城市拓展建设工程,力争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

15Okm。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质战役,纵深推进城

市创建工作,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抓好城区污水

处理、停车场所、公交站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等市

政设施建设,完善电力、自来水、燃气、新能源等供应

保障设施,强化城市功能。按照“一主两次、两轴四

带”的发展构想,以株洲市区为主中心,以醴陵市区、

攸县县城为次中心,沿106国道、$211省道完善市域

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着力提升县城在县

域经济中的首位度。

3.1.3健全中心城市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株洲市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责任不明、管

理权界交错、执法主体混乱、政出多门等问题,建议如

下设计城市管理体制:

I市城市管理工作联系会议J

市城市管理咨询委员会r市城市管理协调委员会H其他各职能部门I



二=j市城市管理执法局H园林绿化局、市政管

/一等

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

\I

四区城市管理执法大四区城市管理执珐分局l四区环卫处

图1株洲市城市管理体制结构图

新的体系设计有利于统一管理、集中管理。

统一协调管理职能。筹建市城市管理协调委员

会,统一协调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市建设局、规划局、

5O

交通局、财政局、四区政府、卫生局、公安局、交警队等

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应管理职能,加强联合执法、

配合执法,避免相关职能交叉、躲避责任。

统一财政投入。城市管理财政投入每年根据前

一年管理经费按一定比例市、区两级财政同时拨入市

城市管理协调委员会,再由市城市管理协调委员会下

拨到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由其统一支配,经费支出情

况受市城市管理协调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咨询委员会

监督。

统一执法。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下设市城市管理

执法支队,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属副县级机构,只设

办公室和指挥中心,协调和督促四区城市管理执法大

队的执法,不设执法人员,不履行具体执法职能;四区

城市管理执法大队统一执法标准、统一执法标识。这

样,有效避免了各城市管理执法大队之间的利益冲突

和执法矛盾。

统一调配资源。面对株洲市城市管理资源不足

的问题,将四区城市管理执法改制为分局,四区环卫

处也归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管理。这样,市城市管理

执法局可以统一调配资源,提高管理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统一调配垃圾运输车、统一环卫工人的工资标

准。

3.2抓住两主线:产业高端化和城乡一体化

3.2.1推进产业高端化

1)发展高端技术,形成高端产业龙头。①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区域自主创新体

系,增强“株洲创造”的竞争能力;加快企业孵化器建

设,扩大研发领域,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

链上下游对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

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完善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

易机构,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4]②集聚和引进高端技

术。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大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攻

关力度,促进高端优势技术向龙头企业集聚;以高新

园区为高端技术集聚的“洼地”,推动高端优势技术向

园区集聚;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前沿技术和高端技术,

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完善要素平台,强化高端发展支撑。①要支持

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

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

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

活动;建议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

5O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②要创建高端要素集聚

平台。建立统一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为高端产业发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展提供信息、融资、担保、认定等一系列服务;积极扶

持企业建立高端研发中心和高端产业示范基地,力争

通过5—1O年的努力,在株洲打造若干个诸如“中国

新动能产业基地”,在全国行业领先乃至在国际同行

业有一定地位的高端产业基地。③要大力引进高端

技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对口和定向培养、培

训,解决企业高端人才短缺问题;鼓励支持科技服务

机构每年举行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训班,培养一

支研发、管理、应用、服务相配套的专业人才队伍;鼓

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提供最大

限度的支持oEs]

3.2.2推进城乡一体化

1)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进一步调整和优

化城乡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

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园区带动企业聚

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①健全城乡公共

财政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增加对农村公共

服务的投入,引导城市社会资金和公共财政向农村延

伸,建立地方农业发展基金。②健全城乡均等的教育

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

育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二是切实保

障城乡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的权利。三是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对口支持、合

理流动的机制,提高城乡教育整体水平。③健全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为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小

病和预防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进程;健

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每个建制镇有一

所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有社区卫

生服务站。

3)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创新城乡社会管

理体制,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治安保障、精神

文明建设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将城乡社区建设成

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现阶段,重点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

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

4)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要建立城乡

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和生态补偿机

制。重点抓好现代林业、“千村家园绿化”和城市绿化

等生态工程建设,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考核体系,积极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

约利用,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深

入开展生态示范村镇、绿色生态社区等创建活动,进

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3.3把握三个着力点: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发展中

小企业

3.3.1招商引资

1)强化战略性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重点针对发

展前景好的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行业100强等

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招商活动;围绕轨道交通、汽

车整车与零部件、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

群开展招商,延伸扩展产业链;围绕株洲市初步确定

新动能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文化创意产

业、新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开展招商

活动。

2)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①突出以低能耗、低

排放、高科技为主的战略性低碳项目招商,重点引进

脱硫脱硝、排放监控、新一代生物燃料、热电冷联产、

光伏发电、CO。捕获等技术和产业化项目。②重点

引进新能源、再生能源型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推进

太阳能、核能、风能等产业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智

能交流和直流立体系统等相关产业。③积极引进国

家支持发展的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

生物育种和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

3)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突出以保险、商贸会

展、现代物流、文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为主的战

略性现代服务业全球招商,引进高端化、战略性现代

服务业项目(企业),以及推动服务业创新的新技术、

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集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便

利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等化发展公共服务业,形

成更加完善的服务业产业结构,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

射和综合服务功能。

4)大力引进金融服务业。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

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金融

中介机构在株洲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

机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参与市属金融

机构改革发展,吸引国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基金)前来

设立各类股权投资企业。

3.3.2园区建设

1)科学规划建园。①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

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突出产业特

色,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制定《株洲市

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完善区域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

展产业政策,形成特色鲜明、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的产业布局。②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在

全市范围内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优化产业

布局,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

51

科技和产业第12卷第8期

产业群;尽快制定或修编株洲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以

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等专项规

划,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优

势产业链。

2)创新机制兴园。①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建立市发展现代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制订现代产

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

推动形成发展合力,确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效推

进。②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干部专门负责制。对事关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大局的重大建设项目,由市领导专

项负责,明确要求,核查进度:对已投产项目要加大支

持力度,改进服务,加快发展;对已审批但进展缓慢的

项目,要加强调研,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加快进程;对正在争取的项目,要积极谋划,主动出

击,加强与上级政府和部门联系沟通,力争项目早日

落地。③深入开展行政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

心建设,推广应用公用审批平台、网上审批系统、行政

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督办网络和外经贸业务电子

公章系统,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实施重大项目审批服

务“绿色通道”制度,推行协同审批制度,压缩中间环

节,提高审批效率。

3)优质服务立园。①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

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

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

果交易体系。②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有信誉的

科技中介机构来株洲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

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

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

惠政策。③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重点建设大型

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

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

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

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

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

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3.3发展中小企业

1)健全政策体系。①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

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

章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

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②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

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发布透明度,完善政

52

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

会。③财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

资金支持力度,如在融资方面给予一定的贴息和补

贴,逐步扩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

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

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尽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

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

小企业发展。④要建立健全有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

织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一方

面积极支持市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成立市

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

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

件。⑤逐步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

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和

发行债券,鼓励社会和民间投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

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资产的

步伐,把出售公有股权获得的资金以低息或无息借给

企业使用。

2)健全服务体系。①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

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帮助中小企业解

决困难、开拓市场、健康发展。②完善服务网络和服

务设施,积极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通过

资格认定、业务委托、奖励等方式,发挥工商联以及行

业协会(商会)和综合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导和带动专

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财政补助机制,支持

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培训、技术、创业、质量检验、企业

管理等服务。③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

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信息咨询体

系、融资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

方位的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信用担保、企业诊断、技

术培训、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资金引进、人才开发等

方面的优质服务。④帮助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协调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配套,支

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走集群发展

之路。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稳定和开拓国际市

场。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支

持中小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

企业工作。⑤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坚决禁止各种形式

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从根

本上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参考文献

[1]任启平,董爽.我国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发展研究

(下转第91页)

不确定性条件下风电并网成本分摊方式对风电供给函数的影响

了潜在转移成本节约。因为并网的总成本有望更低,

当海上传输基础设施投资通过规定的技术标准说明

被执行。相比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商,通过联合连接

设计和较低的资本成本,成本节约可以实现。

6结论

分析结果证明:根据风电供给函数的特点,若并

网成本由电网运营商来承担,则会产生较低的生产者

剩余并且致使电力消费者获得更低的转移成本。从

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风电并网成本由电网运营商来承

担是对其有利的,根据成本构成和垄断规则应用方

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如果并网成本显著影响供给曲线的斜率,如果

可用补贴量考虑调度的潜力,它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

并网成本,这些补贴中的高份额用在了生产者剩余的

以免风电开发商承担费用。

2)如果并网成本由电网运营商承担,效率标准将

通过监管机构强加给关税。

3)要求投资回报率相比管控垄断,要求投资回报

率对风电生产商来说很高。

4)相比具有竞争意义的独立风电,协调相邻风电

场并网会更加有效地节约成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具

有次加性成本结构)。

在公众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持支持态度的环境中,

消费者财政转移的效能成为最有优先权的主题。如

果并网成本由电网运营商来承担,将会以税收的形式

转移给电力用户。相反,如果风电开发商来承担这个

责任,消费者需要负担经济。另外,风电开发商比输

电系统运营商有望获得更高的可用资本。

参考文献

E13肖创英,等.欧美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中国电

力出版社,2010:26~39.

[2]马光文,王黎.确定两部制上网电价的长期边际成本方法

口].电网技术,2002,26(9):51—54.

[3]黄东风.欧洲海上风电的发展[J].能源工程,2008(2):24—

27.

TheEffectsfromDifferentApproachesofAllocationofGridConnection

CoststotheSupplyCurveforEuropeanOffshoreWindPower

XIEChuan—sheng,ZHANGLei,JIAXiao—xi,HANRui

(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ofEuropeanoffshorewind,qualitativecomparisonanalysismethodhasbeenusedtOanalyzeTheeffects

fromdifferentapproachesofallocationofgridconnectioncoststOthesupplycurveforwindpower.Inthispaper,ithasbeeninvestigated,towhat

extenttheallocationofrespons|bmtiesforprovidingandoperatingtheelectricitytransmissioninfrastructureforoffshorewindfarmsbetweengen—

eratorsandTSOsinfluencestheresultingtransfercoststOsociety.Resultsprove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supplyingfunction,ifgrid

cost(gridconnectionscost)tobebornebythegridoperators—‘whichwillresultinlowerproducersurplusandpowerconsumerswillgetlowertrans—。

fercosts.

Keywords:windpower;gridconnectioncosts;transfercosts

(上接第52页)

[J].经济问题探索,2004(12):7—10.

[2]郭跃华.云南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探讨[J].云南行政

学院学报,2007(5):172—175.

E33张大文,周立峰,阳新华.建设“四个株洲”的着力点EN].株

洲日报,2011—04—30(A3).

[4]洪建新,沈志强.以产业高端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J].政策

嘹望,2009(8):36—38.

[5]唐茂华.推进产业高端化的两条主线[J].中国党政干部论

坛,2O10(9):46—48.

AStrategicStudyontheConjunctDevelopmentofNewIndustrializationandNewUrbanization

——TakeZhuzhoucityforexample

ZHONGRong—bing

(ScienceandResearchDepartment,CPCSchoolofZhuzhouCityCommittee,ZhuzhouHunan412008,China)

Abstract:Itisnotonlyapropertimebutalsoanecessitytocombinethedevelopmentofnewindustrializationandwithnewurbanization.Byana—

lyzingthedialecticalunityrelationshipbetweenthemandtheachievementsaswellasproblems,itprobesintotheworktarget,focus,mainline

andmainpointsintheconjunctdevelopmentofnewindustrializationandnewurbanizationinZhuzhoucity.

Keywords:newindustrializati0n:newurbanization;conjunctdevelopment;Zhuzhoucity

91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