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3-05-02 | 阅:  转:  |  分享 
  
“悟”是教师成长的根?悟是教师成长的根。一位善“悟”的老师,他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可能走得更快,步子迈得更大,路走得更远。一个稀松平常的
教育细节,在教育家的眼里,也许就能演绎成经典;一处毫不起眼的课堂对话,在名师的笔下,也许就是一个精彩的生成;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在用
心教师的推敲下,也许能成就一代名师。“悟”很重要,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不懂得“悟”、不用心去“悟”,一辈子也成不了优秀的教师。因为凡
事不去“悟”,他们就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事情,每年都在重复教着同样的课,教育学生办法不多,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专
业成长停滞不前,教育思维困顿生锈。如此往复循环,教师越教越不会教,办法越来越少,思路越来越窄,剩下的,只有干瘪瘪的复制、粘贴功能。
有一个道理,我“悟”了15年,才悟出其中的教育真谛。每位老师都知道应该公平对待学生,可是如何公平呢?光口头说是不行的,还要有
具体行动!我承认,一直以来,我还是有私心的,比如,我会偏袒成绩好的、尊重老师的学生,对那些“捣蛋鬼”“调皮学生”,我确实无法做到用
同样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总给我找碴儿、惹我生气、让我郁闷。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断地反思、叩问、自责、思考,脑海里仍然是
那个大大的“?”号。等到教书的第15个年头的时候,我终于恍然大悟了。回头一看,却发现,原来这个“悟”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
历练和磨砺的过程。终于在那一天,我开始调整好心态,我对学生说,你们在我的眼里,每一天都是新的,即使你们昨天犯过“罪不可赦”的滔天大
错,但今天,你们在老师的眼里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学生,过去的一笔勾销。这样说了,我也这样做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生气的次数明显少了,
学生违纪的次数也明显少了。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一些班里的“后进生”也开始懂事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渐趋融洽、和谐。我不再戴上有色眼镜了,
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除了各自的姓名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孩子。不看他们的成绩高低,不论他们的品行差异,把他们全都看成“孩子”。孩子
们的变化反过来又促使我把这个共同名字叫到底。这就是“悟”,虽然时间漫长点,虽然这个过程中我犯过不少错误,可真理毕竟还是来了。我特别
高兴,因为这一“悟”,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一时的教育行为方式,而是以后几十年的教育理念和行走方式,意义重大。教学反思是“悟”的一
种形式,但不仅仅这样。“悟”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就是说它必须存在于你的思维之中,让你一有疑惑就“悟”,而不仅仅是每天象征性地写一篇教
育教学反思,有时候,几天也悟不出一个结果来,甚至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可以悟出很多东西来。悟出来的,我们要把它记下,只言片语、三言两
语均可,不必讲究篇幅的长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悟”呢?“悟”我们自己与他人。“悟”自己时,可以有“三问”:在专业成长
的道路上,我们自己是否走上正轨,或者偏离正轨?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否有进步?经常这样的反问,使自己更加深
刻地反思自己、提高自我。“悟”他人,他人可以是教育专家、学者、名师,也可以是草根教师、身边的名师,更可以是那些不思进取的教师等。“
悟”名师时,我们重点关注和思考名师之所以成名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成长锦囊妙计。如果我们能对一些名师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也许
对我们自己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有名师自身的努力,更有名师自己成长的一套经验和方
法,这更值得我们学习。深入研究名师时,我们可以选择两三位跟自己有类似经历或相同学科的,认真读他们的专著以及成长方面的文章,关注名师
的博客及日常的教育教学动态,这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成长起来。当然,“悟”名师的过程,不仅仅是“仿”名师,更重要的是要从
中“悟”到一些可供自己借鉴或参考的东西,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悟”日常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不要强制性地给自己规定
“悟”的时间,时时刻刻都可以“悟”,只要有灵感,我们要把这种“悟”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或失败的细节,教育学生的方
法、技巧、结果,同事、同行的一些对自己有触动的教育教学的言语,学生反馈,以及听课、评课过程中那些与众不同的处理或有见地的评价等等。
简而言之,凡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都可以列入我们“悟”的范畴。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悟”到很多教育教学
的理念、方法和技巧的,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以一颗教育的心去观察、体验生活,把我们生活中的智慧“挪”过来,为我们所用。比如,有一次,
我们一家人去放风筝,那天,我刚好正为报社一篇约稿而伤透脑筋,坐在堤坝上看妻子与女儿快乐地摇摆着手中的风筝。突然,想到了这不正是一个
好的题材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这“放风筝”与“课堂调控”不正是一回事吗?语文课中,只要教师能像放风筝那样自如地
掌控好“那根线”,学生不也能像风筝那样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吗?如果感觉到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若风筝有下降的趋势
,有时需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当学生听课时出现“不适”状态时,教师就要把握好“火候”,对症下药,及时地调控好自己的姿态、语言、情绪
以及课堂节奏;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像断线或跟周围风筝相缠等意外事件,课堂上也不例外,同样也需要教师镇定自如、灵活机智的调控能力。教育理念蕴藏在丰富的生活中,生活中的教育,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宝库,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我们就一定能挖到更多教育上的至理名言。
献花(0)
+1
(本文系红尘71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