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情监测中心

 刘阳怀 2013-05-02

一、媒体与“新媒体”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Medium”,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关于新媒体,在学术意义上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定义,一般意义上,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其各种应用形式,通常认为的传统媒体是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那么除此以外的其他媒体类型及应用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

      也有观点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这种观点不再纠结于到底新媒体包括什么类型,而是从新媒体基于的技术基础、以及最核心的特征来进行说明。

      还有一些观点是从新媒体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什么是新媒体,他们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称 “所谓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点出了新媒体受众的核心特征。


二、媒体进化及其趋势

      媒体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伴而生,每一类新媒体的产生都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发明突破了传播的时间限制,纸张的发明突破了传播的空间限制,印刷术带来的快速复制使得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电子技术则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体的发展使得人类脱离了部落化时代,但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发展,正在使人类重新部落化。在网络构成的虚拟化世界里,信息传递可以瞬间到达和反馈,它不止消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更实现了人的视觉、听觉及到整个神经中枢的延伸,在电子媒体的作用下,地球正在缩小成一个“村落”。

      从媒体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任何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给原有的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而且从媒体的进化速度来看,媒体技术的发展并非均速发展,而是呈现加速度前进。在传播学中,有所谓 “最后7分钟 ”的比喻,即如果把人类1 00万年的历史当作一天的2 4个小时,那么在晚上9点3 3分(1 0万年前)出现了原始语言,晚上11点(4万年前)出现了正式语言,晚上1 1点5 3分(3 500年前)出现了文字,午夜前4 6秒(1450年)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午夜前5秒(1926年)电视首次公开展出,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1946年)、晶体管(1947年)、人造卫星(1957年)问世。也就是说,在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由此看来,媒体的进化速度远高于人类自身的进化速度,所以我们必须对新媒体有足够的了解,并迅速学习、掌握新媒体的沟通技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新媒体环境。

三、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57年美国国防部组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并于1969年委托开发AR PANet,这是世界互联网技术研究的开始。1973年ARPA扩展成Inter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0年以后,各局域网逐渐连接到Internet上,从而构成了今天的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络。

      1987年,中国与德国采用CSNet协议建立E-mail连接。1994年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期间,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并于当年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1997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网易网、搜狐网、新浪网均开始于这一年。截至2012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数量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

      通常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经历过web1.0时代,进入web2.2甚至正在迈进we b3.0时代。Web1.0以门户网站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web2.0以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服务与内容都由自己生成。Web1.0注重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注重用户的互动性,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全面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与分享。Web3.0则强调对海量信息的整合,在云技术的基础上对大数据进行挖掘,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为用户过滤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特定的有需求的信息。

      如果我们把网络媒体再做进一步的划分,那么相对于传统的web1.0时代而言,基于web2.0甚至是web3.0的多种形态的网络技术和应用才是新媒体。


四、新媒体的典型应用

      基于we b2.0的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在当今也被称为“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也可以称为 “社交媒体 ”或“自媒体 ”)。这些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是强调 “互动性 ”,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那么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它改变了以往媒体 “一对多 ”的传播方式,模糊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鼓励人们参与、评论、反馈和分享,成为大家对大家 “多对多 ”的“对话”与“倾听”模式。

      中国目前新媒体的典型应用主要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微博。截至2012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达到3.09亿,增幅达到23.5%,微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其实除了微博之外,还有其他多种类型的应用形式,而且这些新媒体形态借助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基本上已经都有自己的客户端,正在日益获得更为广泛的e用户群。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媒体,也多是指此类媒体形式。


                                                                                            五、五、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在获得广泛应用的同时,其各种特征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新媒体的这些特性为我们的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同时也给相关管理部门带来新挑战,但媒运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对我们而言,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各种特征,做到能够熟练运用其进行社会沟通,并控制和消除其不利影响。

六、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从上述新媒体的典型应用及其基本特征来看,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经无所不在,它利用各种渠道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刺激我们的感官,并充分挤占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在全国网民中,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70.6%,与去年(73.4%)相比稍有下降,而手机上网的比例为74.5%,与上年(69.3%)相比有所上升。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 0.5小时,比2 011年同比提升了1.8个小时。
      同时,根据一些国际机构的调查报告,中国网民访问社交媒体的活跃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人注册了一个以上的社交媒体账号,中国在线用户数比整个欧洲还多,而且根据预测,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还将迎来更快的增长。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交媒体已经覆盖了全球 57%的网络用户,以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Facebook来看,目前每天有9亿在线的活跃用户,覆盖137个国家,被网友戏称为“第二联合国”,Fackbook用户各项数据指标如下所示:

      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新媒体,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排斥拒绝,惟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做好各项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