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单元 霍乱

 懿岚寻 2013-05-02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霍乱典型表现为剧烈吐泻,从而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一)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弧菌科中的弧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小弓形的杆菌。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将霍乱弧菌分为三群:
  1.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及埃尔托生物型。
  2.O1群霍乱弧菌:鞭毛抗原与O1群相同,而O抗原不同。分为137个血清型(O2O138),92年又发现新的血清型,命名为O139霍乱弧菌。
  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可被多价O1群血清所凝集,但在体内外均不产生肠毒素,因此没有致病性。
  O139霍乱弧菌具有霍乱弧菌毒素基因,是能引起霍乱流行的非0l群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能产生内毒素、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及血凝素等。01群细菌无荚膜和芽胞,而0139霍乱弧菌能产生一种多糖荚膜独特的0抗原,荚膜可以抵抗人体血清杀伤细菌的作用,故0139可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霍乱弧菌对日光、热、干燥、酸以及一般常用消毒剂均敏感,煮沸立即死亡,551分钟即可死亡。霍乱弧菌在未经处理的粪便中可存活数日,在海水及深水井中可存活2周左右,在正常胃酸中可生存4分钟,碱性环境有利于弧菌生长。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为消化道传染病,经口感染,
  可经污染的水源及食物
  日常生活接触
  苍蝇、蟑螂等媒介
  水源污染常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3.人群易感性:
  缺乏对本病免疫力者均易感。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约占75%,是重要的传染源,而显性感染仅占2%。我国夏秋季节为流行高峰季节。
  (三)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为严重脱水,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实质性损害不重。霍乱弧菌并不引起小肠上皮细胞的器质性损伤,尸检主要表现为脱水导致的皮下组织、肌肉脱水,心、肝、脾等脏器因脱水而缩小并失去光泽;肠腔内充满米泔样物;胆囊内胆汁黏稠;肾小球及肾间质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有混浊、变性与坏死等,唯独小肠明显水肿,色苍白暗淡、粘膜粗糙。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短者数小时,最长7日;急性起病,婴幼儿及重症患者潜伏期短。
  病程分三期。
  1.泻吐期:以轻泻或剧烈腹泻突然起病,每日大便自数次、十数次至无法计数。腹泻特点不伴腹痛,无里急后重,不恶心但伴喷射性呕吐,为胃内容物或米泔水样。病初多无发热(儿童可有)。本期持续数小时至12日。
  2.脱水虚脱期:因剧烈吐泻导致大量体液及电解质丢失,使血容量骤减、血液浓缩,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神志不清,脉细数、血压下降,可死于失水性(低血容量)休克;因少尿、尿闭出现肾衰竭;电解质紊乱,低钠可导致腓肠肌痉挛疼痛,或因腹直肌痉挛引起腹痛,可出现低钾综合征与代谢性酸中毒。本期可持续数小时至23日。
  3.反应期(恢复期):脱水纠正后病情好转,症状消失,尿量增加,约I3患者因循环改善导致毒素被吸收而出现发热,发热持续l3日可自行消退。
  (五)诊断及确诊依据
  1.确定诊断需依据细菌培养或血清学试验。
  (1)有典型的症状,细菌培养阳性。
  (2)流行区人群,症状典型,培养阴性,但血清抗体测定呈4倍增高者(双份血清)。
  2.疑似诊断
  (1)流行期间有密切接触史的吐泻患者。
  (2)症状典型,细菌培养尚未出结果。
  (3)动力(+)、制动(+)。
  (六)治疗
  1.补液疗法早期、足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但对老、幼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适当掌握补液的量与速度。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过静脉补液休克已纠正的患者。
  (2)静脉补液:应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及适时补碱的原则。如快速补液30分钟后血压不回升,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口服或静脉补充钾盐。
  2.病原治疗(抗菌治疗):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