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帅作文》整版:任蒙辅导作文及散文两篇

 ice780 2013-05-02

《帅作文》整版:任蒙辅导作文及散文两篇

(2013-01-24 11:29:54)

 

 

103C8,名人堂)(责任编辑 胡迎霞  特约编辑陈雄)

 

《帅作文》整版:任蒙辅导作文及散文两篇

 

       【编者按】 20121123日,著名作家任蒙应邀在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汉江风文学社开讲,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和经验,勉励同学们真情写作、彰显个性特长。讲座视频已在本版编辑为“魔码”,欢迎同学们用手机下载“魔码”软件,扫描欣赏。

 

            在阅读与模仿中领悟写作方法

                              作家:任蒙

  

    这里所说的写作,主要是指文学写作。文学写作,属于艺术范畴的创造性写作。很多人在少年时代都怀有文学梦想,都愿意成为作家,到了青年时代,这种愿望往往更加强烈。

 

    热爱文学是一种权利

 

文学创作,是需要天赋的。我承认,我也有一点天赋。但具备这种天赋的人很多。在高中时期,作文写得比我好的,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没有走上文学之路。《湖北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分析文章,说每五万个文学爱好者中间,才能产生出一个真正的作家。文学创作,好像是一场又一场马拉松赛跑,最后的获胜者只是极少数。

但这不等于多数人没有权利追求文学、热爱文学。更多的人成不了作家,也没必要都去当作家,但参与文学创作,至少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说不定还能够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比如《志愿军军歌》作者麻扶摇,当时是一个连队指导员,他那首诗歌是写在黑板报上的,被人抄去谱了曲,成了激励千万个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的进行曲。

 

方法要在读写中领悟

 

我一直主张不要相信所谓的作文速成。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说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增强自己的悟性。那么,怎样增强自己的悟性呢?

首先,要保持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精神寄托。我在报社工作时,曾经接到一篇稿子,是苏北一个诗作者写的,说“×年×月×日下午1528分,我们在北京见到了艾青!”这样的心情,也只有具有文学情结的人才能理解。

第二,按照鲁迅说的方法,多读。多看文学作品,最好是经典的,比如唐诗宋词,比如中外名著。打好知识的底子,经典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受用一生。

第三,还是鲁迅说的,多写。不断提高领悟能力,自己当自己的老师。我写《诗廊漫步》那些日子,读了一些外国诗歌,没有品出味道,认为“再成功的译诗也是失败的”,就把这句话写进去了。后来一位老翻译家看了,他说类似的话早就有人讲过,比我讲得更直接,说“诗是不能翻译的。”

同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初学者可以走模仿的道路,跟着别人学,模仿别人的写法。我18岁在家乡被县里抽去写“农业学大寨”的会议材料,当时刚出校门,又没谁来指导一下,真是“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好在我有厚厚一摞剪报,都是平时收集的“好文章”。于是逐篇研究,照葫芦画瓢,完成了写作任务。那次成功,纯粹是靠模仿取得的。模仿,就是拄着拐杖走路,或者是让别人牵着走,可以模仿别人的文章结构、起承转合,甚至可以模仿别人的语气。但是,模仿绝不可抄袭。

 

关于写作的小建议:

 

写作,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知识层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往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也要学会写作,懂得文学欣赏。

更多人需要掌握的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写日记、写书信,写博客、写短信,起草契约性质的文书、规范的合同等等,都属于公文写作。公文写作作为应用写作,社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并且需求量越来越大。

 

   【名篇欣赏】

《二十九个荷包蛋》描述了乡里乡亲的淳朴感情。《“发鸿蒙”的第一课》则结合历史与自己儿时的经历,对语言文字和启蒙教育进行了思考。文字平实而温暖。读此文章,仿佛看见作者在某个深夜的孤灯下,泡一杯清茶,铺展开稿纸,打开记忆的小窗,静静回想、思考。那些美好的岁月就如水一般在笔端缓缓流淌着——

 

 

                 二十九个荷包蛋

                                

 

十八岁那年冬季,我再次应征合格,连军装都发给我们了。实现参军的愿望,已是板上钉钉。乡下送子参军,虽然不像送女出嫁那样请客摆席大喜大庆,但大家心头的气氛之郑重,决不是嫁娶之事所能比的。那时部队的纪律严,人也心眼儿实,到了部队一般是三五年才能回来探家,有的人第一次回家也就是他们退伍的日子。因此,凡是和我的生活有着直接关联的人知道这消息,都要说说道贺或留念的话。按照计划(也是惯例),我先花了两三天时间到亲戚家辞别,最后一天,也就是启程的前一天,我向队上的乡亲辞别。要说父老,他们是我最嫡亲最正宗的父老。同在一个生产队,除了上学,便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白天一起上工,晚上一起摸黑排灌挑稻捆,他们看着我长大成人,那感情比我的一些亲戚要亲的多。

我是按照记账簿上的户名排定顺序,一家挨一家地上门告别的,三十多户人家,花了一大上午。每到一家总要坐一会儿,如果家里只剩下孩子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那样的情况才能够说几句话就走。这样的告别,乡亲们都接待得很认真,很热情,只要能把你留住坐下,一般是男人陪你说话,几分钟以后女人便端出一碗煮好的荷包蛋来,大多是三个,也有四个五个的,不吃可不行。那年月我的家乡很贫困,在当时的情况下,乡亲们为了送我远行,除了语言之外,煮几个鸡蛋也许是他们表达心意惟一可行的方式,也是惟一能够使我接受的方式。

开始几家这样做,我也没怎么推辞就吃了。但我想到这样下去,自己肯定吃不完,也更加过意不去。几个鸡蛋是小事,但他们一年到头都不肯轻易吃这可以用来换油盐钱的东西。所以到了后面的人家,我特别留心“动静”,一看有人进了灶屋,我就起身告辞。邓家伯妈用葫芦瓢端了几个鸡蛋,还用衣服的布襟掖着,想悄悄进灶屋去煮,还是被我发现了。拉扯了半天,朴实的伯妈只有那句话:“伢儿,别家吃得,我这里就吃不得?”吴家婆婆家里人都出去了,她执意拉我坐下,她却转身去了灶屋,我起身说走她也不听,等我去了另一家出来,老人还在屋檐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招呼我回去吃,我让她给小孙子吃,老人却像办错了什么事似的,久久地端着碗在那里唠叨:“这是么样好呢?这是么样好呢?”

事后我计算了一下,那天我一共吃了二十九个荷包蛋,幸好年轻食量大,吃下去只是开始感到有点发撑,过不了多大会儿就好了。第二天,我心里装着乡亲们的二十九个鸡蛋,踏上了自己人生的新路途。

 

               “发鸿蒙”的第一课

                                 

 

人生有许多“第一课”,不过都是一种借喻性的称谓,比如吃奶,那是每个人生下来都必须学会的第一种本领。母亲把她的乳头塞在你嘴里,然后轻轻地拍打或抚摸你,她通过这种爱抚传给你一种示意,让你吃香,吃好,但不要吮得她疼,让你和她完成一种最神圣而又最原始的奉献与索取。类似这样的第一课,大都发生在没有记忆的年龄,甚至多少带有动物的属性。只有入学后的第一课,才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第一课,才是由混沌人生走向文明人生的第一课。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生真正的起点。因此,第一课决不是书本中最简单的文字。

三十年代,教育当局请梁实秋编写启蒙课本,第一课拟为“来,来,来上学”,结果遭到许多人的强烈反对。梁实秋只好找到一位对其最不满意的人,请他来撰拟,并预付了很高的稿酬。不料那位先生很快退还了稿酬,表示难当此任。最后几经反复,第一课定为“去,去,去上学”。这一字之改,初看毫无必要,细加琢磨便见奥妙,即由学校和老师对适龄儿童的召唤,改为家长对孩子的主动催促和学生自己对读书的一种自觉追求。若用于今日正在推行的希望工程,仍具有促动作用,可见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假如是当时说来,就应该是“深远的历史意义”了)。这样的第一课,唤醒过多少父辈对子孙的期冀,唤起过多少孩童对求知的渴望。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阅读过或经历过的东西可能被忘却,但小学第一课却对每个人如刀刻錾凿一般,是怎么也忘不了的。余秋雨先生长我十来岁,他上学当是五十年代初期,他回忆说第一课是“开学了”。那时文字尚未改革,第一个繁体的“开”字就那么复杂,我看还不如“去上学”生动易学,也难为他们那一代人了。

我入学时,已是六十年代初年。家乡父老把孩子开始读书叫做“发鸿毛(蒙)”。不知这个说法是从什么时代延续下来的,我曾经查过不少辞书,根本没有“发鸿蒙”这个词条,但我总认为它的涵义比书上规范的“发蒙”或“启蒙”要丰富得多。

鸿蒙,天地未开之前的气象,一团元气,一片混沌。到了教书先生那里,混沌就能够得到开辟,就可以摆脱自然气团的蒙困。可是,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我们背着母亲缝制的“钓客蚂(青蛙)的袋袋儿”,第一次走向村边那座只有两间干打垒教室的小学时,在先辈们的叫法里竟如鸿蒙初开那样神圣无比。

那么,我们的“鸿蒙”是从哪儿开启的呢?课本领到了,第一课是“一二三四五”,接下来便是“六七八九十”。也就是说,我们学认的第一个字是“一”,它最简单也最形象,乡亲们说扁担横下来就是“一”,连它都不认得的人准是“睁眼瞎”;它最博大也最好理解,万事万物都有一,并且都无一例外地从一开始。宇宙之大,世事纷繁,发鸿蒙的第一课抓住这万物初始的“一”字,实在是匠心独具。

                                     (《帅作文》20121219日)

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