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棒》歌谱与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建华1968 2013-05-02
 
 
 
 
 
 
 
 

《行者《少林棍法阐宗》

 

行者棒之谱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1页[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2页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3页

 

行 者 棒 谱 2

 

 

开山神棒最为强   沙僧造化人难防

猿猴献过灵芝草   菩萨嫦娥细等抢

关公大刀持当面   劈山救母杨二郎

猪八戒猪笼龚地   滚背身迎风立势

急拿罗纲棒红君   棍打满头过    

鸟鸦扑地飞       不是老僧夸海口

花果山上数第一   有人学会行者艺

大闹天宫分高低   行动就是白猿形

花子寻门预防敌   棍棒不离奥妙出

                双头白蛇最难敌

 


行者棒之歌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4页

 

行者棒之歌2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5页 

 

古籍书棍法歌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1图                        2图                     3图

    (明)陈继儒纂辑;                      明万历己亥(万历二十七年)

    (清)[佚名]续辑                            余氏双峰堂刊本

三图来自万武网

 

《行者棒》歌与《少林棍法阐宗》

 
    行者棒之名其名流传很广诸多门派均有行者棒演练套路,名子随同而艺理各异,不可同语,本门行者棒源自何时,罗疃世系之谱没有记载。今在编录本文时,查找到二首明代的棍法歌诀,发现与李大忠公家传之谱,行者棒歌2非常相同。于是查看明代棍法古籍,又发现明代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有很大关系。又对照查看,果然又有新的发现,发表上来与武友共同探索,因本人水平很有限,古代文字术语太多,看不太明白,敬请武学研究者考证。

 

行者棒歌与《少林棍法阐宗》对照探索

 

棍法歌曰: (1598年刊本)

    夜出在邵陵场,一打观音到坐,二打夜叉巡海, (李家写作三打观音)

    三打四风四辈,四打八棒风魔,五打山神土地, (明代歌无土地二字)

    第二棍,

    孙行者大闹天宫,一十二棍都使尽,打到江南第一强。

 

 

译句1:夜出在邵陵
句解1:

    夜即夜丫,丫为叉。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乃是紧那罗王的称号,僧人也。夜叉又有小夜叉,大夜叉者,为少林棍名也。又称大,小夜叉棍,是少林棍精典棍法的一部分。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场应译为寺即少林寺也。全译为夜叉棍即少林棍,是少林寺的僧人,紧那罗王所传,所以夜叉棍出在少林寺。

对照古籍:

    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1621年著)“名棍源流”曰:“小夜叉,少林棍名也。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其神通广大,降伏其心,即可为教护法。释氏又以虎为巡山夜叉者,即此意也。棍传六路,谨布三图于后。大夜叉亦有六路,势与小夜叉相等。但脚步变换之间,较开阔耳。亦布一图在后”。

    何良臣著《阵纪》(1591年著)卷二“技用”篇曰:“少林棍俱是夜叉棍法,故有前、中、后三堂之称。前堂棍名单手夜叉,中堂棍名阴手夜叉,类刀法也,后堂棍名夹枪带棒,牛山僧能之”。

    王圻著《续文献通考》(1607年著)“总论军器”曰:“使棍之家三十有一,曰左少林,右少林,曰大巡海夜叉,曰小巡海夜叉。少林夜叉有前、中、后三堂之称,单手夜叉也,中堂阴手夜叉也,类刀法,后堂夹枪带棒”。

    茅元仪著《武备志》(1621年著)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

 

译句2:一打观音到坐,
句解2:

    观音者,观世音菩萨。此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紧那罗王即释氏罗刹夜叉。如到过来,应写作一打紧那罗王。一打观音者,不能打观音,观音即紧那罗王,到过来可译为,紧那罗王棒打红军。

    李家手抄谱,行者棒歌图4有载曰:“急拿罗纲棒打红君”。急拿罗纲,可译为急拿罗(法)网。纲者,收网的总绳子,意为布下天罗地网,捉拿红军。这里的急拿罗纲可泽为紧那罗王,全译为紧那罗王棒打红军。

    《续文献通考》“总论军器”,内有使棍者三十一家,其中之的一张家棍,曰:“张家棍曰,观音大闹南海神棍”。应为棍法套路名称。

对照古籍:

    程宗猷著,《阐宗》“纪略”曰“元至正间,红军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之”。乃奋神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褰之上。红军自相辟易而退,寺众异之。一僧谓众僧曰:“若知退红军者耶,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是也”。

     《阐宗》“前言”曰程宗猷在叙述棍法源流时,引用了紧那罗王现身退敌的神话传说,元代至正(1341一1367)年间,红巾军发难,一寺僧持棍投入灶炀,复从烟突跃出,跨立嵩山御寨之上,红巾军见了,自相辟易而退。该棍僧被认为是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其棍法遂在少林寺流传下来。奉紧那罗王为棍法之祖,源出古人迷信假托,于史无据,不足征信。

 

译句3:二打夜叉巡海,

句解3:

    明代棍法歌为巡海夜叉,可能是说少林棍的气势。棍法歌有曰,巡山夜叉,巡海夜叉,夜叉巡海,夜叉探海。明代棍歌赞誉说,夜叉探海定乾坤。

    李家手抄谱,行者棒歌图4有载曰,开山神棍最为强,花果山上数第一。称为神棍也。

 

译句4:三打四风四辈,

句解4:

    程宗猷著,《阐宗》内有曰:“谚云,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曰:“今少林棍法,包罗变化,大类是焉,如上中下四平,其兵法以正合乎”。曰:“按枪法原论曰,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可防,盖以此为诸势之首”。

    在《阐宗》自述中说,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该书内有棍式五十五图与纪效新书枪式二十四图,非常雷同  如枪有中平枪,上平枪,下平枪,棍法称上四平、中四平、下四平。盖以此为诸势之首”。书中论述的少林二十多个棍法套路,全是四平势为第一势。曰:棍以中四平为诸势之王,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故法曰:四平还用四平破,此之谓也。

     程宗猷著,《少林枪法阐宗》“五合”曰:“先有四封四闭,闪赚是花枪”。

    四风四辈,可译为四封四闭。少林棍法多是枪法,棍以中四平为诸势之王。四平为防守之式,封闭门户,敌不能攻入。如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我持四平为守式,可用闪赚之法惊之,乘机制胜,可为四平还用四平破,封闭提拿,此之谓也。

 

译句5:四打八棒风魔,

    3图,明刊本棍法歌,内有一句说,“有人不认风魔棍”,风魔棍可能是明代棍法套路之一。

     《续文献通考》“总论军器”曰:“大八棒风磨,小八棒风磨”。使棍者三十一家之一,也是棍法套路。“风魔”最早叫“风磨”。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1607年)“总论军器”篇,与郑若曾著,《江南经略》(1568年)“总论军器”篇,基本相同,《江南经略》要比明代棍法歌(1598年)早出版三十年。比《续文献通考》(1607年)早三十九年,比《少林棍法阐宗》(1621年)早出版五十三年。

 

译句6:五打山神土地,

    五打山神土地,土地二字,只有李家行者棒歌4页有载,内有“开山神棍最为强”一句,八极门内有习练震山棍者,书中写作,震山棍(行者棒)。程宗猷著,《阐宗》内多处有:巡山、靠山、担山、劈山、等棍法棍式。五打山神一句可能也是少林棍法套路之一。

    《续文献通考》“总论军器”曰:“雪棒搜山棍”。

    四打,五打,二句不好解,出入很大,没见到对应文句,敬请明家解之。

 

译句7:第二棍,

句解7:

    第二棍者,即大夜叉棍也,棍分小夜叉,大夜叉二种棍法,前面应为第一类棍,小夜叉棍六路也,第二棍,应为大夜叉棍,也有六路也。

 

译句8:孙行者大闹天宫,

句解8:

    孙行者即“孙悟空”也,“行者棒”之名,假托行者之名,棒即金箍楱也。程宗猷著,《阐宗》棍法谱内多处写到曰:“行者肩挑金箍楱”。大闹天宫者,可能是说大夜叉棍棍法,动作舒展大方,步法开阔活泼,可能是借悟空大闹天宫之意,李家文字行者棒谱也说,“大闹天宫分高低”。可为行者棒名子之来源。

 

译句9:一十二棍都使尽,

句解9:

    一十二棍者,译为夜叉棍分大架小架两类棍法,大小夜叉棍各有六路,合之为一十二个棍法套路的简称,一十二棍都使尽,即一十二个套路棍法都学尽。

 

译句10:打到江南第一强,

句解10:

    行者棒即少林棍之一《武备志》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行者棒出在北方少林,北方语称为棒。戚继光著,《纪效新书》(1562年著)十四卷本,“大棒解”曰:“一名曰棍,南方语也,一名曰白棒,北方语也”。为何打到江南第一强,古时名棍多出在江南。福建总兵,俞大猷著有《剑经》》(1565年著)“即棍法,闻名全国。 何良臣著《阵纪》卷二“技用”篇曰:“惟东海边城与闽中俞大猷之棍,相为表里,法有不传之秘”。又曰:“俞大猷《剑经》曰: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乘之。似得用芝之秘矣。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戚继光著,《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曰:“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按当时之说,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可相互兼用,青田棍法源出在浙东青田县,也是南方名棍也。少林棍法歌说,打到江南第一强。此句不用解,观者自明。明代晚期,棍法技艺以达到了高峰。棍宗于少林,旦也有老王卖瓜之嫌。

 

宗于少林 

    棍宗于少林一说,是明朝末年,茅元仪在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出版当年(1621年),编入进《武备志》一书,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

   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前言”有段评说:“事实是,少林武术来自民间,又传向民间。是凡人中的杰出之士创造了不凡的少林武艺。以程宗猷(1561一1636)生活的晚明时代而言,曾与戚继光(1528一1588)一同指挥过军队作战的大将俞大猷(1504一1580),精通棍法,后来把技艺传给了少林寺僧人”。

 

 

《少林棍法阐宗》棍式五十五图

 

 

[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转载]《行者棒》与《少林棍法阐宗》


 
 
 
 
 
 
古兵器鈥斺敵で  
图片:2.jpg
古兵器鈥斺敵で
 
 
 

手臂录的大枪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研究

文/中华民国八极拳协会理事长 王志财

一、前言

吴殳是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其所著的手臂录是根据自己学习大枪的历程和心得、总结经验;纵向的纪录师承源流、训练程序方法,并且横向的比较分析当时各家枪法的特征、优缺点;并且透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将枪法的招式技术层次分成五品、也将练枪用枪之人的技巧能力分成六个等级;在枪棍的区别、力量的运用更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运用自己发明的枪圈理论来解说枪法技巧,更能让学习枪法的人,易于了解掌握。因此手臂录堪称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理论的完善的巨著,在古代相关武术内容的著作里应无出其右者。

吴殳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年,公元一六一一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年,公元一六九五年),娄江人,娄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太仓市一带。崇贞癸酉年时,石敬岩到娄江,住在报本寺,当时吴殳是二十三岁的年纪,约同三位年纪相仿的武术同好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一起拜学大枪于石敬岩老师。此后留心击刺技术、投入大枪的练习、研究,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写成了「手臂录」。吴殳的本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会将自己叫做「殳」,殳即是大枪的古名,可见其对大枪的情感的融入,已将自己和枪视为一体了。

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经常苦于没有古籍数据可以参考,或者惑于古籍词汇艰深难懂,表达的方式令人难以理解,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武术经历常会有不同的解读,有如瞎子摸像一般。也因为古代的纪录工具和技巧不足,因此不能有系统纪录的结果,还是得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递,因此各家说法经常莫衷一是,困惑很多习武之人,或者更有甚者流于猜想推测,夸大想象,误导了学习的方向。但是手臂录却完全不一样,吴殳很完整的记录整个大枪技术体系,解说方式和内容很符合现代科学归纳分析的方法,除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内容外,在训练的程序和方法方面更有详实的记录说明,既实际又实用,实在是一部最佳的大枪训练手册。面对着伟大的武术巨著,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先针对吴殳说明的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进行整理,希望能启蒙大枪武术的爱好者,也能不埋没古籍巨作,藉此引起大家更多的阅读兴趣和研究投入。

二、观念建立

吴殳在枪法微言里揭示两个初学者必须要能分辨掌握的基本观念,否则担心会流于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之中,造成技术混淆。两个重要观念一个是要明了枪法和棍法的差别在哪里?另外一个是要了解当时枪法流派中马家、沙家、杨家等等当时流传的众多枪技流派的技术差异在哪里?原文是这样说的:「初学者需先知棍与枪之辨,次须知马、沙、杨之辨,则不惑于邪说」。

(一)枪棍之辨

吴殳很强调枪法和棍法之间的差异,在很多章节里也经常提到很多枪师都不能区分清楚枪法和棍法,并且很不客气的批评少林全不知枪,竟然以棍法为枪法,公然以此作为枪法的教学;而枪法理,其实都是棍法,根本不理解枪法的精神,言语之间颇为感慨!当然少林是以棍法出了名的,以少林的角度在枪法理融入棍法,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不过吴殳想要凸显的是枪法技术的精妙之处,不希望练习的人一开始就误以为棍法的技术为枪法,导致无法追求真正枪法的更高境界。因此重点并非在于枪好或棍好,而是希望学习者能了解枪法的技术不同于棍法,如此才能深入枪法的技术核心。

在手臂录里有一专门解说枪法和棍法的区别的专论─「枪棍辨」,只有短短200多个字但却清楚的说明了枪法和棍法的七大差异之处,以下以表格整理将其揭示的差异之处说明如下:

表一  枪法棍法差异比较

项次

差异特征

差异之处

说          

1

 

器械差异

长棍七尺五寸

短枪九尺七寸

棍重三斤

枪重十斤

最长的棍一般只有七尺五寸,约为236公分左右;最短的枪是九尺七寸约为305公分左右,虽然最长的棍和最短的枪在长度上相近,但在技术应用上确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在重量上,枪因为多为木材,且体长因此重量较重;而棍则可为藤材,白蜡杆之类因此较轻,但不一定是三斤十斤的差异。此处只是凸显枪与棍的器械本身就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2

核心技术

棍用打

枪用扎

一般棍因为较短,因此在技术运用上可轮翻摔打,因此「打」是棍法的核心技术;而最短的枪(大枪)都已经是305公分长了,又重又长,不可能有轮摔之类的攻击方法,技术上只能用「扎」法,因此「扎」是枪法的核心技术。

3

攻击轨迹

棍打一大片

有定向

枪扎一条线

无定方

棍法多为打法,因此棍在上方时,必然往下打,棍在下方时,就只能往上揭打,因此方向是可以估计的。但枪就不然了,直线扎出,是前后的轨迹,扎向对方的哪一个部位,变化较难估测。

4

防守难易

打大易见易革

扎小难见难革

棍法以打法攻击,防守者相对比较容易预作准备,做好防守的反应;而枪法扎出的方向不定,并且是直线一点,造成防守的一定难度。

5

技术难度

棍之打与勾扳举手即是

枪之扎革苟完亦需两年之工

棍法的攻击和防守技巧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是一般人较习惯自然的反应动作;但枪法的扎法和革法却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应用的技巧。

项次

差异特征

差异之处

说          

6

运用身法

用棍手与身足其功均正需有架势

枪之用处全在乎手,身与手足以成就其手而已不需架势

棍法的攻击威力来自于棍打出时能否劲道充足,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因此在训练和应用时必须讲究搭配身体的动作架势高度协调,运用身体架势的变化,产生劲道。而枪法的应用,基本上是在手对枪的控制能力,尤其是九尺七寸的坚硬木枪,身体的和足部的搭配,只为了手臂技术应用的发挥而已,架势的变化并不是很重要。

7

器械轨迹

打之蜂影

做人字形

封闭之锋影

做圆形

棍法的末段轨迹是人字形,打下时右上左下、或左上右下,或者由下而上,总是一个人字形。枪法的防守技术里,封闭是以划枪圈的方式进行,枪尖的轨迹是一个圆形或圆形的部份弧形轨迹。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二)各家枪法的差异

枪法的技术发展会因为枪器的长短、软硬、轻重等特性而有所不同,因此各枪家的技术差异根源主要是因为枪器的不同。在吴殳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枪法技术流派,其中比较有名气被吴殳提出来讨论的有:石家、沙家、杨家、峨眉、马家、少林等六家流派。兹将此六家流派的特性列表说明如下:

 

表二各枪法流派枪器特性差异比较   

流派

枪器材质

枪器长度

枪器硬度

枪器重量

技术特色

石家

木质

九尺七寸

坚硬

五至十斤

两腕封闭、臂身足以助腕

沙家

竹材

丈八至二丈四

竹材本软

轻于五斤

用在两足,以足进退击刺

杨家

木质

丈四至丈六

身长稍软

八至十斤以上

兼取以上两家长短之法

峨眉

木质

九尺七寸

坚硬

五至十斤

与石家同

马家

木质

短于九尺七寸

小于五至十斤

枪棍混杂

少林

木质

短于九尺七寸

小于五至十斤

几近棍法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表中粗斜体字部份的资料,系作者根据手臂录说明推判的资料,仅供参考;一般字体则为手臂录记载明确的数据

分析造成这些枪法流派的差异,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两点:

1.枪器材质的不同,因而造成技术发展不同:沙家枪法,又习惯称为「竿子」,是用竹子做成的枪器。用竹子作为枪材的考虑是因为在古代材料科学不发达,竹子是既长且轻又容易取得的经济材料。但竹子有其先天性的缺点,不够坚硬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有以桐油浸泡加强硬度和防止破裂的特殊处理方法,但还是不尽理想。因此在技术运用上,使用拦拿技巧时枪腰会弯曲摇晃,在反击戳出时,会发生时间延迟或因为枪尖摇晃扎不准目标的问题。因此,沙家枪法的技术特点便是运用足部的灵活性来避开减少以枪身革枪的动作,强调快速进身戳出,发挥枪身特长的攻击优势,但当一戳不中时,也必须快速退回,重新掌握攻击优势,准备再次攻击,这也就是手臂录说的:「软枪妙在退、退则活」的道理。所以沙家枪法的优势是在长,攻击性强;缺点则是枪腰软运用枪器的防守能力差,因此沙家枪法理的防守技术含量少,纯粹是以身法进退进行攻防,当然也因为攻击性强,技术简便,所以较适合军队战阵使用。石家枪、峨嵋枪所采用的枪器则是坚硬的木质材料,在考虑重量、长度、重心、握把大小等因素之后,得出一个经验值:九尺七寸。由于枪器本身既硬且重,所以运用手部动作可以做出技巧高超的防守动作,可以灵活控制枪根进行各种革枪的技巧,然后步步进杀,也由于所需养成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训练,这也是游场较艺所较推崇的、可追求的技术层次。至于杨家枪的枪器长度,则介于沙家和峨嵋之间,取沙家长枪的攻击性,但因为枪器过重,难以发挥手部灵活控制枪器的变化技巧,所以技术含量没有峨嵋枪的深入,但却也易于发挥长枪的攻击优势,易于使用,所以还是名扬一时。

2.枪法技巧杂入棍法的程度不同,造成技术运用的不同:枪器的长度一旦短于九尺七寸则接近于长棍,所以在技术的使用上,自然可以杂入棍法。棍法和枪法的技术优各有特点,虽然不能一概否定棍法,但是在研究、训练枪法技术时必须要先能区别去除棍法,专心于枪法的精炼纯熟,以免造成技术混淆。马家枪和少林枪就是杂入棍法的枪法流派,尤其是少林枪法基本上棍法技术的含量非常高。所以在研究枪法技术时,必须要能分辨枪法与棍法技术特点的差异,然后判断各流派的技术内容为何,如此才能明确追求高深枪法技术的方向。

三、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

在手臂录里吴殳说明了他学枪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些记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吴殳练习枪法的过程是先练戳枪,然后革枪、连环对扎、再学习行着破法,最后总成枪技。除了程序明确之外,在戳枪的练习过程,吴殳很强调手臂力量的养成。多处提到手臂力量的训练方法和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列图表的概念来理解练枪的过程:

  

图一大枪训练程序          数据来源:本文整理

 

表三 大枪训练程序时间、目的、目标和方法

程序

所需时间

训练

目的

要求标准

训练方法

戳枪

至少一至两年

攻击能力养成

劲、疾;如矢如电

日戳五百枪

革枪

至少一至两年需持续练习

防守能力养成

后脚不动,可以革开疾劲来枪

练习者身上穿戴护具,让已达戳枪水平的人,用有枪头保护的枪戳枪攻击,练习者后脚不动,并且能革开来枪。

连环

天天练习,封闭连环,需两年苦工

模拟对枪训练

来回攻防,可以从容闲熟应对

一人戳枪、一人革枪,轮流互为主客;两人必须接近真实的一攻一防的进行练习,不可作假,而流于惯性反应。

行着

一年可小成

攻防

组合练习

招式熟悉,

掌握虚实变化,运用自如。

行着是攻防组合,可根据前人经验资料内容或自行变化进行练习。内容繁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习,精练神化。

破法

约一年

实战防守技巧

面对攻击虚实变化的练习,能从容应对

一方以行着自由攻击,一方搭配练习,,自由反应进行攻防,练习如何应对。

较枪

无终期

进行实战比赛

养成参与自由实战大枪比赛的能力

做好安全措施、有教练或裁判的协助下,进行实战大枪比赛,并检讨改进实战技巧。

资料来源:本文研究整理

 (一)戳枪

戳枪是练习枪法的入门。首先要先能做好持枪的姿势,接着能自由灵活的扎出枪;然后再要求出枪时要够快、够力道、够准确,也就是要能「劲、疾、准」。在「劲」方面要能做到「一发透壁」;在「疾」的要求,要能想象「如矢如电」一般的快速;至于准度方面,想象一下沧县志在描述神枪李书文,用大枪扎墙壁上的苍蝇,那样的境界,则可臻于最高境界了。

另外,要能掌握戳枪的技术,手臂力量是基本必备的能力之一,没有力量,便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技术;没有力量也就无法熟练枪技,运用自如。所以吴殳在手臂录里多处阐明力量的重要性。如「枪法微言」里说:「力大者,得技艺三分,便可降人。故不能深入,自用则可,教人则疏矣。」;又在「石敬岩枪法记」里提到:「玉如力大,革与连环三人皆不及」。

而在力量训练的方法则说:「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戳不竭力,则手臂油滑,初址不固,临敌无以杀人矣。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后戳址固焉。」,可以看出来吴殳所描述石敬岩所要求的训练方法是每组戳枪40~50下,此时会心跳加快、流汗。当然戳枪的次数需因个人的体力条件进行调整,但原则是需要能「喘息汗下」达到一定负荷为标准,不可过多会产生过度训练,但也不可过少达不到训练效果。稍做休息之后,然后继续下一组戳枪训练,中间休息时间不可过久。组数的决定则以「力竭为度」,要能达到疲劳的程度,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效果;然后采取渐进原则,达到能一日五百戳,大约是十组左右。此方法和原则非常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合戳枪技术和手臂力量训练的计划来。

另外也可以采取「练重用轻」的方法,一开始先用重一点的枪训练戳枪,实战时则用轻一些的枪器,如此也可以帮助提升戳枪的能力和技巧。

 

(二)革枪

细分防守的技巧,大致可分为「封、闭、劈、拦、高提、低提、砑、大封、勾、反闭」等方法。但其中以「封、闭」最为基础重要,只要熟练「封闭」,其它的技巧就很容易能够掌握了。练习革枪有几个基本原则必须把握,首先要能够练到非常熟练,不紧张,能够掌握来枪的深浅,做到「见肉分枪」;其次两手前后的上下交换翻转,可以产生灵活的枪圈,是所谓的「转阴阳」;接着必须要搭配扎枪技巧比较好的对手喂枪给自己练习,以提高技术,以能防守对手双头枪的攻击为目标。最后要能将对手的圈内来枪封住,掉在身前一尺处、圈外来枪闭开,掉在自己身后三尺的地方。而枪尖的轨迹,则要求从椭圆形练习到圆形;从大圈练到小圈,才算是掌握了较高超的技巧。总之能将封闭掌握精熟,就算不能应用变化繁杂的招法,也能从容对枪,立于不败之地了。

 

(三)连环

连环的练习,则是在对枪的两方,都已经熟悉掌握戳枪和革枪的技术之后,两人来往互相进行戳枪、革枪的两人连续练习。除了封闭连环练习之外,平常比较常练习的如缠枪练习、黑鹞白鹞对练,也可算是连环练习的一种。

 

(四)行着

行着是专指在游场较艺的时后所用的组合技巧。运用扎枪革枪的技巧,搭配身法步法虚实变化,以求能成功扎中对手。行着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简单的、也有繁杂的,可以依照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设计练习,也可以依照对手的条件临场加以灵活运用。手臂录里记录了许多行着技巧,可以仔细深入研究,再参照自己的条件加以熟练掌握。但不必求多,要以少而精熟,达到神化应用的境界为目标。

 

(五)破枪

掌握了行着诸法,自然也要能从容的应对对手的行着攻击,这就是破法的练习。破法的练习是需要长时间有对手相互模拟攻击练习。其中包含各种技巧的应用,也包含因欺敌诱骗的变化。

 

(六)较枪

一旦具备了以上的枪法技巧,上游场较枪比艺是最终的成果验收,此时除了平时的练习所累积实力之外,在对抗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临场经验也是影响最终胜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透过不断的比试练习,才能真正运用掌握枪法。这就是纪效新书里说的:「既得艺,必试敌。不以胜负为奇为愧,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这正是较枪目的的最好诠释。

 

四、结论

1.    手臂录是一部完整枪法训练手册,内容涵盖训练程序、训练方法以及评估的指标,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练习枪法的圣经宝典。

2.    透过表格的方法整理以及和现代体育科学的观点归纳手臂录的内容,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手臂录的训练程序和方法,易于掌握古代大枪的体系,有助于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改善学习效率。

3.    练习枪法必须循序渐进,先厘清观念,对枪法棍法给予区别对待,然后依照程序深入掌握各个阶段的枪法技巧,才能基础稳固,变化自如。

 

参考书籍

[1]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吴殳.手臂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泽古斋重抄手臂录》影印.2006.6

[3]戚继光.纪效新书.北京:中华书局

 


 
戚继光长枪解
 

戚继光长枪解

枪杆,稠木第一。合木轻而稍软,次之。要劈开者佳,锯开者文斜易折,攒竹腰软,必不可用。北方干燥,竹不可用,木杆可用,东南竹木皆可通用。做枪工匠须知用枪大意,方做如彀。教之十日,便悟肯綮(动物筋骨结合处。借指事务的关键、要害)。后手如细则掌把不壮,后手要粗可把盈。从根起渐渐细,直至头而止。如腰粗则硬强不可拿枪(向右压枪,阻挡对方的进攻),腰细则软而无力,虽手法之妙,不能拿逼他枪使开。最忌杪粗而腰硬,皆不可举,是弃枪也。
  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上之。妙在乎熟,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换莫测,神话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于世者。率皆沙家、马家之法。沙家呼为“竿子”,各有其妙,而长短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手执枪根。出枪甚长,且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故日:“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施之于行阵,则又有不同者,何也?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乱分纷,非疏无以拥挪进退。左右必佐以短兵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败。
  习法
  八母枪起手。
  你扎我,我拿枪。你扎我,我拦枪。你扎我脚,我颠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撸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颠枪。你枪起,我缠拦下。
  一合:(此下记枪法的六组动作变化,即“六合枪法”。)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捉拿。梨花摆头,救护要明。里把门,外把门,闪赚是花枪。名日:“秦王磨旗。”
  我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扎你。你拦下还枪,我拦枪。你尽头枪,我颠枪还枪,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拿枪,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下还枪,我拦枪。你扎我尽头枪,我颠枪,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摇花枪。乃“秦王磨旗”。
  二合:先有缠枪,后有拦枪。黄龙占杵,黑龙入洞,拿枪救护,闪赚花枪上。名日:“点风头。”
  我缠你枪,你扎我。我拦下还枪,我拦枪。你扎我,我拿下,你起枪,我随枪缠拿。你拦枪,我还枪,你拿下还枪,我拥退救护拿你枪。你扎我。我拦。我摇花枪。乃“点风头”。
  三合:先有穿指,后有穿袖,鹞子扑鹌鹑。救护闪赚是花枪,四面是枪法,名曰:“白蛇弄风。”
  你扎我,我拿下,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下还枪,我拦枪,我摇花枪。乃“白蛇弄风”。
  四合:先有白拿枪,拥退枪救护,后有白拦进步,如猫捉鼠。救护闪赚是花枪。名曰:“铁扫帚。”
  我白拿进步上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掤退救护拿枪,我白拦进步上扎你,你拦枪还枪,我拦枪。我白颠进步,闪赚花枪上,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摇花抢枪。乃“铁扫帚”。
  五合:先有四封四闭,后有死中反活,无中生有,迎封接,闪赚是花枪。名曰:“拨草寻蛇。”
  你扎我,我拿枪进步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枪进步扎你,你拦枪还枪,我拦枪。你拿下我枪,你枪起,我反拿你枪。你拦下我枪,我枪起,反拦下你枪。你拿我枪,我枪闪过拦你枪。你拦我枪,我枪闪过拿你枪。你扎进头枪,我颠开捉住,你反起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枪还枪,我拦枪,我摇花枪。乃“拨草寻蛇”。
  六合:一截,二进,三拦,四缠,五拿,六直。闪赚是花枪。下游场拨草寻蛇,上游场秦王磨旗。
  一接,二进,三拿,四缠,五拦,六直。大游场秦王磨旗,铁扫子必无路。
  裙拦枪,伏虎枪地蛇破,地蛇枪尽头枪破,中平枪中平枪破。中平枪,枪中坐,高低远近都不妨。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任面,高低远近都看见。枪是伏腰锁。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
  枪有三件大病:1,立身法不正;2,当扎不扎;3,三尖不照。必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你枪发。我枪拿,你枪不动,我枪扎,来得紧,去得硬,不遮不架是个空。
  以上诸法颇属繁杂,兵士愚下,岂能一一皆习?但载之不得不备,自有用心者精之。而教兵惟用封、闭、捉、拿、上拦、下拦等六枪。封、闭、捉、拿有大门、有小门,只此已足用矣。
  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阴阳虚实之理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其弊在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矣。其最妙者只在一得手之后,便一拿一戳,如转圆石如万仞之山,再无驻歇。彼虽习艺胜我几倍,一失势便无再复之隙,虽有师家,一败永不可返矣。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该棍法图谱手抄本,系罗疃八极门李大忠之家传,源自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所编著《剑经》,名为《剑经》,实为棍法之经典著作。俞大猷(1503一1580),福建晋江人,少好读书,善骑射,棍钯等。抗倭时屡功升至总兵,创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都著有兵书。俞大猷之《剑经》曰,“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其奥妙何等之深,武谚云,棍为百兵之祖。《剑经》曰,“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理也。

    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共同坑击过倭寇,俩人交流过武艺,戚曰“彼虽习艺胜我几倍,一失势,便无再复之隙”。戚继光对俞大猷棍法评价很高,曰“向见总戎俞公以棍示余,其妙处已备载剑经内,逐合注明,无容再赘。其最妙者只在一得手之后,便一拿一戳,如转圆石於万仞之山,再无住歇。彼虽习艺胜我几倍,一失势,便无再复之隙。虽有,师家一败,永不可返矣!不惟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录戚继光非常珍视棍法,故将俞大猷所编《剑经》,全文并图引录《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书中。

    《把计诠》图谱之《剑经》棍法图谱手抄本,乃清代李大忠所传抄,由张庆恒再传抄,为世系手抄图绘传本。在那个年代得之不益,都是手抄完成,过去习武之人多是没文化,能传世者很少。现今科技及网络发达,查找资料不再是难事了。本博文棍法图下面附有俞大猷剑经》棍法图,及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棍法图。手抄图与二图画面人物服饰都不一样,可能是另一版本吧,请对照查看。

 
 
 
 
 
 
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

上图为李大忠家传手抄棍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

 左图为俞大猷剑经图谱           右图为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2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2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3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4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5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5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6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6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7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7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8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8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9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9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0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0                                   10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1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1                                 11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2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2                                   12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3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3                                  13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4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转载]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4                                 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