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棒》歌谱与《少林棍法阐宗》 行者棒之谱 3页 行 者 棒 谱 2 开山神棒最为强 猿猴献过灵芝草 关公大刀持当面 猪八戒猪笼龚地 急拿罗纲棒红君 鸟鸦扑地飞 花果山上数第一 大闹天宫分高低 花子寻门预防敌
行者棒之歌2 5页 古籍书棍法歌 三图来自万武网 《行者棒》歌与《少林棍法阐宗》 行者棒歌与《少林棍法阐宗》对照探索 棍法歌曰: (1598年刊本) 译句1:夜出在邵陵场, 对照古籍: 译句2:一打观音到坐, 对照古籍: 译句3:二打夜叉巡海, 句解3: 译句4:三打四风四辈, 句解4: 译句5:四打八棒风魔, 译句6:五打山神土地, 译句7:第二棍, 句解7: 译句8:孙行者大闹天宫, 句解8: 译句9:一十二棍都使尽, 句解9: 译句10:打到江南第一强, 句解10: 棍宗于少林 附《少林棍法阐宗》棍式五十五图 ![]() 图片:2.jpg ![]() 手臂录的大枪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研究文/中华民国八极拳协会理事长 王志财 一、前言 吴殳是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其所著的手臂录是根据自己学习大枪的历程和心得、总结经验;纵向的纪录师承源流、训练程序方法,并且横向的比较分析当时各家枪法的特征、优缺点;并且透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将枪法的招式技术层次分成五品、也将练枪用枪之人的技巧能力分成六个等级;在枪棍的区别、力量的运用更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运用自己发明的枪圈理论来解说枪法技巧,更能让学习枪法的人,易于了解掌握。因此手臂录堪称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理论的完善的巨著,在古代相关武术内容的著作里应无出其右者。 吴殳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年,公元一六一一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年,公元一六九五年),娄江人,娄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太仓市一带。崇贞癸酉年时,石敬岩到娄江,住在报本寺,当时吴殳是二十三岁的年纪,约同三位年纪相仿的武术同好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一起拜学大枪于石敬岩老师。此后留心击刺技术、投入大枪的练习、研究,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写成了「手臂录」。吴殳的本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会将自己叫做「殳」,殳即是大枪的古名,可见其对大枪的情感的融入,已将自己和枪视为一体了。 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经常苦于没有古籍数据可以参考,或者惑于古籍词汇艰深难懂,表达的方式令人难以理解,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武术经历常会有不同的解读,有如瞎子摸像一般。也因为古代的纪录工具和技巧不足,因此不能有系统纪录的结果,还是得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递,因此各家说法经常莫衷一是,困惑很多习武之人,或者更有甚者流于猜想推测,夸大想象,误导了学习的方向。但是手臂录却完全不一样,吴殳很完整的记录整个大枪技术体系,解说方式和内容很符合现代科学归纳分析的方法,除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内容外,在训练的程序和方法方面更有详实的记录说明,既实际又实用,实在是一部最佳的大枪训练手册。面对着伟大的武术巨著,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先针对吴殳说明的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进行整理,希望能启蒙大枪武术的爱好者,也能不埋没古籍巨作,藉此引起大家更多的阅读兴趣和研究投入。 二、观念建立 吴殳在枪法微言里揭示两个初学者必须要能分辨掌握的基本观念,否则担心会流于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之中,造成技术混淆。两个重要观念一个是要明了枪法和棍法的差别在哪里?另外一个是要了解当时枪法流派中马家、沙家、杨家等等当时流传的众多枪技流派的技术差异在哪里?原文是这样说的:「初学者需先知棍与枪之辨,次须知马、沙、杨之辨,则不惑于邪说」。 (一)枪棍之辨 吴殳很强调枪法和棍法之间的差异,在很多章节里也经常提到很多枪师都不能区分清楚枪法和棍法,并且很不客气的批评少林全不知枪,竟然以棍法为枪法,公然以此作为枪法的教学;而枪法理,其实都是棍法,根本不理解枪法的精神,言语之间颇为感慨!当然少林是以棍法出了名的,以少林的角度在枪法理融入棍法,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不过吴殳想要凸显的是枪法技术的精妙之处,不希望练习的人一开始就误以为棍法的技术为枪法,导致无法追求真正枪法的更高境界。因此重点并非在于枪好或棍好,而是希望学习者能了解枪法的技术不同于棍法,如此才能深入枪法的技术核心。 在手臂录里有一专门解说枪法和棍法的区别的专论─「枪棍辨」,只有短短200多个字但却清楚的说明了枪法和棍法的七大差异之处,以下以表格整理将其揭示的差异之处说明如下: 表一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二)各家枪法的差异 枪法的技术发展会因为枪器的长短、软硬、轻重等特性而有所不同,因此各枪家的技术差异根源主要是因为枪器的不同。在吴殳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枪法技术流派,其中比较有名气被吴殳提出来讨论的有:石家、沙家、杨家、峨眉、马家、少林等六家流派。兹将此六家流派的特性列表说明如下: 表二各枪法流派枪器特性差异比较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表中粗斜体字部份的资料,系作者根据手臂录说明推判的资料,仅供参考;一般字体则为手臂录记载明确的数据 分析造成这些枪法流派的差异,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两点: 1.枪器材质的不同,因而造成技术发展不同:沙家枪法,又习惯称为「竿子」,是用竹子做成的枪器。用竹子作为枪材的考虑是因为在古代材料科学不发达,竹子是既长且轻又容易取得的经济材料。但竹子有其先天性的缺点,不够坚硬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有以桐油浸泡加强硬度和防止破裂的特殊处理方法,但还是不尽理想。因此在技术运用上,使用拦拿技巧时枪腰会弯曲摇晃,在反击戳出时,会发生时间延迟或因为枪尖摇晃扎不准目标的问题。因此,沙家枪法的技术特点便是运用足部的灵活性来避开减少以枪身革枪的动作,强调快速进身戳出,发挥枪身特长的攻击优势,但当一戳不中时,也必须快速退回,重新掌握攻击优势,准备再次攻击,这也就是手臂录说的:「软枪妙在退、退则活」的道理。所以沙家枪法的优势是在长,攻击性强;缺点则是枪腰软运用枪器的防守能力差,因此沙家枪法理的防守技术含量少,纯粹是以身法进退进行攻防,当然也因为攻击性强,技术简便,所以较适合军队战阵使用。石家枪、峨嵋枪所采用的枪器则是坚硬的木质材料,在考虑重量、长度、重心、握把大小等因素之后,得出一个经验值:九尺七寸。由于枪器本身既硬且重,所以运用手部动作可以做出技巧高超的防守动作,可以灵活控制枪根进行各种革枪的技巧,然后步步进杀,也由于所需养成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训练,这也是游场较艺所较推崇的、可追求的技术层次。至于杨家枪的枪器长度,则介于沙家和峨嵋之间,取沙家长枪的攻击性,但因为枪器过重,难以发挥手部灵活控制枪器的变化技巧,所以技术含量没有峨嵋枪的深入,但却也易于发挥长枪的攻击优势,易于使用,所以还是名扬一时。 2.枪法技巧杂入棍法的程度不同,造成技术运用的不同:枪器的长度一旦短于九尺七寸则接近于长棍,所以在技术的使用上,自然可以杂入棍法。棍法和枪法的技术优各有特点,虽然不能一概否定棍法,但是在研究、训练枪法技术时必须要先能区别去除棍法,专心于枪法的精炼纯熟,以免造成技术混淆。马家枪和少林枪就是杂入棍法的枪法流派,尤其是少林枪法基本上棍法技术的含量非常高。所以在研究枪法技术时,必须要能分辨枪法与棍法技术特点的差异,然后判断各流派的技术内容为何,如此才能明确追求高深枪法技术的方向。 三、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 在手臂录里吴殳说明了他学枪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些记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吴殳练习枪法的过程是先练戳枪,然后革枪、连环对扎、再学习行着破法,最后总成枪技。除了程序明确之外,在戳枪的练习过程,吴殳很强调手臂力量的养成。多处提到手臂力量的训练方法和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列图表的概念来理解练枪的过程: 图一大枪训练程序 表三 大枪训练程序时间、目的、目标和方法
资料来源:本文研究整理 戳枪是练习枪法的入门。首先要先能做好持枪的姿势,接着能自由灵活的扎出枪;然后再要求出枪时要够快、够力道、够准确,也就是要能「劲、疾、准」。在「劲」方面要能做到「一发透壁」;在「疾」的要求,要能想象「如矢如电」一般的快速;至于准度方面,想象一下沧县志在描述神枪李书文,用大枪扎墙壁上的苍蝇,那样的境界,则可臻于最高境界了。 另外,要能掌握戳枪的技术,手臂力量是基本必备的能力之一,没有力量,便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技术;没有力量也就无法熟练枪技,运用自如。所以吴殳在手臂录里多处阐明力量的重要性。如「枪法微言」里说:「力大者,得技艺三分,便可降人。故不能深入,自用则可,教人则疏矣。」;又在「石敬岩枪法记」里提到:「玉如力大,革与连环三人皆不及」。 而在力量训练的方法则说:「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戳不竭力,则手臂油滑,初址不固,临敌无以杀人矣。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后戳址固焉。」,可以看出来吴殳所描述石敬岩所要求的训练方法是每组戳枪40~50下,此时会心跳加快、流汗。当然戳枪的次数需因个人的体力条件进行调整,但原则是需要能「喘息汗下」达到一定负荷为标准,不可过多会产生过度训练,但也不可过少达不到训练效果。稍做休息之后,然后继续下一组戳枪训练,中间休息时间不可过久。组数的决定则以「力竭为度」,要能达到疲劳的程度,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效果;然后采取渐进原则,达到能一日五百戳,大约是十组左右。此方法和原则非常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合戳枪技术和手臂力量训练的计划来。 另外也可以采取「练重用轻」的方法,一开始先用重一点的枪训练戳枪,实战时则用轻一些的枪器,如此也可以帮助提升戳枪的能力和技巧。 (二)革枪 细分防守的技巧,大致可分为「封、闭、劈、拦、高提、低提、砑、大封、勾、反闭」等方法。但其中以「封、闭」最为基础重要,只要熟练「封闭」,其它的技巧就很容易能够掌握了。练习革枪有几个基本原则必须把握,首先要能够练到非常熟练,不紧张,能够掌握来枪的深浅,做到「见肉分枪」;其次两手前后的上下交换翻转,可以产生灵活的枪圈,是所谓的「转阴阳」;接着必须要搭配扎枪技巧比较好的对手喂枪给自己练习,以提高技术,以能防守对手双头枪的攻击为目标。最后要能将对手的圈内来枪封住,掉在身前一尺处、圈外来枪闭开,掉在自己身后三尺的地方。而枪尖的轨迹,则要求从椭圆形练习到圆形;从大圈练到小圈,才算是掌握了较高超的技巧。总之能将封闭掌握精熟,就算不能应用变化繁杂的招法,也能从容对枪,立于不败之地了。 (三)连环 连环的练习,则是在对枪的两方,都已经熟悉掌握戳枪和革枪的技术之后,两人来往互相进行戳枪、革枪的两人连续练习。除了封闭连环练习之外,平常比较常练习的如缠枪练习、黑鹞白鹞对练,也可算是连环练习的一种。 (四)行着 行着是专指在游场较艺的时后所用的组合技巧。运用扎枪革枪的技巧,搭配身法步法虚实变化,以求能成功扎中对手。行着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简单的、也有繁杂的,可以依照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设计练习,也可以依照对手的条件临场加以灵活运用。手臂录里记录了许多行着技巧,可以仔细深入研究,再参照自己的条件加以熟练掌握。但不必求多,要以少而精熟,达到神化应用的境界为目标。 (五)破枪 掌握了行着诸法,自然也要能从容的应对对手的行着攻击,这就是破法的练习。破法的练习是需要长时间有对手相互模拟攻击练习。其中包含各种技巧的应用,也包含因欺敌诱骗的变化。 (六)较枪 一旦具备了以上的枪法技巧,上游场较枪比艺是最终的成果验收,此时除了平时的练习所累积实力之外,在对抗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临场经验也是影响最终胜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透过不断的比试练习,才能真正运用掌握枪法。这就是纪效新书里说的:「既得艺,必试敌。不以胜负为奇为愧,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这正是较枪目的的最好诠释。 四、结论 1. 2. 3. 参考书籍 [1]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吴殳.手臂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泽古斋重抄手臂录》影印.2006.6 [3]戚继光.纪效新书.北京:中华书局
戚继光长枪解枪杆,稠木第一。合木轻而稍软,次之。要劈开者佳,锯开者文斜易折,攒竹腰软,必不可用。北方干燥,竹不可用,木杆可用,东南竹木皆可通用。做枪工匠须知用枪大意,方做如彀。教之十日,便悟肯綮(动物筋骨结合处。借指事务的关键、要害)。后手如细则掌把不壮,后手要粗可把盈。从根起渐渐细,直至头而止。如腰粗则硬强不可拿枪(向右压枪,阻挡对方的进攻),腰细则软而无力,虽手法之妙,不能拿逼他枪使开。最忌杪粗而腰硬,皆不可举,是弃枪也。
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上之。妙在乎熟,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换莫测,神话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于世者。率皆沙家、马家之法。沙家呼为“竿子”,各有其妙,而长短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手执枪根。出枪甚长,且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故日:“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施之于行阵,则又有不同者,何也?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乱分纷,非疏无以拥挪进退。左右必佐以短兵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败。 习法 八母枪起手。 你扎我,我拿枪。你扎我,我拦枪。你扎我脚,我颠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撸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颠枪。你枪起,我缠拦下。 一合:(此下记枪法的六组动作变化,即“六合枪法”。)先有圈枪为母,后有封闭捉拿。梨花摆头,救护要明。里把门,外把门,闪赚是花枪。名日:“秦王磨旗。” 我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扎你。你拦下还枪,我拦枪。你尽头枪,我颠枪还枪,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拿枪,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下还枪,我拦枪。你扎我尽头枪,我颠枪,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摇花枪。乃“秦王磨旗”。 二合:先有缠枪,后有拦枪。黄龙占杵,黑龙入洞,拿枪救护,闪赚花枪上。名日:“点风头。” 我缠你枪,你扎我。我拦下还枪,我拦枪。你扎我,我拿下,你起枪,我随枪缠拿。你拦枪,我还枪,你拿下还枪,我拥退救护拿你枪。你扎我。我拦。我摇花枪。乃“点风头”。 三合:先有穿指,后有穿袖,鹞子扑鹌鹑。救护闪赚是花枪,四面是枪法,名曰:“白蛇弄风。” 你扎我,我拿下,闪赚花枪上。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下还枪,我拦枪,我摇花枪。乃“白蛇弄风”。 四合:先有白拿枪,拥退枪救护,后有白拦进步,如猫捉鼠。救护闪赚是花枪。名曰:“铁扫帚。” 我白拿进步上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掤退救护拿枪,我白拦进步上扎你,你拦枪还枪,我拦枪。我白颠进步,闪赚花枪上,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我摇花抢枪。乃“铁扫帚”。 五合:先有四封四闭,后有死中反活,无中生有,迎封接,闪赚是花枪。名曰:“拨草寻蛇。” 你扎我,我拿枪进步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拿枪。你扎我,我拦枪进步扎你,你拦枪还枪,我拦枪。你拿下我枪,你枪起,我反拿你枪。你拦下我枪,我枪起,反拦下你枪。你拿我枪,我枪闪过拦你枪。你拦我枪,我枪闪过拿你枪。你扎进头枪,我颠开捉住,你反起扎我,我拦下,闪赚花枪上。你拦枪还枪,我拦枪,我摇花枪。乃“拨草寻蛇”。 六合:一截,二进,三拦,四缠,五拿,六直。闪赚是花枪。下游场拨草寻蛇,上游场秦王磨旗。 一接,二进,三拿,四缠,五拦,六直。大游场秦王磨旗,铁扫子必无路。 裙拦枪,伏虎枪地蛇破,地蛇枪尽头枪破,中平枪中平枪破。中平枪,枪中坐,高低远近都不妨。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任面,高低远近都看见。枪是伏腰锁。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 枪有三件大病:1,立身法不正;2,当扎不扎;3,三尖不照。必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你枪发。我枪拿,你枪不动,我枪扎,来得紧,去得硬,不遮不架是个空。 以上诸法颇属繁杂,兵士愚下,岂能一一皆习?但载之不得不备,自有用心者精之。而教兵惟用封、闭、捉、拿、上拦、下拦等六枪。封、闭、捉、拿有大门、有小门,只此已足用矣。 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阴阳虚实之理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其弊在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矣。其最妙者只在一得手之后,便一拿一戳,如转圆石如万仞之山,再无驻歇。彼虽习艺胜我几倍,一失势便无再复之隙,虽有师家,一败永不可返矣。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古传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1 上图为李大忠家传手抄棍谱 2 3 9 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