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徐蕴海 “天花板效应来了!”看到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最终汇总数据,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徐征如此感慨。尽管3天的旅游总收入达31.97亿元,同比依然增长了5.05%,但是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80.55万人次这一数据,却同比下降了2.02%,这是2008年“五一”由黄金周变成小长假后首次出现下降。 不仅如此,根据市假日办对全市重点旅行社节日期间接待组团情况的跟踪调查,旅行社接待团队来苏游客人数同比下降12.87%;在携程网和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五一”小长假旅游城市人气排行榜上,苏州在到访和出游人气两个榜单中均未能进入前十。 相比前两年,2010年和2011年同比上升22.47%和16.99%的涨幅来看,徐征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在H7N9禽流感、芦山地震等影响之下,苏州旅游的转型之痛在这个“五一”期间集中呈现。 门票增长之路越来越窄 总体而言,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在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量仍然是增长的:317.98万人次,同比增长2.04%;门票收入4700万元,同比增长4.8%。但是一些以门票收入为主的传统景区,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普遍下降,其中古典园林下降10.15%,盘门下降12.15%,周庄、同里均下降5%左右。 而平江路、金鸡湖、常熟虞山等开放式景区,太湖东山、金庭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区则人满为患,停车位明显不足。“五一”期间,平江路人数增长15.71%,虞山增长10%,东山、金庭农家乐每天接待三四万人用餐。 对此,徐征分析,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正变得越来越窄,摆脱门票经济,实现综合效益增长成为当务之急。不过,如果单靠某个景区自身来应对,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建议要从政府的层面,对门票经济向综合效益转化进行深入研究,引导景区转变发展方式。 休闲度假还需多留客 这个“五一”,对于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来说则是个惊喜,3天入园人次超过了3万,同比增长20%,“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公园有关负责人说。 像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样,在节日期间人气颇旺的,还有大量乡村旅游点,如太湖东山陆巷古村、三山岛,金庭明月湾,阳澄湖周边的莲花岛、巴城等,其共同点是空气新鲜、自然环境好,吸引了大量本地和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回头客。 不过,眼下的花团锦簇还是掩不住苏州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的薄弱之处。以上述旅游热门地区为例,能提供的休闲度假产品仍然比较单一,游客一般只是来简单地享受一下当地的自然环境,喝茶、钓鱼、打牌、吃饭等,以当天来回为主,能吸引游客住宿两晚以上的度假产品几乎没有。这也是节日期间全市多家宾馆饭店出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据调查统计,小长假期间全市宾馆饭店平均出租率为60.96%,比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饭店中,五星级饭店下降8%,四星级饭店下降10.2%,三星级饭店下降13.4%,非星级饭店下降10.4%,经济型酒店下降0.5%。业内人士认为,引进休闲度假类项目和相关活动内容,丰富提升滨水区域的休闲度假产品是出路之一,即把度假酒店、文化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美食餐饮、购物娱乐等项目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休闲度假产业,这样才能留客人在苏州多住几天。
散客服务需跟进 团队旅游逐渐减少已经不是新鲜事,与此相对应,近几年,每逢节假日,苏州各旅游景区、景点就会面对如潮涌来的散客,在拙政园、虎丘等经典景区,散客占比达到八成以上。今年“五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借助网络预订旅游产品、自助出游的游客继续保持大幅增长趋势。苏州同程旅游网景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节日3天景区门票预定量同比增长近150%。而且,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手机客户端预订旅游产品,同程网“五一”期间平均每天接到微信预订的订单近1200张,主要来自景区门票和酒店。 针对这一情况,徐征建议,旅行社也亟须改进服务理念,强化新品开发,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独具苏州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游客来苏旅游。同时,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在公共交通、旅游咨询、产品开发、智慧旅游、卫生管理、应急救助和市场整治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以服务好散客。 据了解,“五一”期间,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共接受游客现场和网络咨询2600多人次,游客咨询的内容涉及景点、交通、门票、住宿、餐饮等多个方面。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旅游咨询中心将进一步丰富咨询渠道,将现场咨询、线上查询、呼叫中心和服务中心等功能集于一身,从而为来苏散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