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月份對亞熱帶藍瑞斯、約克夏和杜洛克種女豬之配種率影響(1) 高瑞娟(2) 張秀鑾(2) 吳明哲(3) 收件日期:82年12月13日;接受日期:84年12月21日 摘要:本研究以生長性能檢定後選留的 2184 頭純種女豬追蹤至 15 月齡,藍瑞斯(L)、約克夏(Y)和杜洛克(D)種分別有 83.1%(822/989)、79.1%(459/580)和 84.7%(521/615)的女豬能發情配種;留種可分娩率分別為 65.2、59.3 和 71.4%;初配日齡分別為 265±2、277±2 和 259±2 日;有效配種的日齡(該次配種受孕產仔)分別為 284±2、299±4 和 276±4 日,品種間差異極顯著(P<.01)。女豬之配種率、初配日齡、有效配種日齡以及初配至有效配種期間的配種次數,依該豬出生月份加以分組統計。L與D女豬在九至十二月份出生者和Y女豬在四至五月份及十至十二月份出生者之配種率低於其品種的年平均。初配日齡以十一月出生的L女豬平均是 248 日、九月出生的Y女豬是 254 日和八月出生的D女豬是 251 日為最早。有效配種日齡以在七月出生的L女豬平均是 305 日、十一月出生的Y女豬是 335 日和十一月出生的D女豬是 290 日為最遲。令女豬自初配至有效配種期間的配種次數,L、Y和D三品種平均分別需 1.38、1.36 和 1.39 次配種。初配日齡就是有效配種日齡者,僅有十一月份出生的L女豬未達 60%,而該月份出生的L女豬懷孕,平均需 1.70 次配種。本研究顯示,女豬之初配日齡至快為 248 日,而女豬之有效配種日齡至慢為 335 日。因此,淘汰 11 月齡尚未配種的新母豬,是亞熱帶地區的種豬更新管理準則。(關鍵語:新母豬、品種、亞熱帶、出 ─────────────────────────────────────────────── (1)台灣省畜產試驗所研究報告第 584 號。 緒 言 種母豬的繁殖效率直接影響豬場的經營利潤,而選留的新母豬能否順利發身、受胎、分娩則為第一道關卡。女豬為本省種豬業者普遍用來稱呼那些參加生長性能檢定的母豬,而新母豬則泛指已發身配種但仍未產仔的母豬,本文以女豬來意指生長性能完檢的母豬。Christenson(1981)指出豬隻品種、畜舍及季節會影響女豬延遲發情的比率及發情的徵狀。Wettemann and Bazer(1985)認為高環境溫度對成熟母豬的繁殖性狀有不良的影響。高溫環境也會影響女豬的性成熟快慢(Flowers et al., 1989)。本省位處亞熱帶地區,李等(1993)利用台灣竹南的國家核心種豬場北場的完檢女豬 317 頭,調查品種與季節對女豬發身率和日齡的影響,指出季節顯著影響女豬的發身率和平均發身日齡,熱季月份調查時的發身率較低,平均發身日齡延後。李等(1993)報告顯示,北部所飼養的藍瑞斯、約克夏和杜洛克種女豬於 300 日齡內未實施公豬試情的管理狀況下,分別僅有 41.0、26.4 和 32.1% 呈現發情徵狀。 種女豬之發情配種性狀設定為在某一特定月齡前能否發身、能否發情配種或能否受孕分娩為判別標準。育種場均先進行女豬生長性能檢定,於同期完檢的女豬中擇優挑選候補母豬,故這些女豬均已有 90 公斤以上的體重,通常這些被選留下來的種女豬就移至待配舍開始觀察發情並準備配種。因此女豬出生時之月份是否影響該女豬的配種日齡和選留族群的發情、配種、分娩率呢?針對台灣南部地區的養豬業者,本研究旨在應用場內發情配種記錄評估更新用新母豬群,並藉以建立繁殖管理指標。 材料與方法 一.選留女豬之飼養管理: 設在南臺灣新化地區的國家核心種豬場南場於民國 72 年 6 月開始飼養豬隻,開場時種豬之來源為選自本省種豬場送中央檢定站檢定合格且同期離均差的生長性能指數達 100 以上之女豬。之後,則選自該場自行繁殖之後裔經場內檢定合格且指數列當月之最優 30% 者;檢定期間女豬以群養方式飼養,於補強必要的預防注射後,將選留的女豬移至待配舍,每日餵給 2~2.5 公斤含 14% 粗蛋白質比的飼料,進行觀察發情並配種。待配舍內設有公豬欄,每日上、下午觀察發情時均有驅趕公豬的試情刺激。若女豬呈現發情徵狀就予以配種。配種方式為人工授精或自然配種,均實施複配。賴等(1993)分析兩種配種方式對受胎率並無差異,故本研究未將配種方式列為固定變因。 二.豬場氣候記錄: 位處種豬場旁的臺灣省畜產試驗所農業氣象站記錄了 1984 至 1992 年之每日平均溫度、每日最高溫、每日最低溫及每日平均相對濕度。各項溫度值依月份計算出月平均,並以月平均值來計算出一年溫度變化的最適迴歸線。 三.各月份出生的留種女豬數: 利用種豬場 1983 至 1992 年期間生長性能完檢且選拔指數排名最優 30% 的留種女豬資料檔,依女豬之品種和該頭女豬的出生月份予以分類並按品種列於表 1,共計有 2184 頭留種女豬,包括 989 頭藍瑞斯(L)、580 頭約克夏(Y)和 615 頭杜洛克(D)。 四.女豬之繁殖性狀: (一)15 月齡前之配種率、分娩率與留種可分娩率: 據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種豬登錄委員會 1985~1989 優良種豬登錄計畫年度總報告所指,母豬初產日齡之平均為 432 日。本研究乃以 432 日的月數整數 15 個月為留種女豬的特定月齡,評估女豬之繁殖性狀。配種率計算上,若一頭女豬在移入待配舍不久就因管理上問題予以淘汰,則此頭女豬基於繁殖均等機會前題下就被定為未具配種能力的女豬;再者,如有一頭女豬在 15 月齡後才有發情配種記錄,這頭女豬仍被標定為未具配種能力的女豬。因此,L、Y和D品種的女豬之配種率是以 15 月齡前有發情配種記錄的頭數佔留種時的總頭數百分比計之,計算簡式為: 15 月齡前有配種記錄的頭數 同樣的,全年各月份出生的留種女豬有多少百分比的女豬具有發情配種記錄,來表示各出生月份的女豬之配種率。每選留 100 頭女豬做種用,其於 15 月齡前能發情配種的頭數有多少,是為配種率。而這些能在 15 月齡前發情配種的女豬中,能有多少頭可有效地受孕分娩呢?因此,受孕分娩頭數佔有發情配種頭數的百分率即為女豬群的分娩率。留種用的 100 頭女豬能有多少頭於 15 月齡前能有效配種,即為留種可分娩率。其計算簡式分列如下: 有分娩記錄的頭數 有分娩記錄的頭數
(二)初配日齡和有效配種日齡: 初配日齡和有效配種日齡資料統計乃以選留女豬的發情配種日期資料檔來計算某頭豬每次配種時之日齡,凡配種日齡小於 450 日且該次配種標示有分娩產仔代碼,則認定該次配種為有效配種,其配種日齡即為有效配種日齡。資料處理上,以每頭豬的最早發情配種或有效配種之日齡分別被視為初配日齡及最早有效配種日齡。初配日齡和有效配種日齡則依女豬之品種和出生時月份來進行最小均方平均值變因分析,以探討品種、出生月份和兩者間交感效應在女豬初配日齡和有效配種日齡上的影響。 (三)達成有效配種所需之配種次數: 統計上,若女豬的初配日齡和有效配種日齡為相同,表示初配即為該女豬之有效配種,其達成有效配種的配種次數為一次。若初配並未能受孕,則該頭豬迄 450 日齡前達成有效配種之次數亦一併被加以分析;而直至 450 日齡尚未能有效配種的女豬則不予計入。共計有 645 頭L、344 頭Y和 439 頭D品種女豬於 450 日齡前能完成有效配種。分析上,依女豬出生的月份分群,計算各品種女豬達成有效配種所需配種次數之頭數,俾探討品種間各月份出生的受孕女豬所需配種次數之分佈頻率。 結果與討論 一.豬場溫度: 就臺灣省畜產試驗所農業氣象站氣象資料於 1984 到 1992 年間各月份平均溫度、平均最高溫、平均最低溫及平均相對濕度示於圖 1。月平均溫度在 16.6~28.2 ℃ 間,年平均溫度為 23.3 ℃;月平均濕度在 81.1~84.7% 間,年平均濕度為 82.6%。本研究係設定月平均最低溫仍高於年平均溫度之月份為夏季,則六、七、八、九月為南部地區高溫多濕的季節;若月平均最高溫仍低於年平均溫度之月份為冬季,則全年僅一月份符合。就各月份之平均氣溫與濕度之資料而言,顯示了本省南部地區典型的亞熱帶高溫多濕環境。 二.全年各月份出生的女豬留種情形: 核心種豬場南場於每星期四進行場內生長性能檢定作業,每月將完檢的女豬群合併計算選拔指數;再以指數高低排名最優的 30% 女豬且無明顯外觀缺陷的留種,表 1 所列各月份出生的女豬數並未明顯地集中在特定月份,唯在八或九月份時女豬的頭數多於其他月份時之頭數,若以其雌親懷孕月數四個月來向前推減,那麼本研究的母豬群在四或五月份配種受孕率可能較高,而二月份為最少。此推測同於林等(1990)分析同場母豬之配種月份及其配種分娩率關係之研究所指,在四月份配種的每 100 頭母豬中有 76 頭能分娩。又留種的L和Y女豬頭數在全年的二月份最少(表 1),其母畜配種月份即為前一年度之十月份,該月份之配種分娩率亦為全年的最低點 55%(林等,1990)。這種因雌親在不同月份配種而造成的分娩率差異結果,是否造成其他後續性影響呢?依林等(1990)研究顯示,配種月份為四月和十月的分娩母豬群,其分娩時總仔豬數和活仔豬數並無差異。表 1 顯示了留種女豬頭數的最多月份是八月,而最少月份是二月,顯然在固定選拔作業下,留種女豬頭數之多少起因於分娩率高低的相互推衍。母豬配種月份為四月份的分娩率和母豬配種月份為十月份的分娩率(76% 對 55%,林等(1990))相差有 20%;可是這些四月份配種的母豬所生的更新用女豬之出生月份在八月份的有 230 頭,而十月份配種的母豬,其在翌年二月份出生的女豬僅選留有 133 頭,相差達40%。因此,有必要分析不同出生月份的女豬之生長性能檢定之完檢率,是否有出生季節的影響存在。不同出生月份的女豬經選留為更新用種豬,其繁殖性狀是否受其出生月份影響則探討於後節。 三.配種率、受孕率與留種可分娩率: 表 2 為列舉L、Y和D品種選留女豬之繁殖性狀。D女豬配種率為 84.7%(521 頭/615 頭)最高,依次L品種為 83.1% 和Y品種為 79.1%。圖 2 列示出各品種在一至十二月份出生女豬之配種率。圖 2 所示九至十二月份出生的L、Y和D女豬的配種率均低於其品種的年平均值,暗示在年末出生的豬,其性成熟期正好在隔年的夏季,可能會受到熱緊迫的影響而導致發情配種率較差。進一步以各月份的配種率來比較品種差異性,變方分析之結果顯示,Y品種與D品種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熱季緊迫對女豬發身的影響應注意到一頭女豬自出生到發身的七個月齡間,必然會遇到由熱季到涼季或由涼季到熱季的狀況。因此,Flowers et al.(1989)曾利用環境控制室來探討春季出生和秋季出生的三品種雜交肉用女豬對熱的反應,在其把五月齡女豬分別置於 12 小時光照和 35% 相對濕度相同條件,但一者為 15.6 ℃ 和另一者為 33.3 ℃ 恆溫環境中。其等發現在 33.3 ℃ 熱緊迫下影響女豬之發身率極大,尤其秋季出生的女豬之發身率僅有 10%,排卵數亦減少兩個。暗示秋季出生的女豬在其發身前的生長發育期,若剛好遇到熱季,則其繁殖率會有低落的情況。圖 2 列示每年九至十二月份(夏末與秋季)出生之女豬的配種率偏低,印証了 Flowers et al.(1989)之實驗推測。就本研究中豬場的月平均相對濕度介於 81.1~84.7%(圖 1),在無法固定光照時數來釐清單項環境溫度因素之條件下,圖 2 結果顯示,每年六至九月份的高溫多濕季節對孕育中的女胎,隨後於秋季出生的L、Y和D女豬有影響,其成長後之配種率均較低。因此,選留十月份至十一月份出生的女豬作為更新用新母豬群,將不利於種豬場。 選育計畫中的選拔強度常因留種的女豬無法如期地發情、配種、受孕和產仔,而導致選拔強度無法在每一世代維持在上限,通常選留了最優的 30%,而不是僅選留最優的 15%。本研究中選留的L、Y和D女豬數量共計 2184 頭,1802 頭能在 15 月齡前有發情配種記錄,而有效配種的女豬為1428 頭,分娩率為 79%(1428/1802)、留種可分娩率為 65%(1428/2184)。表 2 列出選留的L、Y和D品種女豬之分娩率分別為 78.5、74.9 和 84.3%,而留種可分娩率分別為 65.2、59.3 和 71.4%。那麼,原先以生長性能檢定指數排名最優 30% 留種的女豬,實際上將僅有 19.5% 完檢的女豬(30%×65%)有後裔豬隻可供繼續選育,間接影響種豬場繁殖性能之年遺傳改進量和選拔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指的配種率、分娩率和留種可分娩率等女豬之繁殖性狀,其提昇或改良措施宜儘早列入品種改良項目中,使繁殖性能之選拔時期提早到發身期前後。 四.初配日齡和有效配種日齡: 分析 1802 頭女豬的初配日齡與出生月份之關係如圖 2 所示,女豬初配日齡之平均為 267 日。三個品種的平均初配日齡以D女豬的 259 日為最早,Y女豬的 277 日為最晚,L女豬的 265 日居中。Y女豬較L女豬和D女豬之初配日齡延後 12~18 天(P<0.01)。 不同月份出生L女豬的初配日齡有差異存在(P<0.05),以十一月出生之女豬(248 日)早於七月出生者(286 日)(P<0.01)。不同月份出生Y女豬的初配日齡亦有差異存在(P<0.05),以九月出生的Y女豬的 254 日為最早和一月出生女豬的 300 日為最晚(P<0.01)。D女豬的初配日齡則不受其出生月份的影響,然以八月出生之D女豬的初配日齡 251 日為最早和七月出生女豬的 267 日為最晚。秋季生女豬配種率低的不利因素在 Flowers et al.(1989)和李等(1993)報告中均提及,他們指出那些能發身的秋季生女豬反而較春季生女豬的發身日齡為早,但差異不顯著。此種現象若以本研究的初配日齡資料,則僅有L品種符合,資料顯示L女豬於初秋(十月份)出生時其初配日齡提前,而D品種則無,至於Y品種則恰好背向。是否各品種女豬的環境適應機制,具有不同之遺傳特質尚待印証!圖 2 列示的這些能發情配種的秋季生L女豬為何能適應熱季且提前發身呢?這些L女豬能有效配種的日齡和初配日齡間的差距幅度為何亦較大?我們推測初秋生的L女豬之發身機制早已在其雌親懷她時就因有雌親自身處於熱夏季的適應訊息可寄存給這些女豬,或這些女豬乃具有適應熱季的遺傳特性。因此,當這些女豬成長後再度面臨熱季時就提早呈現發情徵狀,試圖增加受孕的機率。進一步利用新興的遺傳標記技術來分析秋季生的L女豬能適應熱季又早熟者,探討這些女豬是否有其特別的遺傳組成,將有助於熱帶豬種選育工作之釐定。 女豬的有效配種日齡就 1428 頭女豬能於 15 月齡前配種所計算出女豬之有效配種日齡平均為 286 日,其中以D女豬的 276 日為最早,Y女豬的 299 日為最晚,L女豬的 284 日居中(表 2);Y女豬較L女豬和D女豬顯著地延遲 15~23 天之久才能有效受孕(P<0.01)。 D女豬的有效配種日齡受出生月份之影響較不明顯。L女豬於不同月份出生的有效配種日齡(圖 2)以三至五月出生者最早(275 日),七至九月出生女豬的 300 日為最晚(P<0.01)。而Y女豬的有效配種日齡則以在八至九月出生女豬的 280 日為最早,這種差異性,是否因源於L和Y女豬可能存有不同適應熱季的生殖方式?仍待印証。Irgang and Robison(1984)即以L和Y女豬群研究指出,夏季時出生的女豬之初產日齡顯著地較冬季出生者為早。該文作者曾利用同母異父半同胞資料估計了初產日齡之遺傳變異率有 0.49±0.35,但若以同父異母半同胞資料估計之遺傳變異率仍為 0.49±0.26。本研究圖 2 顯示Y和D女豬若於六至九月夏季時節出生時,其平均有效配種日齡有較非夏季時節出生者為早(P<0.05);而夏季生的L女豬之有效配種日齡反最晚。就白色豬種L和Y女豬出生的季節由夏至秋期間,不論以初配日齡或有效配種日齡曲線來看,均顯示有明顯不同的適應方式。就本研究結果圖 2 所示,我們認為L女豬似乎隨著其出生月份溫度由熱轉涼而有了應付其未來發身配種期所面對的熱緊迫有某種訊息傳承。反之Y女豬則隨著其出生月份溫度由熱轉涼而失去了應付其面對發身配種期熱緊迫的訊息。D女豬則稍類似於Y女豬的適應方式。因此,種豬選育上應儘早重視高遺傳變異率的初產日齡之選育工作,以及建立女豬適應熱緊迫的能力評估方式。 五.達有效配種所需配種次數: 女豬的初配日齡與有效配種日齡相差 19 日,L、Y和D女豬的初配日齡至有效配種日齡分別有 19、22 和 17 天差距,顯示每頭女豬初配後達有效配種所需的配種次數至少一次。令女豬懷孕所需之配種次數,以Y女豬需平均 1.36 配種次數為最少,其次為L女豬需 1.38 次,D女豬需 1.39 次為最多,但品種間無差異(P>0.05)。圖 3 顯示,L女豬若出生在八至十一月份、Y女豬若出生在八月至隔年三月份、和D女豬若出生在十至十二月份,有 5 至 10% 的女豬需要參次以上的配種。李等(1993)研究指出,國內女豬平均發身日齡為 230 日。我們因而認為女豬從 230 日齡到 267 日齡初配,再至 286 日齡的有效配種,適巧經歷三次發情配種,若因而仍未受孕,即可加以淘汰之。進一步以配種次數平均來比較出生月份之差異,顯示不同出生月份的L女豬所需配種次數(表 3),在二月出生者需平均 1.18 配次為最少和在十一月出生者需 1.70 次為最多(P<0.01)。不同出生月份的Y女豬所需配種次數以四月出生所需平均 1.14 配次為最少和二月出生所需 1.60 次為最多,然差異並不顯著。不同出生月份的D女豬初產所需配種次數以六月出生所需平均 1.13 配次為最少和二月出生所需 1.63 次為最多(P<0.01)。因此,不論以所需配種次數分類後百分比表示或取配種次數平均值來分析女豬出生月份的影響,均顯示十至十一月份出生的女豬配種不易受孕。當我們面臨母豬夏季繁殖不良的管理問題時,應儘早注意圖 2 和圖 3 所示。
在十至十一月份出生的秋季生女豬,若經選留後會有以下的狀態產生: 1.秋季生L、Y和D品種女豬之配種率低於年平均。 2.秋季生D女豬的初配日齡不受影響,但Y女豬有延遲趨勢,以及L女豬有提前趨勢等明顯的品種間差異。 3.秋季生L、Y和D品種女豬均有 5~10% 的頭數至少需有參次以上的配種,才能有效受孕。尤其在十一月份出生的L女豬僅有 51% 是初次配種而懷孕的。 結 論 本研究以場內發情配種分娩資料來分析留種女豬之配種能力,評估L、Y和D品種女豬之配種率、分娩率和留種可分娩率,做為場內選育標準用。本研究指出留種可分娩率在L、Y和D品種分別為 65.2、59.3 和 71.4%;族群平均為 65%,亦即 35% 的選留女豬在 15 月齡前未能有效配種。當以配種率、分娩率或留種可分娩率比較三個品種時,均顯示杜洛克品種顯著地優於約克夏品種。當把女豬依其出生時月份加以分類探討環境變因,發現不論以配種率、初配日齡、達有效配種所需的配種次數或有效配種日齡,均顯示十至十一月份出生的女豬較不適合留種用。 誌 謝 種女豬試驗資料之建檔保存經黃鈺嘉、林德育、蔡秀容及電腦室工作人員之協助,試驗期間感謝農委會補助經費,並蒙池處長雙慶博士、戴所長謙博士之鼓勵關懷,以及場內同仁之辛勞,純種豬選育與繁殖的工作得以順利執行,特此致上謝忱。飼料作物系提供氣象資料,謹此一併致謝。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種豬登錄委員會。1985~1989。優良種豬登錄計畫年度總報告。 李坤雄、劉世華、鄒會良、黃玉鴻。1993。品種與季節對女豬發身之影響。中畜會誌 22(2):139~148。 賴永裕、高瑞娟、張秀鑾、吳明哲。1993。藍瑞斯、約克夏和杜洛克種母豬授于稀釋或冷凍精液後之受胎與產仔比較。台灣省畜牧獸醫學會會報 61:47~52。 林正章、黃鈺嘉、高瑞娟、吳明哲。1990。亞熱帶種母豬之配種月份與繁殖能力之研究。畜產研究 23(2):145~156。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