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源起始祖——伏羲氏 ![]() 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他确定姓氏、制度嫁娶、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jin在此敬仰中华文明的始祖和开端者——伏羲氏,作为我们的伟大的祖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和承传。如下是有关伏羲氏伟大贡献的资料汇编,源自网络。希望对大家有参考。微信:jin12783747 伏羲正姓氏,本于伏羲八卦。为什么要这样说? 首先要弄清何为姓?姓到底是什么?姓是怎样产生的? 《尚书。舜典》记载:“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孔颖达疏:“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其从。” 别的古典藉也有“里君百生”或“居里百姓”的记载,有“百生”代“百姓”的说法,可见古说“生”源于“姓”。也就是“生”源于“性”。 《易经·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用白话说,也就是“天地之大德叫着性,是性使宇宙世界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孔子在《中庸》中曾经这样说道:“天命之谓性。” 在《郭店楚简》中有这样一句话,“性自命出,命由天降。” 由以上可以看出,性是天性,是天赐的,所以,人的喜、怒、哀、乐、生殖、交媾与生俱来,不需要学,人人都会,这是天生,天性。 中国古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人兽为伍,就繁衍而言,同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在6000多年前,伏羲在以宛丘中心的黄淮大平原上,创立了昊昊王业,一统了部落万邦。而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多少万年来的群婚、乱婚,严重阻碍人类的文明,如何治理人类本身?史载伏羲是“以卦治天下”。 伏羲先天八卦以象、数、理的特点“与天地准”。在宇宙间有天地,有阴阳,阴阳对持,保持了宇宙间的平衡。人有左右眼,有左右耳,鼻孔阴阳,嘴唇阴阳,牙齿阴阳,手脚阴阳。伏羲八卦的卦爻,天地上下,水火相对,风与雷相迎,山与泽相依,是不同秩序的一阴对一阳,一阴合一阳,三十六处都是春,全是一阴合一阳。这才是象合、数合、理合,所以宇宙天地处在和谐和相对之中,这是生生不息的妙合。 人类的生生不息,人类繁衍要符合天道规律,要合天象、天数、天理,即象合、数合、理合;要合八卦之象,要合八卦之数,要合八卦之理。这就是:一天对一地,一阴对一阳,一男对一女。 多男多女,多男合一女,多女合一男,是乱性,是乱天性,全不符合天道,这样,人群就不安定,就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就要纠正,要改正,在更正,要正制,以正人的天性,正性即正姓。 男为天,为阳,男人有天性;女为地,为阴,女人同样有天性;不论男女,一方不正,人群难宁。人类保障质量,就要正天,正地;就要正阴,正阳;就要正男,正女。这就是说,象要正,是男对女;数要正,一对一;理要正,要效天道大律,正人的天性。这样才能像宇宙间的万物妙合一样,达到人类的妙合。 在古时,没有文字,连伏羲时的八卦也是画,只有图没有字;古文字中,“姓氏”的“姓”,与“性命”的“性”二字是同音相假,是同一个字,只是写法不同。所以“姓氏”的“姓”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一边是“女”一边是“生”,又写作,一边是“自”,一边是“生”。 战国·史官·《世本·作篇》记载:“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 这就是“伏羲正姓氏”中的“正姓”的根本之所在。 说了“伏羲正姓氏”中”正姓“性”,再说“伏羲正姓氏”中的“正氏”。 “氏”是何意?《诗。秦风.兼葭》释为“氏”即是“丘”,指居地。“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许慎《说文》释,“氏”从古文的“坻”字,如其所说“宛在水中坻”。坻是水中小丘,氏同坻。“丘”是水边的高地。 《传·庄公六年》记载:“本枝百世。” 《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所以,这里“氏”的定义,指男氏居地,父系宗族。 从古文字文物发掘看,早在《殷墟书契前编》(1866-1940年)甲骨文中就有“氏”,写作“”,所记载的“姓”如姬、姜、姞、蠃等都是“女”字旁,不到30个姓,而所见的“氏”如毛氏、吕氏、华氏、吴氏、散氏等多达300多个。从甲骨文“氏”与“姓”300比10的记载看,说明男氏当权,女性逊位。 甲骨文释“氏”是“木”是“本”。“木”指的东方。“本”则说的是开始,是根。孔子释“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 孔子在《家语》中说:“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皋配金。颛顼配水。”《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伏羲“以木德王,为风姓。”用白话说,太昊伏羲以昊昊王业,是东方的大帝,风姓。 这就是说,从太昊伏羲氏开辟了父系氏族社会,方有“氏”的诞生,男子称氏。从太昊伏羲氏始以降,才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之传。 伏羲正姓氏中的“正氏”,是正男子,正男子内含有二: 所谓“正氏”,一是正父系社会。 母亲氏族社会结束了,男子堂而皇之坐在了氏族酋长的位置上,开始了父系社会。 所谓“正氏”,二是正女随男,正男子。 伏羲时代的先民不再“逐水草而居”,有了固定的居地,夫妻配偶男女,不再男随女,而是巅倒过来,开始了女子随男子,女子嫁到男方部落,到男方居住的高地上共同生活。 伏羲用一张网,一幅八卦图,一条龙,打开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大门,伏羲正姓氏非同小可,是正人类本身,正人类秩序,私有制的家庭出现人,健康的人保证了,人世间和谐了,村落出现了,牛群、羊群、马群等出现了。在伏羲时代,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创造了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生存环境。所以,伏羲氏没有封姓,如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代皆袭伏羲之号。这是一个中国古史的原始畜牧时代,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这是一个“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始大同社会。 中国本源文化肇始于伏羲时代,没有诡异的神秘色彩,更没有自命真理的威严;不言是与非,不言真理与谬误,只论因果报应,吉凶祸福。要求人类的行为“与天地准”,不要违逆自然之道,谁违反了自然之道,就面临天言天威天杀。 中国本源文化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000多年来基本上形成伦理格局、人伦纲纪、礼俗相沿,注重道德修养,改善社会风尚,由个人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本源文化从广义理解,则更注重宇宙天道规律,注重整体大统一的和谐民族精神,蕴蓄与储藏的是包袱孔孟儒学在内乃至百家千家深厚的文化内核,具有对世界人类强大的影响力。 伏羲的正姓氏源于中国本源文化,不但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至今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教人敬天不忘天道,奉行天道,正天性,正地理,要自知人自已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物。 二教人敬祖重孝,讲孝思,讲爱心,讲善根,报本返始,饮水思源,不忘祖宗,不忘本根,效发伏羲“正姓氏”的天地人合一大道,正人的天性,正天,正地,正男,正女。人之间,是男女之间,男女是构成家庭的主体,是生生不息之源,男女的和谐,是人之间和谐,千家万户是构成社会的主体。这是家庭、社会、天下安定和平的基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根大本。这就是中国本源文化的终极价值,也是伏羲“正姓氏”的终极目的。
中文名:伏羲氏 别名: 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 国籍: 中国 出生地:甘肃天水
出生日期: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在中原地区还有在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职业: 上古时代首领 信仰: 易学 主要成就: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地位: 三皇之首 陵墓: 河南淮阳太昊陵
伏羲氏还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伏羲后来被中国神话描绘为“人首龙身”;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他是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和黄帝之祖父,是女娲(也称女娲氏)的丈夫,为上古“三皇”之首,被尊为人类始祖与人文初祖。 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伏羲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同时人们因崇敬伏羲,也创作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
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始画八卦,伏羲一画开天,进而推演成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从前,人们对天上会长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不知道是咋回事。很多人去问伏羲,他也说不出个原因。伏羲总想把这些事儿弄清楚,可想来想去,咋也想不出个头绪来。 有一天,伏羲在蔡河(流经淮阳伏羲南门前的一条河)捕鱼,逮住一个白龟。他想:世上白龟少见哪!当年天塌地陷,白龟老祖救了俺兄妹,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了。莫非这个白龟是白龟老祖的子孙?嗯,我得把它养起来。他挖个坑,灌进水,把白龟放在里边,逮些小鱼虾放坑里,叫白龟吃。也怪,白龟养在那儿,坑里的水格外清。伏羲每次去喂它,它都凫到伏羲跟前,趴在坑边不动弹。 伏羲没事儿就坐在坑沿儿,看着白龟想世上的难题儿。看着看着,他见白龟盖上有花纹,就折一根草秆儿,在地上比着白龟盖上的花纹画。画着想着,想着画着,画了九九八十一天,画出了名堂。他用一通道儿当阳,一断道儿当阴,一阳二阴,一阴二阳,来回搭配,画来画去,画成了八卦图。 八卦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此处原是河洛交汇处,自古以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万多年前,便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洛口村寨门时,寨门横额镌刻“古洛油”三个大字。两边刻有石楹联,上联是“涂光休气兆北阈”;下联是“赤文绿字焕东周”。概括了古洛响辉煌的过往岁月。 现今古成纪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和伏羲台一处,即位于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泰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尤以河南省淮阳县的太昊陵规模宏大,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将日益突出,中华文明史的较为确切的年表将会从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种种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条件。可以说,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 从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伏羲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维、科学走向、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 Jin在此弘扬伏羲文化,也期许更多的朋友充分认知伏羲氏作为中华文明始祖的伟大贡献,并且作为后人能够继续集成和发展!微信:jin12783747 人生的五大困局与超越2011-02-16 23:35 看《云图》 · 说“轮回”2013-02-11 02:40 佛言禅语:生命的智慧2010-05-11 23:36 |
|